安宁疗护服务

搜索文档
“医护社”协同 让服务更温暖
北京晚报· 2025-09-26 06:52
2025年4月,北京市地方标准《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服务规范》(简称《规范》)正式实施。其中,明确 将"医务社工"纳入核心服务团队,提出服务团队宜增加配备经过安宁疗护专业培训的康复医师、精神科 医师、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构建"医-护-社"协同模式。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参与了该《规 范》中医务社工内容版块的起草。张蕾表示,目前从临床上来看,患者及其家庭对于医务社工所提供服 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整合式团队照护在安宁疗护领域表现出色。"医务社工是提供心理支持、修复社 会关系、链接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和重要力量,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庭一道,寻求个性化的照护思 路。" 志愿者冯立国在北京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为患者理发 "安宁疗护作为缓和医疗的一部分更加以人为本,可通过提供症状控制、舒适护理、人文关怀等多元化 服务,帮助患者及其家庭寻求内心状态、家庭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和谐,让患者在生命的尾声也能获得好 的生存质量。"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社会服务部部长张蕾介绍,随着服务理念的不断进步,团队 从最初的专科医护人员发展到多学科协作,并迎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的加入,这让安宁疗护拥有了更加 专业和多元的力量支持。 清华大学北京清 ...
东莞户籍老年人口超40万,这个镇老龄化程度最高
南方都市报· 2025-07-28 04:24
人口老龄化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东莞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41.6088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12.73% [1] - 老龄化程度最高的镇街为道滘镇(19.56%)、中堂镇(19.48%)、石龙镇(18.85%) [1][3] - 26个镇街老年人口占比超10%,滨海湾(0.63%)、松山湖(1.75%)、长安镇(7.13%)为最低三镇 [4] -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前四:莞城街道(4.0006万人)、虎门镇(2.9179万人)、厚街镇(2.2558万人)、东城街道(2.0636万人) [4] 老龄事业保障体系 - 2024年东莞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36.3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4.11万人 [7] - 70岁及以上高龄补贴覆盖19.9万人(占老年人口47.8%),发放标准70-79岁100元/月、100岁以上550元/月 [7] - 地方财政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3.844399亿元,含高龄补贴2.787571亿元、居家养老服务1.01196亿元 [8][11] 养老服务设施与模式 - 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531个,提供日托床位263张 [7] - "长者饭堂"56个,采用自建自营、社会化配送等多元化服务模式 [9][11] - 养老机构47个(公办31个、民办16个),总床位5493张(公办护理型2793张、民办护理型1750张) [11] 专项服务数据 - 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资助对象超1.5万人,服务订单237.5746万张 [7] - 完成77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7] - 安宁疗护服务覆盖26家医疗机构,床位339张,服务1.3万人次 [11] - 办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146件,遗嘱公证402件,司法救助36人(金额183.01万元) [11]
沈阳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
辽宁日报· 2025-06-27 01:39
沈阳市老年人口现状 - 沈阳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234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30.6% [1]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 全市83%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已开设老年医学科 [1] - 100%的医疗机构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 [1] - 58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康复医学科 [1] - 40家医疗机构开设康复门诊 [1] - 259家医疗机构通过辽宁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审 [1] 安宁疗护服务发展 - 安宁疗护服务实现全市13个区(县、市)全覆盖 [1] - 35家医疗机构共开设396张安宁疗护床位 [1] 医养结合推进情况 - 全市拥有27家"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 [2] - 8家医疗机构利用闲置床位开设医养病房 [2] - 17家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 [2] - 280家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签约 [2] 家庭医生服务网络 - 2053个家庭医生团队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 [2] - 签约率达65.8% [2] 老年健康促进措施 - 启动老年痴呆防治行动,培训156名医务人员和志愿者 [2] - 完成7530人的认知功能筛查 [2] - 及时转诊12名高风险患者至三级医院 [2] - 通过中医健康体检、养生知识科普提升老年人健康意识 [3]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新增老年口腔健康项目,覆盖不少于300个社区(村) [3] - 力争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达90%以上 [3] - 规范医养机构合作协议,制定服务质量评估方案 [3] - 开展老年照护培训,加强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执法监管 [3] - 建立安宁疗护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新增试点机构 [3] - 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严格开展服务质量检查 [3]
填补行业空白,北京在全国率先推出安宁疗护服务标准
新京报· 2025-06-24 10:57
行业背景 - 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14万,占比23.5%,已进入中度老龄社会[1] - 2023年北京市全域纳入国家安宁疗护试点,近百家医疗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科,床位达1100余张[1] - 行业存在服务标准不统一、操作流程不规范等痛点[1] 标准内容 - 机构资质要求明确临终关怀执业登记,确保服务专业性[2] - 人才队伍采用"核心+补充"模式,核心为执业医护,补充康复医师、精神科医师、医务社工等[2] - 硬件设施标准包括5平方米/床的住院空间、隔帘隐私保护及智能监测系统[2] - 服务流程覆盖门诊咨询至症状干预全链条,融合中西医诊疗与自然医学疗法[2] 创新亮点 - 全国首次将医务社工纳入核心团队,构建"医-护-社"协同模式[2] - 建立"患者及家属共同决策"机制,强化生命末期选择权与知情权[2] - 创新融合中医药适宜技术、冥想疗法等,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北京特色"方案[2] 实施体系 - 开展全市宣贯培训,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3] - 建立区域服务联盟促进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鉴[3] - 启动动态评估机制确保标准持续优化[3] - 配套财政资金与人才培养政策支持行业发展[3]
对话杨洁:当我们可以大胆地谈论死亡时,才能为善终寻得土壤
华夏时报· 2025-06-16 06:27
行业现状与发展 - 安宁疗护在中国仍属小众领域,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大部分人对"临终关怀"话题存在回避心理 [3][15] - 中国首家安宁疗护研究机构成立于1988年,2020年《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首次将安宁疗护纳入立法 [3] - 北京市要求2025年前所有三甲医院设立医务社工,2024年国家卫健委放开安宁疗护服务收费标准,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4] 商业模式与运营 - 机构主要服务模式包括医院临床合作(1500余例)和居家支持(超200人次),覆盖北京协和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 [2] - 当前服务以免费为主,人力成本依赖筹款,社工服务未被纳入医保或医院采购体系 [10][12][23] - 计划未来三年探索"公益+商业"结合模式,推动服务付费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23][30] 服务内容与价值 - 提供多学科协作服务(医疗+社工+心理),重点缓解患者身体痛苦与精神焦虑,改善家庭关系 [3][9][17] - 典型案例显示服务可帮助80%家庭实现"了无遗憾"的告别,降低医疗体系成本 [29][4] - 服务周期从15天至1年不等,平均单例成本显著低于肿瘤治疗,但隐性人力成本高 [12][16] 人才与挑战 - 专业社工师严重短缺,国内社工领域专业深度不足,培训体系待完善 [9][10] - 服务效果难以量化评估,筹款难度大(捐赠偏好快速反馈项目),年运营资金压力显著 [11][12] - 公众认知误区导致免费服务模式难以验证实际价值,需建立合理付费机制 [23] 技术与社会影响 - 计划引入AI技术构建在线咨询系统,建立数据库支持科研与政策制定 [30] - 年轻群体对死亡话题接受度更高,可能推动行业认知变革 [31] - 服务可延伸至生命教育领域,改善全社会焦虑情绪与价值观单一化问题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