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形态双足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逐际动力张巍:造机器人很容易,关键是用起来
量子位· 2025-08-28 06:46
公司定位与使命 - 公司定位为机器人平台提供商 类比英伟达在计算领域的角色 旨在让机器人开发更简单高效 [1][2][85] - 公司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落地的机器人" 通过提供底层平台和开发工具降低机器人开发门槛 [5][78][80] - 公司专注于技术平台建设 不直接参与具体行业应用开发 定位为"支线运输"服务商 [74][75] 技术路线与核心能力 - 公司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小脑AI化能力 该能力被认为是全球领先的 [3][51] - 技术发展路线分为三个阶段:先实现双足人形机器人功能丰富和运动流畅 再实现自然语言编程 最终形成具身智能操作系统 [6][149][150][152] - 公司认为机器人硬件制造相对容易 真正难点在于控制算法 特别是腿部运动的控制 [32][33][34] 产品战略与定价 - 最新推出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定价15.8万元 公司声称这是同规格中最有竞争力的价格 [112][114][116] - 产品定位区分大人形和小人形 强调1.5米以上的全尺寸机器人才能满足人类日常场景需求 [114] - 公司通过自研关键部件来降低成本 包括关节、电机和减速器等 [116] 数据策略与研发方法 - 公司采用多元数据配方策略 结合真机、仿真和视频数据来提高训练效率 [65] - 强调数据获取成本效益 不盲目追求数据量 而是注重高效获取有价值信息 [62][63] - 研发投入重点放在产品化和商业化 而非纯学术探索 [48] 商业模式与客户定位 - 目标客户分为三类:创新者、开发者和系统集成商 公司主要服务前两类客户 [70][71] - 商业模式是提供开发平台和API 让开发者能够快速构建机器人应用 [80][81] - 计划建立应用商店生态 让用户能够下载和部署各种机器人应用 [110] 融资与商业化策略 - 融资策略相对谨慎 注重商业验证而非单纯技术里程碑 [119][121] - 公司已有收入来源 强调商业闭环而不仅仅是技术领先 [121][132] - 重视用户实际使用情况而非单纯销售数量 关注用户粘性和使用时长 [133][135] 行业观点与趋势判断 - 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的iPhone" 长期价值巨大但短期不是最优解 [25][26] - 预测未来机器人形态将多样化 包括只有胳膊、只有腿、轮式和全人形四种类型 [28][29][31] - 预计家庭场景机器人大规模应用还需要7-10年时间 近期将以B端应用为主 [139][140]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2017年开始全心投入足式人形机器人研究 2021年实现全尺寸人形室外稳定行走 [10] - 公司成立于2022年 基于"行业创新不在学术界"的判断从学术研究转向商业化 [16] - 2023年调整战略 加快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推出以应对市场热度 [100][103]
对话联想创投王光熙:具身智能行业估值有泡沫,需要一两年消化
新浪财经· 2025-07-25 02:17
具身智能和机器人行业投资热度 - 2025年前5个月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投资事件达114起 超过去年全年的77起 融资额达232亿元 超过2024年全年209亿元总和 [1] - 宇树科技 智元机器人等明星公司成为头部投资机构和科技互联网大厂追逐的焦点 估值快速上涨 [1] -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质疑机器人行业商业化困难 透露已批量退出具身智能项目 [1] 行业商业化争议与趋势 - 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认为机器人替代人的整体趋势未被深入分析 中长期看越来越多人力环节将被机器人闭环替代 [1][5] - 传统机器人公司通过拥抱具身智能 AI模型在工业 商用场景实现闭环 这是大模型出现前难以做到的 [2] - 当前估值存在泡沫 需要1-2年通过业务商业化落地来消化 这是行业面临的较大挑战 [5][6] 联想创投的布局策略 - 已投资飞马机器人 跨维智能 星动纪元 逐际动力等公司 覆盖人形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2] - 看好全栈式机器人领域 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布局 包括核心部件 模组等 [9] - 较少布局纯大脑类项目 认为软硬件融合是行业技术演进必然趋势 [10] 商业化落地前景 - 新场景创建是万亿甚至十万亿级市场 部分领域商业化节奏被过于乐观估计 [7] - 工业 物流 商业等场景中已有企业在限定环境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具身智能实现降本增效机会很大 [12] - 教育 科研赛道规模可能比之前大好几倍 基于大模型的硬件产品将快速形成市场规模 [12] 行业新趋势 - 2024年是具身智能公司展示初代商业化产品的关键阶段 需展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11] - 自动驾驶 智能IOT等产业背景的团队进入该领域 带来新的团队配置属性 [9] - 行业呈现软硬件融合趋势 美国独角兽公司也显示这一发展方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