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A1000

搜索文档
黑芝麻智能午前涨超6% 国内智驾上路催化不断 机构料年内A1000出货量或大幅提升
智通财经· 2025-09-18 05:08
股价表现 - 黑芝麻智能午前涨超6% 截至发稿涨5.8%报20.26港元 成交额6.64亿港元 [1] 政策催化 - 工信部对《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基线 [1] - 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 [1] - 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1] 技术进展 - 基于华山A1000的高速NOA方案从2023年开始在乘用车量产 方案已经过充分验证 [2] - 与核心存量客户合作加深 一方面部署更多车型 另一方面从辅助驾驶拓展到舱驾融合 [2] 业绩预期 - 预计A1000出货量超过30万颗 [2] - 2025年内实现出货量和收入大幅提升 [2] - 海外车型定点项目和潜在客户基于C1200系列的合作拓展为明年业绩增长预留上升空间 [2]
港股异动 | 黑芝麻智能(02533)午前涨超6% 国内智驾上路催化不断 机构料年内A1000出货量或大幅提升
智通财经网· 2025-09-18 03:43
股价表现 - 黑芝麻智能股价午前涨超6% 截至发稿涨5.8%报20.26港元 成交额6.64亿港元 [1] 行业政策动态 - 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 要求系统只能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 [1] - 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提出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 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1] 公司业务进展 - 基于华山A1000的高速NOA方案从2023年开始在乘用车量产 方案已经过充分验证 [2] - 与核心存量客户合作加深 一方面部署更多车型 另一方面从辅助驾驶拓展到舱驾融合 [2] - 预计A1000出货量超过30万颗 [2] 发展前景 - 公司将受益于自主车企客户加速部署搭载NOA功能车型的趋势 在2025年内实现出货量和收入大幅提升 [2] - 海外车型定点项目和潜在客户基于C1200系列的合作拓展 为明年业绩增长预留潜在上升空间 [2]
智驾算力之战:一位芯片“老将”的DeepSeek式攻坚
财富FORTUNE· 2025-05-14 12:56
核心观点 - 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单记章基于个人经历创立公司,致力于通过智能驾驶芯片提升出行安全,并推动行业技术突破 [1][5] - 公司通过"华山"和"武当"系列芯片实现从辅助驾驶到跨域融合的技术升级,并瞄准L3-L4级自动驾驶及机器人领域 [2][6] - 行业面临地缘政治与产业链协同挑战,但AI推理端需求爆发及本土化趋势带来机遇 [10][11] - 智驾芯片行业将进入淘汰赛阶段,公司通过技术壁垒、车路云一体化及具身智能布局构建竞争优势 [12][13] 公司发展历程 - 2016年成立,2020年推出国内首款量产车规级智驾芯片"华山A1000",应用于吉利、东风等品牌 [1] - 2023年发布"武当"跨域融合芯片C1236/C1296,实现单芯片同时处理座舱与智驾任务 [1][6] - 2024年8月登陆港交所,成为香港首家车规级芯片主业上市公司 [9] 产品与技术 - **华山系列**:A1000支持L2+辅助驾驶,A2000采用7nm工艺性能对标4nm旗舰芯片,支持L3-L4及VLM/VLA端侧推理 [2][6] - **武当系列**:C1200家族实现座舱与智驾域融合,C1296已联合东风启动单芯片中央计算平台量产 [6][10] - 技术优势:7nm工艺下实现全球独有高性能,架构创新突破制程限制 [2][11] 行业趋势与市场 - 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2030年将超5000亿美元,年均增速20%,中国2025年渗透率预计达40% [6] - 端侧推理芯片市场规模五年内将增长10倍,具身智能成为新增长点 [11][13] - 本土化趋势加速,2025上海车展设立"中国芯展区"展示1200款国产芯片 [10] 商业模式与生态 - 采用"芯片+算法+开发支持"的二级供应商模式,与吉利合作12个月内实现A1000量产上车 [7] - 开放生态策略:避免车企自研局限,通过规模效应摊薄研发成本(车规芯片研发成本超1亿美元/款) [8] - 合作案例:与英特尔打造舱驾融合平台,联合中科院开发人形机器人芯片方案 [10][13] 战略布局 - **车路云一体化**:以车规芯片赋能路端感知设备,成本降低且寿命延长至15年,已在成都、武汉试点 [12] - **具身智能**:通过A2000/C1200芯片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大脑"和"小脑"解决方案,与武汉大学"天问"机器人合作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