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体验

搜索文档
让农文旅“拧成一股绳”
经济日报· 2025-09-18 21:58
行业政策与规划 -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农产品消费新空间 通过游购一体 休闲农业精品 乡村民宿 农事体验 乡村特色文体活动等务实举措带动乡村文旅市场复苏 [1] -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农文旅深度耦合助力乡村产业多元发展和价值链延伸 形成经济振兴 文化繁荣与生态改善综合性发展模式 [3]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试点 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 精品化 规范化水平 [3]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3] 市场规模与表现 -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22.48亿 同比增加15.5% 接待总收入1.32万亿元 同比增加9.8% [2] - 截至2024年底乡村文旅接待人次增长超2023年同期20% [2] - 2024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7.07亿 同比增长8.9% 总收入4120亿元 同比增长5.6% [2] - 全国已建成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超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 [2] - 甘肃省2024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445.37万人次 同比增长11.67% 推出100条乡村度假游精品线路 其中5条入选全国精品线路 [2] 发展模式与案例 - 浙江淳安县下姜村联合周边24个村成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 推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2] - 建立紧密型可持续的"联农带农"机制 让农民通过卖农产品 参与乡村旅游服务 入股分红 资产租赁等多渠道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5] - 借鉴"一碗粉带火一座城"经验 通过打造水果自由等消费场景将农产品爆点转化为文旅消费热点 [5] - 以文旅思维经营农村 将农村变景区 农房变民宿 古建民宅 文化遗产 农耕活动 秀美山水等元素转化为文旅新场景新业态 [5] 现存问题与挑战 - 产业融合单一 村民参与不足 产品文化内涵缺失 同质化严重 生态承载超限 配套设施落后 内生动力不足 [3] 发展举措与方向 - 需各级政府部门上层 产业中层和乡村基层三方面协同发力 创新业态 优化模式 [1][3] - 夯实服务基础 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推动农业产业产后环节建设 提升农产品消费与餐饮 文旅 体育 健康消费融合水平 [4] - 加强部门协同维护公平市场秩序 完善农产品品控体系 组织推广先进农文旅融合经验 [4] - 完善农村供水 供电 充换电 电信等基础设施 提升乡村数字服务能力 [4] - 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建设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 [4] - 做实产业运营 提升非遗工坊 民宿度假 风貌景区 特色文体 农事体验 乡村集市等业务管理和运营水平 [4] - 农业产品需提供高水平"三品一标"产品 旅游产品应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4] - 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美食名镇""农遗良品" 讲好品牌故事 锻造农文旅精品品牌 [4] - 运用直播 电商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强乡村地名和农文旅融合场景的采集上图与服务应用 [4] - 丰富消费场景 提升营销技术模式 创造沉浸式文旅新业态 创新旅游场景 [4]
新疆兵团:绘就绿富同兴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09:45
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 新疆兵团引导职工整合空置房间、院落及零星土地资源,将庭院经济与人居环境提升相融合,实现创收与环境优化双赢[1] - 典型案例包括李大叔在自家庭院建设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实现家庭自给并外销市场,显著节省开支[1] - 赵明辉通过后院养殖肉牛和奶牛,每头牛年收入约5000元,并计划扩大养殖规模[2] 农文旅产业融合 - 新疆兵团推动基层培育农事体验、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等业态,构建多产业融合的全域旅游格局[2] - 第八师150团赵拥军打造军垦特色民宿,涵盖休闲娱乐、采摘、烧烤等功能,吸引城市游客[2] 经济效益与规模扩展 - 庭院经济模式使职工家庭将"方寸地"变为"聚宝盆",如蔬菜大棚实现自给并外销增收[1] - 养殖户通过扩大品种牛引进规模提升收入潜力,单头牛年收入达5000元[2] - 民宿经济因休闲旅游需求增长而持续扩张,退休职工通过特色经营实现创收[2]
三亚水蛟村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开发农旅融合项目
海南日报· 2025-05-27 02:08
农旅融合项目开发 - 三亚水蛟村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开发农旅融合项目,包括在田野上架设彩虹桥作为游客打卡点[1] - 彩虹桥全长820米,宽2米,架空高2米,采用钢架结构并涂刷鲜艳颜色,夜间灯光效果吸引大量村民和游客[5] - 项目在严格保护耕地前提下进行,不破坏耕作层,同时提高农田设施利用率[4] 乡村资源整合与产业布局 - 水蛟村整合闲置农田、宅基地、农户农房等资源,与企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4] - 村庄规划形成农事体验、民宿体验、科教体验、户外体验、康养体验五大板块文旅融合产业[4] - 建成"水蛟小院""棕榈生态农庄""漫时间咖啡""庞驿小院"等10多个产业项目[5] 政策支持与模式创新 - 海南省2024年10月出台《若干措施》,鼓励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5] - 政策支持挖掘乡村自然文化资产,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活动,拓展土地使用功能[5] - 水蛟村形成"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多元化产业模式,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5] 项目效果与社会影响 - 彩虹桥成为热门打卡点,相关话题"给水蛟村的蓝天和田野写一封情书"等出现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3] - 项目带动村民增收,助力水蛟村打造文明村、致富村[5] - 村口500多亩田洋的生态景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游客体验[4]
在旅游开发中不断探索新解法 寻找“网红村”的“长红”密码(神州看点)
人民日报· 2025-05-07 22:24
桃坪村旅游转型 - 桃坪村拥有2000多年历史,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桃坪羌寨[1] - 1996年成立演出队开启旅游开发,近30年发展历程[1] - "老寨重保护、新寨搞开发"模式,新寨拥有近3000张旅游接待床位[1] - 90%村民从事旅游业,交通改善促使从"中转站"向"目的地"转型[1][2] - 新增咖啡馆、旅拍馆、文创馆等业态,筹备定制剧目和研学项目[2] - 计划结合羌族刺绣、羌笛等非遗文化推出多种主题游[2] 古路村业态升级 - 2024年因独特自然风光成为网红徒步目的地[3] - 爆红后游客量回落至日均3000人,仅为高峰期三成[3] - 首家咖啡馆开业6个月营业额破万元,餐馆进入"必吃榜"[4] - 村民通过短视频平台积累5万粉丝,直播销售土特产[5] - 开发农事体验和研学项目,"五一"游客回升至日均6000人[5] 竹艺村产业发展 - 2022年正式更名竹艺村,主打竹编非遗技艺[5] - 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带动80%农户就业,日收入100-500元[5] - 竹工艺品市场空间有限,计划转向竹家具等工业品[6] - 规划建设12万平方米竹产业空间拓展全球市场[6] - 同步发展竹文化,推动"竹编对话世界"品牌建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