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

搜索文档
第十一届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暨第八届CEO圆桌峰会顺利举办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26 12:14
论坛概况与主题 - 第十一届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暨第八届CEO圆桌峰会于9月24日举办 主题为"AI+机器人:解锁多元场景新机遇" [1][3] -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及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王强出席并致辞 30余位中外机器人企业CEO及高管参会 [2] - 论坛聚焦机器人产业发展瓶颈 AI与机器人融合路径 以及多元场景应用落地 [3][25] 政策与行业支持 - 上海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 强化顶层设计 加大产品供给 落实应用推广 完善产业链协同 [5] - 11个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发布《2025年度上海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 [9] -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上海智能机器人百大场景案例集》 [9] 技术发展方向 - 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是智能化 柔性化升级的核心方向 能拓展工业制造 农业数智化 医疗养老 应急救援等应用边界 [7] - 需重点发展世界模型与空间智能 建立行业标准 通过高效数据获取与优化处理推动性能升级和场景落地 [17] - 行业从危险环境替代 协作化阶段进入AI+时代 聚焦更优移动能力 更高灵活性 更强理解力三大技术方向 [20] - 实时性工业解决方案是未来机器人持续创造价值的关键 [20] 企业创新与产品 - ABB推出OmniCore EyeMotion产品及与LandingAI合作 实践先进视觉感知与实时智能运动 [20] - 安川电机以"i3-Mechatronics"为核心理念 将数据与AI深度融合于机器人及伺服电机等核心产品 [22] - 节卡机器人从协作机器人向通用智能机器人进化 推出JAKA EVO多模态感知驱动的工业具身智能平台 [14][28] - 越疆科技推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 [14] 并在全球部署多领域应用及投入具身智能 [28] - 非夕科技聚焦通用机器人上肢操作技术突破 [28] 智澄英达推出TR系列人形机器人TR5对标特斯拉Optimus [28] 获奖企业与产品 - CIIF机器人奖获奖企业包括节卡机器人JAKA EVO平台 安川电机MOTOMAN-ME1000 越疆科技Atom人形机器人 ABB工程PoWa协作机器人系列 中控技术通用控制系统等10家企业 [11][13][14] 产业生态与参与企业 - 参会及参展企业覆盖工业机器人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 具身智能企业 核心零部件企业等多领域 [37][38][39][40][41][42] - 包括埃斯顿自动化 非夕科技 节卡机器人 优必选科技 宇树科技 科大讯飞 绿的谐波等众多知名企业 [37][38][39][40][41][42]
盘点国内15家仿人机械臂企业
DT新材料· 2025-05-21 15:38
行业概述 - 仿人机械臂是人形机器人最关键的执行部件之一,成为企业技术布局的重要方向,部分企业提供独立机器人手臂产品,部分从协作机器人切入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2] - 在国家政策驱动下,具身机器人产业加速向规模化、智能化发展,人形机器人量产成本年均下降18%,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21] - 化工新材料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关键支撑,高性能树脂、特种橡胶等提升轻量化和耐用性,电子化学品和高分子材料助力传感器和控制系统[21] 代表性企业盘点 越疆机器人 - 成立于2015年,推出20余款协作机器人产品,发布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人形机器人Atom,全球部署超80,000台,覆盖80+国家和地区[3] - 连续7年中国出口量第一,获80+世界500强认可,应用于15+行业的200+场景[3] 睿尔曼智能 - 专注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研发,核心团队拥有10年以上机器人底层技术经验,产品应用于新零售、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4] 大象机器人 - 成立于2016年,产品涵盖消费级协作机器人、仿生陪伴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已发布水星系列七轴机械臂、半人形双臂机器人等[5] 钛虎机器人 - 成立于2020年,拥有人形机器人产品"瑶光"与"墨翟",专注核心硬件研发如一体化关节、灵巧手等,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解决方案[6][7] 天链机器人 - 成立于2012年,拥有50+项发明专利(20+项人形机器人相关),自主研发全球首台极限抓重比大于2:1的协作机械臂,具备一体化关节专利技术[8] 巨蟹智能 - 2019年创立,专注谐波减速器和关节模组研发,推出国内首款双臂载荷50kg的纯电驱人形机械臂,应用于危险救援和工业化工场景[9] 中科新松 - 多可品牌拥有六轴、七轴、双臂等工业协作机器人产品,2024年透露已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10] 华沿机器人(原大族机器人) -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业务覆盖100+国家和地区,将推出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具备20+年电机和运动控制经验[11] 非夕科技 - 成立于2016年,研发自适应机器人Rizon系列,融合力控、机器视觉和AI技术,可适应不确定环境完成复杂任务[12] 天机机器人 - 长盈精密子公司,2024年发布全关节力控双臂机器人Marvin,工业款M6双臂负载25kg,商用款M3负载10kg,采用MEMS技术[13][14] 遨博智能 - 专注高精度协作机器人,推出智能双臂拉花咖啡机器人,展示仿人精细动作能力,应用于装配、搬运等多场景[15] 节卡机器人 - 国内首家尝试做人形双臂机器人的协作机器人厂商,JAKA K-1具备29个活动关节,双臂14个自由度[16] 里工实业 - 发布国内首款双臂载荷40kg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工D1",2024年推出"里掂F1"自由度30个,续航超6小时[17] 珞石机器人 - 成立于2015年,推进人形机器人通用化与智能化,双臂机器人可自主完成服务器机箱装配等复杂操作[18] 埃斯顿酷卓 - 成立于2022年,2024年发布人形机器人Codroid 01,聚焦具身智能技术,推进工业场景验证[19] 行业活动 - 第一届具身机器人创新制造论坛将于2025年9月在合肥举办,规模800人,探讨高分子材料在机器人轻量化结构件、仿生结构等领域的应用[22][24] - 论坛核心议题包括产业政策、轻量化结构件(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核心运动系统、仿生结构与柔性交互系统等[27][28][29] - 同期举办2025中国国际工程塑料产业创新评选,设立终端用户免费参会通道(50个名额)[34][37]
腾讯牵手越疆、华为联合优必选,大厂竞逐人形机器人“卖铲人”
华夏时报· 2025-05-15 10:01
机器人产业融合趋势 - 广和通与云深处合作,为新一代四足机器人提供定制化定位模块RV-BOT [2] - 越疆科技与腾讯云深化战略合作,聚焦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发、多场景应用与产业体系创新 [2] - 华为与优必选围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开展创新合作,涉及产品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产业体系 [2] 大厂在机器人领域的角色 - 腾讯云为越疆科技提供高性能算力支持及一站式大模型训练平台TI-One,助力机器人实现"看+听+动"功能 [3] - 大厂充当"卖铲商"角色,不直接造人形机器人,而是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 [3] - 越疆科技发布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已与国内一线车厂、电子厂、咖啡奶茶店展开合作 [3] 技术与资本驱动 - 人形机器人技术需要大厂支持,吸引大厂投身技术竞赛,核心驱动力是技术和资本推动 [4] - 华为可为优必选提供昇腾、鲲鹏、华为云及大模型等能力,助力全栈式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4] - 大厂与机器人企业合作可促进产业链技术提升和协同创新,推动硬件轻量化、软件智能化等发展 [4] 人形机器人概念与市场表现 - 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涵盖的109家公司中,77家收入增长,占比超七成 [5] - 汇川技术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89.78亿元,同比增长38.28%,净利润13.23亿元,同比增长63.08% [5] - 双林股份同期营业收入12.86亿元,同比增长20.97%,净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105.49% [5] - 全志科技同期营业收入6.20亿元,同比增长51.36%,净利润0.92亿元,同比增长86.51% [5] 行业挑战与瓶颈 - 具身智能落地面临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数据安全等挑战 [5] -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最大瓶颈是成本控制与通用性不足,关键部件依赖进口或定制化导致成本高 [5] - 具身智能算法在单一任务中表现优异,但在多任务迁移和动态环境交互中泛化能力较弱 [5]
大厂+人形机器人,“双强CP”诞生!
中国基金报· 2025-05-13 05:12
战略合作 - 腾讯云与越疆科技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技术生态联合,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创新和多场景应用落地[1][2] - 合作聚焦智能算力、技术生态及场景落地,打造"云端大模型+边缘设备+机器人终端"一体化解决方案[5][6] 公司概况 - 越疆科技成立于2015年,专注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创新,协作机器人已部署于汽车、3C电子、锂电等15大行业[5] - 截至2024年,公司全球协作机器人累计出货超8万台,全国行业第一,服务8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覆盖100多个国家及地区[5] - 2024年3月推出全球首款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具备上下肢协同运动控制和工业级双臂操作能力[5] 技术优势 - 腾讯云提供全球基础设施、音视频解决方案、多模态大模型及云原生安全体系,支持越疆在具身智能控制、远程交互等场景加速落地[5] - 双方将融合腾讯云AI技术与越疆硬件能力,构建"软硬一体、产教协同"的AI人才培养方案[6] 应用场景 - 重点拓展工业制造、商业、教育领域,推动具身智能在制造业、零售、教育等场景的量产应用[1][6] - 未来将持续探索智能机器人新技术与新场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