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牛肉面

搜索文档
“碳水十字”升腾烟火气
经济日报· 2025-08-24 01:32
行业概况 - 兰州牛肉面行业以传统面食和牛羊肉餐饮为主 特色美食包括牛肉面 炒面 手抓羊肉和烤肉等[1] - 行业高度竞争 仅一个十字路口就聚集6家牛肉面馆和4家炒面店 年接待食客达450万人次[1] - 西北地区餐饮业以面食为核心 兰州作为交通枢纽汇集西北各地面食特色并持续输出自身饮食文化[1] 市场竞争格局 - 主要品牌包括金强牛肉面 磨沟沿和国义牛肉面等老字号 各具特色并拥有固定客户群体[3][5] - 品牌集中度提升 知名面馆在热门区域扎堆开店形成集聚效应 相互促进客流增长[3][5] - 竞争焦点集中于传统口味保持 食材品质和特色差异化 如纯汤热肉 酱牛肉或特色辣子等[5][6] 经营策略 - 金强牛肉面采用每日凌晨采购保证食材新鲜 关注网络点评并持续改进服务[3] - 磨沟沿坚持传统工艺和直营模式 生肉采购价比市场高2元/斤 9家分店均由家族成员经营[5][6] - 国义牛肉面拒绝外卖和网红标签 强调堂食体验和品质把控 选址注重交通便利性[7][8] 消费特征 - 本地客群忠诚度高 存在数十年只认固定门店的消费者 也有专程驱车前往的食客[2] - 外地游客占比提升 寒暑假期间单店日接待量从1000人次增至2000人次[3] - 消费者需求分化 部分注重就餐环境 部分追求传统味道 部分偏好户外烟火气体验[3] 品牌发展 - 老字号品牌均具有数十年历史 磨沟沿经营近50年 国义为家族第五代传承[5][6] - 门店扩张谨慎 磨沟沿在兰州仅设9家分店 均采用直营模式拒绝加盟[6] - 品牌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网红效应下更强调质量把控和传统味道传承[7][8]
甘肃借友城平台拓国际合作“丝路好物”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06:18
活动背景与主题 - 第三届甘肃省国际友好城市产业推介暨经贸合作对接活动于7月6日在兰州举办 作为第31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要分项活动 [2] - 活动以"深化合作、共创繁荣"为主题 旨在加强甘肃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国际友好城市间的经贸交流合作 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2] - 活动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 甘肃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甘肃省商务厅、甘肃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甘肃省经济合作中心承办 自2023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 [2] 产业优势与国际化布局 - 武威国际陆港拥有全国唯一的内陆木材口岸、甘肃唯一的B型保税物流中心、河西走廊唯一的肉类口岸和发运能力最大的铁路货运场站 在格鲁吉亚、匈牙利、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设立海外保税仓13个、物流基地6个 [4] - 酒泉市是中国西北地区亚欧大通道上区位居中、面积最大的商贸流通中心 境内高速高铁横贯东西 陆空口岸通达南北 现代化物流体系完备 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 [4] - 酒泉市新能源装备制造、酒泉种子、敦煌文创等众多产品出口马来西亚、新西兰、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并建立了多个海外仓 同日本、韩国、蒙古国、白俄罗斯等7个国家建立了11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 [4] 国际友好城市网络 - 甘肃自1982年开展国际友城工作以来 已同世界5大洲41个国家建立了69对国际友好城市 与各国友城开展了形式多样、领域多元、独具特色的友好交流合作 [4] - 美中电商贸易协会会长谢建华表示 甘肃的文旅名片和舌尖上的宝藏包括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升级、兰州牛肉面、静宁苹果、苦水玫瑰等 已具备叩开北美市场的潜力 [1]
一顿早茶干掉1斤肉,这座西北城市太硬核了
36氪· 2025-06-17 03:21
吴忠早茶文化 - 吴忠早茶以高能碳水组合为特色,包含牛羊肉、糖糕油香等西北风味,最后以拉面收尾,一顿早饭可持续到中午[1][3] - 当地早茶习惯"先喝茶吃面点,最后吃拉面",八宝茶是核心饮品,配料包含绿茶、冰糖、红枣等8种食材,冲泡后香气浓郁[6][8] - 早茶社交属性强,约早饭是当地常见社交方式,三五人围坐慢聊,八宝茶反复续杯,拉面作为压轴登场[8][10] - 早茶融合南北风味,除传统西北面点外,还引入广式虾饺、千层糕等,结合京鲁菜技艺形成独特风格[10] - 早茶经济效应显著,五一期间举办早茶文化节可创造过亿旅游收入[10] 盐池滩羊产业 - 盐池滩羊被誉为中国羊肉天花板,其肉质纤维韧度、含水量等指标优异,清水煮熟仅需蘸盐即可体现本味[11][13] - 独特地理环境造就品质,盐池县日照长、温差大,175种碱性牧草含天然去膻因子,使羊肉无膻味[13] - 滩羊产品线丰富,包含羊杂碎(早餐)、红烧羊羔肉(宴请)、手抓羊肉(全天候)等多样化吃法[13] - 产业高端化发展,盐池滩羊曾亮相G20峰会、金砖会议等国际场合,成为国宴级食材[14] 吴忠文旅融合 - 历史底蕴深厚,唐代灵州(今吴忠)为丝绸之路重镇,现存青铜峡水利工程等唐代遗迹[15][17] - 农业基础扎实,黄河灌溉系统支撑优质牛羊肉和供港蔬菜(如菜心)生产,香港餐厅30%菜心来自吴忠[17] - 文化多元共存,清真大寺与佛塔并存,餐饮中回汉风味融合,八宝茶配方兼顾南北口味[17][19] - 交通便利促进消费,银川至吴忠高铁半小时可达,形成"宁夏人专程赴吴忠吃早茶"现象[3][4]
为何说兰州是一线城市?
搜狐财经· 2025-05-28 01:27
兰州地理与城市特征 - 兰州位于甘肃中部 是我国陆地几何中心 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面积1 31万平方千米 [3] - 城市位于黄河上游带状盆地 形成"两山对峙 大河中流"独特风貌 是唯一黄河穿越市区的省会城市 [4] - 市区呈狭长带状分布 东西长约30千米 南北最窄处仅1千多米 最宽处5-6千米 被称为地理上的"一线"城市 [9] 兰州人口与气候数据 - 常住人口从2010年362万增长至2024年444万 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6] -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 年平均日照时数2374小时 市区海拔1510-1570米 [6] 交通枢纽地位 - 古代为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 现代仍是大西北"十字路口" 陇海 兰新等5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 [8] - 京藏 连霍等5条国家级高速公路交汇 黄河穿城段长47 5千米 地铁一号线(26千米)为中国首条下穿黄河轨道交通 [8][11] 历史军事事件 - 霍去病公元前121年率万骑受降匈奴五万余骑 通过军事威慑使浑邪王归顺 期间匈奴内部发生浑邪王与休屠王内讧 [15][17][19] - 汉军采用高压威慑策略 霍去病阵前宣言"降者生 反者死" 最终促使匈奴多个部落归附 [28][30] - 战役过程显示匈奴军事文化特征:重少轻老 部落依附制度 以及降卒处置方式 [23][26]
你好,兰州!
上海证券报· 2025-05-27 18:08
兰州牛肉面行业 - 兰州牛肉面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遍布3000多家面馆,品控标准为"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1] - 牛肉面被视作兰州人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承,代表城市朴实豁达的特质[1] - 1至4月新增海内外门店1092家,实现营业收入约165亿元[2] - 新增预包装全产业链企业9家,产值约15亿元,带动全产业链营收约50亿元[2] 兰州文旅产业创新 - 从文创"绿马"到"黄河大合唱"等案例实现文化破圈传播[3] - 兰州马拉松吸引超31万人报名,中山桥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3] - 文旅发展注重文化沉浸感,将城市角落转化为故事场景[3] - 传统与现代融合,体现"守正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3]
“兰马+文旅”,好玩好吃又好跑
新华网· 2025-05-26 01:12
赛事规模与参与度 - 2025兰州马拉松赛吸引超31万人报名创历史新高[5] - 实际参赛人数达4万人包括国内外选手[5] - 赛事沿用"百里黄河风情线"经典赛道串联黄河楼黄河母亲雕塑中山桥等标志性景点[5][8] 文旅融合效应 - 马拉松赛道设计将沿线景点转化为文旅传播的"移动广告牌"形成赛事赋能文旅文旅反哺赛事的良性循环[5] - 参赛者通过赛事深度体验兰州文化旅游如品尝牛肉面牛奶鸡蛋醪糟等特色美食游览黄河楼中山桥等地标[2][5] - "五一"假期兰州接待游客669.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52%实现旅游花费43.63亿元同比增长14.77%[8] 赛事品牌价值 - 兰州马拉松创办于2011年是世界田联金标赛事[8] - 赛事将马拉松爱好者的"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推动体旅融合[8] - 通过品牌赛事特色文旅活动文创产品热销等带动兰州文旅产业持续升温[8] 社会经济效益 - 体育赛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旅融合的载体[9] - 赛事搭建融合平台构建全产业链模式提升综合效应增强体旅融合深度与广度[9] - 参赛者反馈兰马赛事氛围最佳赛道旁市民热情加油形成独特体验[5][9] 赛事竞技表现 - 埃塞俄比亚选手塔米尔以2小时11分45秒获男子冠军[5] - 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西雷斯以2小时24分12秒获女子冠军并创赛会纪录[5][8]
黄河水畔“满格电” “拉面之乡”焕新颜
中国能源网· 2025-05-06 09:27
清晨五点的兰州还笼罩在薄雾中,城关区南关十字的"张有德"老字号牛肉面馆后厨已亮 起暖黄的灯光。"五一"假期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早已慕名而来,坐在店中等待一碗地 道的兰州牛肉面。店内香气四溢,游客们捧着热腾腾的面碗,细细品尝后纷纷竖起大拇指, 赞不绝口:"筋道!香!"第三代传承人小马启动全自动和面机,看着面团在匀速转动的钢桶 里渐渐成型,他感慨道:"当年爷爷揉面靠膀子,父亲用上了小电机,现在这智能设备不仅 省力,还能精确控温控时。"这间拥有30多年历史的老店,正是兰州牛肉面从传统手工走向 现代化生产的生动缩影,也见证了这座城市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兰州中山桥景区。李小东摄 在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西北重镇,3000多家牛肉面馆星罗棋布。从街边摊到连锁店,从 手工制作到智能生产,国网兰州供电公司以"满格电力"为这碗承载乡愁的"中华第一面"注入 发展动能。 "我们从营业厅提交了用电的申请,第二天变压器就增容了。"谈起新开张的第五家分 店,张有德老字号牛肉面南关店的负责人马宝生仍觉惊喜。 随着"全电厨房"的普及,牛肉面制作工艺迎来质的飞跃。智能温控煮面炉让牛骨胶原蛋 白释放更充分,恒温发酵箱使面团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