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佳洁士
icon
搜索文档
宝洁换帅后公布2025财年业绩:定价与有机销量均增长1%
南方都市报· 2025-08-04 08:16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财年净销售额843亿美元 与上年840亿美元基本持平 [2] -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至160亿美元 [2] - 有机销售额同比增长2% 其中定价和有机销量各贡献1%增长 [2] - 毛利率同比微降0.2个百分点至51.2% [2] - 第四季度净销售额208.89亿美元 同比增长2% [3] 业务板块表现 - 织物和家庭护理板块销售额296.17亿美元持平 净利润增长3%至58.48亿美元 [5] - 婴儿、女性和家庭护理板块销售额202.48亿美元持平 净利润40.13亿美元持平 [6] - 美容板块销售额下降2%至149.64亿美元 净利润下降8%至27.15亿美元 [6] - 医疗保健板块销售额增长2%至119.98亿美元 净利润增长8%至24.40亿美元 [6] - 理容板块销售额66.62亿美元持平 净利润增长7%至15.77亿美元 [6] 管理层变动 - 首席执行官Jon Moeller将于2026年1月1日卸任 [1] - 首席运营官Shailesh Jejurikar将接任 成为公司首位印度裔CEO [1][8] - Jon Moeller将转任执行董事长 [8] - Shailesh Jejurikar于1989年加入公司 曾负责印度市场和织物及家居护理业务 [9] 战略举措 - 2025年6月宣布生产力计划 旨在改善成本结构和增强竞争力 [2][4] - 计划裁减最多7000个非制造岗位 约占非制造劳动力15% [4][14] - 预计产生10-16亿美元非核心重组成本 [4] - 计划通过弹性采购和创新定价应对关税影响 [13] 区域市场表现 - 北美市场有机销售额增长2% [13] - 欧洲重点市场增长3% [13] - 大中华区全年下滑5% 但第四季度增长2% [1][13] - 拉丁美洲增长4% 企业级市场增长2% [13] 财务展望 - 预计2026财年总销售额增长1%-5% [4] - 预计有机销售额增长4%或持平 [4] - 预测关税将导致2026财年税前成本增加10亿美元 [13] - 计划对美国25%商品实施个位数涨价 [14]
业绩公布前夜,宝洁闪电换帅
36氪· 2025-07-29 08:48
管理层变动 - 首席执行官詹慕仁将于2026年1月1日卸任 由首席运营官谢莱什·杰朱里卡接任 [1][3] - 詹慕仁任期不足四年 任内公司股价上涨约13% 与标普500指数持平 [1] - 新CEO为内部晋升 杰朱里卡在宝洁工作36年 曾领导织物护理和家居护理业务 [1] 财务表现与指引 - 公司4月下调2025财年销售和利润指引 预计有机销售额增长2% 低于此前3%-5%的预测范围 [4] - 今年以来股价下跌约6% 7月28日收盘价为157美元 [4] - 摩根大通将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 设2026年12月目标价170美元 因品类增长放缓和有机增长疲软 [3] 业务重组计划 - 公司启动"非核心业务重组计划" 削减产品组合 退出某些类别并剥离小品牌 [5][16] - 未来两年削减7000个非制造岗位(裁员15%) 截至2024年6月全球员工约10.8万人 [6] - 重组包含三项要素:产品组合选择、供应链重组和组织架构调整 [16] - 预计品牌停产将在未来两个财年对有机销售额增长造成30-50个基点的负面影响 [16] 业务表现与挑战 - 美容和医疗保健业务增长被婴儿和女性护理部门下滑所抵消 织物和家庭护理销售持平 [7] - 过去7年有机增长率从7%下滑至4%、2% [7] - 毛利率下降 因产品组合不利、商品成本上升抵消了生产力节省和涨价收益 [11] - 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涨价战略不再奏效 [11] 战略调整与并购 - 重组计划税前成本预计10-16亿美元 涉及削减管理团队、使用自动化数字化和调整供应链 [11][16] - 公司强调不需要转型性并购 增长战略以补强型收购为主(如Native品牌从5000万美元增至7.5亿美元) [16][14] - 近期出售中国沙宣品牌(年销售额超2亿欧元)及拉美、欧洲部分小品牌 [8][14]
裁员7000人,中国高管群体出走的十年,“大而全”的宝洁是如何被时代抛弃的?
36氪· 2025-06-12 06:40
宝洁全球裁员与重组计划 - 公司计划未来两年内全球裁减约7000个非生产岗位,占此类岗位总数的15% [1] - 裁员举措是公司重组计划的一部分,还包括削减品牌组合和供应链优化 [1] - 这是公司为扭转业绩困境所做的"断臂求生"尝试 [1] 宝洁中国高管流失现象 - 近十年来公司大中华区多位核心高管相继离任,形成人才流失潮 [1] - 2012-2016年间销售体系最高负责人连续三任离职:2012年翟峰、2014年李红、2016年林小海 [2][4] - 市场与品牌高管同样流失,包括公关总监陈默和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副总裁熊青云 [4] - 离职高管多转投竞争对手或互联网行业,如李红加入玛氏、林小海加盟阿里巴巴、熊青云先后任职京东和小鹏汽车 [2][4] 宝洁系人才发展现状 - 全球有逾100家大公司的CEO出自宝洁 [5] - 在中国互联网和新消费行业尤为常见:靖捷任天猫总裁、冯佳路任唯品会副总裁、崔广福曾执掌艺龙网 [5] - 多位前高管创业成功:肖国勋创立WonderLab、冯秋婉创办每鲜说、李瑞创立满分牛牛、许浩创办凯诘电商 [6] 高管流失原因分析 - 公司业绩增长乏力,市场地位下滑削弱人才吸引力 [7] - 全球战略调整与本土市场错配,中国区经理人决策自主权受限 [9] - 薪酬激励机制保守,无法与本土企业提供的股权和高位竞争 [11] - 组织文化封闭,与互联网行业快速试错文化不兼容 [12] 公司面临的行业挑战 - 传统优势品类集中在利润率较低的大众消费品,受成本上涨和竞品冲击 [7] - 数字化消费新时代下,小而美细分品牌借助电商和社交网络崛起 [13] - 信息透明和渠道扁平化使"大而全"模式不再具备优势 [13]
宝洁计划裁员7000人!面临关税成本压力,欲剥离部分品牌
金融界· 2025-06-06 08:53
重组计划 - 公司将在未来两年内全球裁员7000人,约占非制造业职位的15%(目前员工总数约11万人)[1] - 裁员是两年期重组计划的一部分,涉及品牌退出、供应链调整及组织架构精简[2] - 重组原因包括美国市场增长放缓、关税上升导致的经济压力,以及优化资源分配聚焦高增长领域[2] - 公司提及"技术变革"推动组织转型,以更好服务未覆盖的消费者群体[2] - 公司计划剥离一些品类和品牌[1] 业绩表现 - 2025财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为19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3亿元),同比下降2%,是八年来首次财年第三季度出现净销售额同比下滑[3] - 本季度净利润约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6.9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3] - 公司将2025财年有机销售额增长预期从3%-5%下调至2%[3] - 2025财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为217.37亿美元,同比下降1%;净利润为39.87亿美元,同比减少12%[3] - 对比2021年以来第一季度的业绩,净销售额从1372亿元逐步增长至1554亿元[3] 业务部门表现 - 美容部门(舒肤佳、Olay、SK-II等品牌)表现最差,净销售额下滑5%,净利润较上一财年同期下降13%[4] - 大中华区有机销售额同比下降15%[5] - 公司预计新增成本将在10亿至15亿美元之间,几乎相当于2025财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的三分之一还多[5] SK-II品牌表现 - SK-II是1975年在日本创立的护肤品牌,1991年被公司收购[6] - 2012年成为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的明星品牌[6] - 2018财年年报提到SK-II连续15个季度销售额增速超过20%[6] - 2023年因"核污染"疑云开始下滑[6] - 2024年经过两轮调价和成本优化后,品牌重塑未见成效,高端市场份额持续被雅诗兰黛、资生堂蚕食[6] 中国市场策略 - 公司在中国市场2025财年第一季度下降15%,第二季度下降5%,第三季度下降2%[7] - 公司认为中国市场复苏需要时间,且将持续波动[7] - 公司专注于稳步提升增长率,并让越来越多的品类和品牌进入正增长区间[7] 品牌调整 - 公司自2015年开始品牌大瘦身,出售旗下100多个品牌[7] - 2022年宣布重返高端美妆,收购中高端美妆品牌Ouai、TULA、Farmacy和First Aid Beauty等[7] - 2023年关闭智能美容仪品牌Opte,敏感肌专用品牌First Aid Beauty撤出中国市场[8] - 2024年将沙宣品牌出售给施华蔻母公司汉高[8] - 中国本土品牌崛起(珀莱雅、薇诺娜、毛戈平等)对公司在华业绩产生影响[8] 未来计划 - 公司正对品牌组合展开审查,可能在未来数月内公布品牌剥离方案[9]
下调全年增长预期!宝洁:调整价格、弹性采购等抵消关税影响
南方都市报· 2025-05-05 07:28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Q3净销售额同比下滑2%至197 76亿美元,有机销售额同比增长1%,归母净利润微降至37 69亿美元 [2] - 产品价格整体上涨1%,但销量下滑1%,其中美容板块价格涨幅最大达3%,婴儿女性及家庭护理板块销量下滑最显著达2% [3][5] - 前三大业务板块净销售额均下滑:织物和家庭护理板块下滑3%至69 48亿美元,婴儿女性及家庭护理板块下滑4%至47 55亿美元,美容板块下滑2%至34 90亿美元 [2] 业务板块分析 - 医疗保健板块表现稳健,净销售额持平为28 80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8%至5 69亿美元 [2] - 理容板块净销售额下滑2%至15 05亿美元,但净利润逆势增长6%至3 21亿美元 [2] - 美容板块中SK-II在大中华区实现双位数增长(11%),Olay增长2% [5] 大中华区市场 - 大中华区有机销售额下滑2%,但较前两季度(Q1下滑15%、Q2下滑5%)有所改善 [5] - SK-II因超高端LXP创新产品及营销活动推动销售额增长11%,成为亮点 [5] - 公司认为中国市场复苏需时间,将持续波动,策略是逐步提升品类正增长比例 [5] 成本与关税影响 - 美国关税预计增加年成本10亿-15亿美元,占成本3%,影响利润率140-180个基点 [6] - 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国进口原料及包装材料(占比超10%),公司将通过弹性采购、生产力改进及选择性定价缓解 [1][6] - 定价策略将结合创新方式与直接调价,具体方案仍在评估中 [6] 业绩预期调整 - 因关税不确定性,公司将2025财年有机销售额增长预期从3%-5%下调至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