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二维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第一轮通知 | 500+国际院士、行业大咖,确认出席!30+国家参与!10月20-23日,一带一路国际先进材料大会,宁波启动!
材料汇· 2025-09-04 16:01
大会概况 - 2025一带一路国际先进材料大会(BRCAM 2025)将于2025年10月20-23日在中国浙江宁波举办 旨在深化全球先进材料领域国际合作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3] - 大会将汇聚来自30余个国家的500余位材料科技精英 包括20余位中外院士和30余位国家杰青获得者 聚焦新材料前沿突破与产业转化[4][5] - 主题为"新材料链接未来 共建共赢新丝路" 设置八大主题论坛 涵盖二维材料、绿色复合材料、生物基材料、能源材料等领域[4][5]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世博研究发展联盟 联合主办单位包括哈拉雷理工学院、俄罗斯科学院联邦化学物理与药物化学问题研究中心、南非大学等七家机构[6] - 协办单位为浙江(绍兴)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 承办单位为宁波启明产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6] 主论坛安排 - 一带一路国际先进材料论坛作为主论坛将于10月21日上午举行 重点探讨材料前沿技术突破与跨国协作机制[10] - 报告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John Wang等五位国际权威专家[11][12] 二维材料论坛 - 二维材料与未来器件创新应用论坛将于10月21日下午至22日全天举办 聚焦二维材料在能源、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的产业化路径[12] - 分会主席由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孙正明、美国发明家科学院院士魏迪等担任 报告嘉宾包括欧洲科学院院长Rodrigo Martins等九位专家[13] 生物基与绿色可持续论坛 - 生物基与绿色可持续论坛于10月21日下午至22日全天举行 聚焦生物质预处理、绿色复合材料及绿色农业三大专题[14] - 分会主席包括清华大学应用化学所所长刘德华等五位教授 报告嘉宾涵盖牛津大学教授Peter Sachsenmeier等十二位学者[15] 绿色复合材料论坛 - 绿色复合材料论坛于10月21日下午举办 旨在破解材料设计、性能调控等基础研究难题[16][17] - 分会主席为同济大学教授李岩 报告嘉宾包括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Mohd Sapuan Salit等六位专家[18] 绿色农业论坛 - 绿色农业论坛于10月21日下午举行 主题为"绿色农业材料创新与生态循环" 聚焦可降解农膜、缓控释肥料等核心技术[19] - 分会主席由河南省科学院化学所首席科学家余龙等担任 报告嘉宾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Ankit Garg等四位学者[20] 高分子绿色回收论坛 - 高分子绿色回收论坛于10月22日全天举办 聚焦化学回收和动态高分子技术突破[20][21] - 分会主席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王旭 报告嘉宾包括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首席科学家Jason Yuan Chong Lim等六位专家[22] 能源材料论坛 - 能源材料论坛于10月21日下午至22日全天举行 深度探讨能源材料在制备工艺创新和系统集成优化中的关键技术[22][23] - 分会主席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John Wang等四位学者 报告嘉宾涵盖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邵国胜等八位专家[23][24] 生物医用材料论坛 - 生物医用材料创新论坛于10月22日全天举办 围绕靶向治疗、再生修复、医学诊断等话题开展探讨[24][25] - 报告嘉宾包括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Thomas J Webster等十五位国际专家[26] 电子陶瓷材料论坛 - 电子陶瓷材料创新应用论坛于10月21日下午举行 聚焦电子陶瓷在5G/6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27] - 分会主席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周迪 报告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聂恒昌等五位学者[28][29] 成果征集机制 - 大会特设科研成果展示区 面向国际高校及科研院所征集可转化科研成果 提供现场一对一对接服务[29] - 同时面向青年学者征集报告 涵盖二维材料、能源材料等八大领域 入选报告可优先推荐至合作学术期刊发表[29][30] 注册费用标准 - 参会代表注册费为线上2500元/人或现场3000元/人 学生注册费为线上1500元/人或现场1800元/人[33] - 注册费包含资料费和会议期间餐费 不包含住宿费和交通费 缴费账户为宁波启明产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33]
55页PPT详解新材料产业分析及投资思路(附10篇新材料宝典)
材料汇· 2025-05-18 11:51
新材料概述 -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 [4] - 新材料可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分类,其“新”体现在技术新、工艺新、应用新三个方向 [4] -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 [4] 新材料产业特征 - 新材料产业具有“三高三长”特点:高难度、高投入、高门槛、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长研发周期 [6] - 研发要求及难度大,涉及超高纯度、超高性能、超低缺陷、多功能、高速迭代等特性 [7] - 新材料产业更重视核心技术打造而非单一产品,利润和价值体现在延伸或关联产业 [7] - 单一企业难以推动行业发展,不适合初创或小企业 [8] 全球竞争格局 - 全球新材料产业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发达国家占据技术高地 [10] - 高端材料技术壁垒高,呈现独家垄断态势,如日本东丽垄断高性能碳纤维、美国杜邦控制芳纶纤维90%产能 [11] - 我国在244种关键材料中仅13种国际领先,与美国差距显著 [10] 我国新材料产业现状 - 2021年产业总产值超6万亿元,2023年达7.6万亿元,2020-2025年CAGR预计13.5% [13][14] - 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区域特色明显 [17] - 研发周期平均4.5年,低于全球平均9.4年,但底层支撑体系缺失 [18] - 规模以上企业近2万家,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的21.3% [19] 核心技术突破 - 碳纤维复合材料首次应用于商业化地铁列车关键部件 [20] - 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连续稳定供电超1000天 [20] - 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技术取得突破,宁德时代加快商业化应用 [20] 投资逻辑与策略 - 细分赛道选择聚焦行业规模大、增速快的领域,如高温合金(20-30%增速)、碳纤维(20%增速) [43] - 投资阶段分为导入期(高风险高收益)、成长期(跑马圈地)、成熟期(转型与外延) [47] - 产业链位置选择需关注议价权,避免卡位尴尬的企业 [48] - 技术创新能力是长期发展的关键,持续研发投入构筑壁垒 [52] 重点领域投资机会 - 新能源汽车材料:动力电池(NCM/NCA、硅碳负极)、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 [54] - 光伏材料:颗粒硅、HJT电池、低温银浆等国产替代机会 [57] - 集成电路材料:光刻胶、靶材等“卡脖子”环节 [59] -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超导材料、液态金属等 [68]
55页PPT详解新材料产业分析及投资思路(附10篇新材料宝典)
材料汇· 2025-05-13 15:35
新材料概述 - 新材料是指新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 [4] - 新材料能够显著开发出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4] - 新材料可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角度分类,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融合 [4] - 新材料的"新"可定义为三个方向:技术新(成分、结构或性能独特)、工艺新(改进制备方法)、应用新(新兴产业应用) [4] 新材料产业特征 - 新材料产业具有"三高三长"特点:高难度、高投入、高门槛、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长研发周期 [6] - 大部分企业3年内很难盈利,未来市场和技术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6] - 研发要求及难度大,涉及超高纯度、超高性能、超低缺陷等多方面 [7] - 新材料产业与各个行业相关,更重视核心技术打造而非拳头产品 [7] - 单一企业难以推动行业发展,不适合初创或小企业 [8] - 材料导入周期长(10-20年),前期投入高 [9] - 客户测试和导入门槛高,测试周期通常在3-5年 [9] - 新材料品种多且分散,十三五规划提出了7大类42个重点发展方向 [9] - 投资认知门槛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 [9] 全球竞争格局 - 发达国家抢占新材料技术高地,产业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 [10] - 我国在244种关键材料中,仅有13种国际领先,39种国际先进,101种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10] - 高端材料技术壁垒高,呈现独家垄断态势 [11] - 日本、美国、欧洲在技术研发实力、经济实力、市占率等方面占绝对优势 [10][11] - 美国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12] - 日本注重实用技术,在电子材料、陶瓷材料等领域全球领先 [12] 中国新材料产业现状 - 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13] - 2021年总产值超过6万亿元,2023年达7.6万亿元,2024年预计超8万亿元 [13][14] - 2020-2025年CAGR达13.5%,增速较快 [14] - 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 [17] - 整体平均研发周期约4.5年(全球平均9.4年) [18] - 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近2万家,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21.3% [19] - 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一 [19] 重点发展领域 - 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和材料相关配套服务4大类19小类 [15] - 13类重点新材料包括先进钢铁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绿色能源材料等 [16] - 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 [20] - 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储能材料技术取得多项突破 [20] - 63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等一批新材料实现全球首发 [20] 产业挑战与机遇 - 面临"大而不强"问题,中低端材料产能过剩,高端材料国产替换门槛高 [22] - 产学研用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落地 [22] - 高端终端器件产业链向中国转移带来机遇 [22]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求巨大,但高端材料自主保障率不足15% [23] - 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等领域材料需求量大 [24] 投资逻辑与策略 - 2017-2022年投资规模快速增长,2024年投融资事件397项,投资额440亿元 [36][37] - 区域分布:广东投资额度最高,江苏项目数量最多 [40] - 投资模式:战略投资/并购占比最大 [40] - 细分赛道选择应关注行业规模可观、增速快的子行业 [43] - 投资阶段选择需考虑企业生命周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 [47] - 重点关注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链位置和市场地位 [48][49] - 新能源汽车材料关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及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54] - 光伏材料关注技术变革中的机遇(颗粒硅、HJT电池、钙钛矿等) [57] - 集成电路材料重点关注国产替代机会 [61] - 显示材料关注国产化和新技术布局 [62] - 5G通信材料关注高频化合物半导体、PCB材料等 [63] - 航空航天材料关注"卡脖子"问题和军民融合 [65] - 前沿新材料关注石墨烯、超导材料、3D打印材料等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