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边城》
icon
搜索文档
小剧场:拥抱潮流,坚持品质(面对面)
人民日报· 2025-09-24 23:2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小剧场上座率同比下降20%至30% [2] - 制作出品小剧场剧目的机构数量减少 [2] - 观众观剧追星现象突出且对剧目质量要求更高 [2] - 消费主体迭代为20-30岁网络时代年轻人 [2] 市场策略与观众吸引措施 - 票价控制在200元以内且学生票提供50%折扣 [2] - 内容聚焦经典改编作品如《朱莉小姐》《大话四梦》 [2] - 采用超现实和荒诞派手法呈现现实主义题材 [2] - 创作群体年轻化且95后编导演员占比提升 [2] - 高校公益展演培养戏剧观众群 [3] 内容核心竞争力 - 优质剧目如《枕头人》《蒋公的面子》持续满座 [2] - 主旋律创新作品《欠你一枚小红星》成功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京剧 [3] - 内容质量被视为根本竞争优势而非单纯追逐年轻化 [3] 行业生态定位与功能 - 小剧场承担人才蓄水池和行业孵化器功能 [4] - 为青年戏剧人提供低成本磨练平台(日租金最低500-600元 vs 大剧场10万元以上) [4] - 具备实验性和创新精神的核心特质 [4] - 近距离观演模式增强观众共鸣与共情 [4] 演艺新空间发展 - 新空间突破传统剧场资质限制激活非标场地 [5] - 创新观演关系如《朱莉小姐》设置观众互动环节 [5] - 融合多种业态(传统剧场+咖啡厅+院落空间) [5] - 小剧场通过"玩转新空间"项目拥抱参与式戏剧潮流 [5]
沈从文与颐和园霁清轩
北京青年报· 2025-07-10 23:33
颐和园历史人文价值 - 颐和园作为历史名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60年间游览体验从童年春游的欢乐演变为近年游客超载的困扰[1] - 园内霁清轩被沈从文评价为"颐和园百十所住宅中最具逸格雅趣"的建筑,其设计以观赏性重于居住功能[5][6] - 1947-1948年沈从文两度在此避暑创作《霁清轩杂记》,记录下全园最佳观赏时段为清晨黄昏的静谧时刻[5][6] 名人居住历史 - 近代多位文化名人曾居住颐和园,包括张大千(听鹂馆)、溥心畬(介寿堂)、袁克定(清华轩),均需支付高额租金[5] - 沈从文通过北平市长何思源安排免费入住霁清轩,其居住条件实际潮湿多蚊,但子女得以在园内自由玩耍[5][6] - 熊希龄家族与颐和园存在关联,其侄孙女熊秀琴曾任教于石驸马大街熊府改建的幼儿园[3][4] 文学作品关联 - 沈从文《霁清轩杂记》以诙谐笔触记载园中见闻,如游客议论时政与垂钓场景的戏剧性并置[6] - 《芷江县的熊公馆》透露沈从文曾在该处阅读大量林译小说,形成文学启蒙的重要阶段[3] - 作者通过《古意双溪大雪》理解沈从文在极端孤寂中"生命复苏"的创作状态,该文与颐和园作品存在风格延续[2] 建筑现状与访客体验 - 霁清轩长期闭门导致知名度较低,虽被沈从文高度评价但普通游客难以体验[5] - 谐趣园作为开放区域被多次游览记录,但作者陪同亲属游览时已缺乏观赏兴致[5] - 当代颐和园面临游客过量问题,高峰期园内人流密度严重影响游览体验[1]
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学喜欢写男人的屈辱感?
虎嗅· 2025-05-28 23:48
网络文学与严肃文学的性别叙事差异 - 女性向网络小说常见套路:女主人公经历屈辱误会背叛后男主人公浪子回头[1] - 男性向网络小说三大创作原则:男主必追到心仪女性、女主不能移情别恋、有仇必报[1][13] - 严肃文学更倾向描写男性屈辱感如《丈夫》《夜工》《嫁妆一牛车》等作品[2][4][6][8]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屈辱感主题 - 沈从文《丈夫》描写丈夫默许妻子卖淫的屈辱乡俗[4] -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展现丈夫将妻子出借生育的伦理困境[5] - 蒋牧良《夜工》与罗淑《生人妻》聚焦丈夫对妻子被迫卖淫的隐忍[6] - 台湾文学如王祯和《嫁妆一牛车》以牛车交易隐喻性剥削[8] - 黄春明《莎哟娜拉·再见》揭露日本游客与台湾性产业的殖民阴影[8][9] 屈辱感的文化与文学根源 - 民族集体无意识使屈辱记忆比胜利更深刻因近代史屈辱多于胜利[2][10] - 严肃文学通过屈辱感探讨人性深度如《战争与和平》的三角关系描写[10] -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常支持三角关系中的后来者如《红与黑》《乱世佳人》[11] 文学创作的市场化与通俗化趋势 - 网络文学直接受读者付费驱动需满足即时快感与道德补偿[12][13] - 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法则对立前者探索人性后者提供优越感满足[10][13] 许子东现代文学研究的扩展内容 -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新增6篇力作含160条课堂金句脚注[3] - 配套11份进阶书单、10位作家创作谈及340条详注构建民国文学地图[3]
我们的第一本书
人民日报· 2025-04-22 22:11
出版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传统小说处于窘迫境况 读者不买账 小说日益边缘化[8] - 小说家需要改变传统腔调 从语言和故事层面寻求无障碍阅读[8] - 需克制使用难字生字涩词 同时忌惮平铺直叙和线性叙事[8] 图书出版案例 - 麦家第一本书《紫密黑密》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5] - 罗维孝著作《问道"天路"——骑游青藏高原六十二天》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2] - "文科知识百万个为什么"丛书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包含22个分册[20][21] - 该丛书获得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希望你喜欢》[22] 创作与出版历程 - 罗维孝花费一年时间六易其稿完成骑行著作[12] - 漓江出版社组织22位权威学者担任分册主编 包括袁行霈 沈宗灵 叶水夫等[21] - 编辑耗时20天在北京拜访数十位专家学者完成组稿[21][22] - 丛书秉持好中求快原则 旨在弥补青少年读物"理盛文衰"不足[20][22] 阅读文化影响 - 《唐诗三百首》成为诗歌启蒙读物 影响写作能力提升[13][14] - 阅读陪伴纺织女工度过夜班和农忙时节 提供精神指引[14][15] - 沈从文《边城》在AI时代被重读 探讨人性温度与技术洪流的关系[17][18] 跨领域创作实践 - 罗维孝骑行青藏高原62天 行程达万里[9][11] - 后续完成《逐梦行者》《悟道丝路》等著作 并建立骑行游历博物馆[12] - 农人吕玉霞通过网络写作 3年内学会拍摄剪辑直播和诗歌创作[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