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吐槽大会》
icon
搜索文档
脱口秀无力解困长视频
36氪· 2025-09-18 09:29
脱口秀网综热度下降 - 《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决赛翟佳宁夺冠引发争议 但话题热度有限 抖音娱乐榜仅列TOP43 微博热搜最高排第13位且在榜时长不到3小时[1] -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何广智夺冠被部分观众视为对传统脱口秀的捍卫 但整体网络热度平静[1] - 两档节目后期未能再现开播时房主任"平静又幸福的一天"(抖音点赞227.5万)和小帕"被六婚的爸催熟"(抖音点赞104.6万)级别的爆款内容[2] - 相比2024年首季对决 第二季社交媒体热度显著沉寂 缺乏类似付航"passion"梗或漫才兄弟黑马夺冠的现象级话题[4] 脱口秀网综发展历程与现状 - 脱口秀网综历经9年发展 从2017年《吐槽大会》引入明星吐槽机制迅速普及单口喜剧形式[5] - 《脱口秀大会3》因杨笠"普信男"等段子引爆全网 总决赛登上44个热搜 赞助商从第3季6个增至第4季11个和第5季10个[7] - 2023年5月House事件导致行业整体修整一年 2024年重启后面临观众分流和平台品牌效应稀释[7] - 赛制雷同且内容冗长引发观众吐槽 新人演员后劲不足导致"争大王"赛制变成尬演[8] - 题材同质化严重 生活琐事叙事拥挤 女性主义议题成为破局亮点但需更广阔视野[10] 长视频平台挑战与转型 - 爱奇艺2025年Q2总营收66.3亿元同比下降11% 净亏损1.337亿元 会员服务收入40.9亿元同比下降9% 日均订阅会员数1.003亿(2023年Q4数据)[11] - 腾讯视频付费会员数1.14亿(2025年Q2) 较2021年Q3高点1.29亿持续下滑 近两年在1.13亿-1.17亿间波动[11] - 短剧平台红果短剧2025年6月月活2.12亿同比增长179% 首次超越优酷2亿月活[12] - 长视频平台集体转向短内容:爱奇艺推AI"速看"功能(如《赴山海》74集短版本) 腾讯视频推"连播全部看点"(《长安的荔枝》单集46分钟缩至10分钟)[18] - 微综艺成为新方向:抖音2025年推20分钟/期《姐妹不打烊》 快手2024年推5-20分钟/期《小铁环游记》 但尚未出现《毛雪汪》级别爆款IP[16][17] 脱口秀演员多元化发展 - 线下演出市场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脱口秀演出场次同比增54.1% 票房同比增134.9% 人次同比增124.0% 成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22] - 头部演员巡演票房达千万级别:呼兰《草台班子》58场巡演 按场均1200人×380元估算票房超2600万元[25] - 演员转型演艺圈趋势明显:庞博主持央视晚会 徐志胜主演网剧《侠客行不通》 李雪琴成多栖艺人[21][22] - 杨笠举办内地首个体育馆级专场(超4000座 票价220-680元) 与二线歌手演唱会票价相当[25] - 部分演员转向创办本土俱乐部(步惊云、Norah等)或专注线下专场(小鹿全球巡演)[26]
脱口秀的争议,不止因为性别与抄袭
虎嗅APP· 2025-09-17 14:09
行业背景与发展模式 - 中国脱口秀行业在2016年通过《吐槽大会》试播集迅速走向大众 本土线下根基尚浅且俱乐部文化仅限少数一线城市时 线上综艺直接将艺术形式推向上亿观众[10] - 行业由头部公司主导 笑果文化 腾讯视频和爱奇艺通过线上综艺掌握新人通往主流视野的唯一通道 并凭借先发优势成为定义行业生态的规则制定者 形成人才与流量垄断[10] - 美国单口喜剧有百年历史 从业者通过数千场线下表演打磨技艺并积累文化资本 再逐步转换为符号资本 而中国行业采用快进模式 头部公司直接向选中演员授予巨额符号资本导致名气与实力倒挂[9][10][11] 内容生产与媒介影响 - 短视频平台算法奖励爆点而非结构 抖音算法使15秒金句成为传播王道 而需要5分钟铺垫的复杂段子在短视频价值体系中归零[12] - 小红书强调共鸣感和价值感 传播内容以截图和金句为主 话题集中于女性困境 职场吐槽等都市年轻人痛点 导致创作向特定议题集中而边缘化宏大主题[12][13] - 生产模式转向以商业逻辑为主导 市场验证女性议题能创造高话题度后 平台与创作者进行同质化生产 导致议题泛滥和审美疲劳[15] 行业冲突与争议根源 - 争议本质是喜剧世界与日常世界的惯例冲突 线下俱乐部允许虚构和冒犯 而综艺将内容抛入遵循"说话真实性"和"不能冒犯"规则的日常世界舆论场[8] - 观众对真实性要求提高 认为虚假故事会导致情感欺骗 因此用日常世界惯例要求喜剧表演者呈现新闻事实般的真实[14][15] - 行业脆弱性源于符号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结构失衡 符号资本急剧增值而文化资本未同步增长 产业根基建立在授予声望而非积累技艺之上[11] 国际对比与行业演变 - 美国喜剧规则经过百年磨合已成社会常识 观众不会考证乔治・卡林段子真实性 冒犯性表达被视为喜剧重要功能[16] - 全球喜剧行业均面临政治正确挑战 2019年凯文·哈特因同性恋言论被取消奥斯卡主持资格 2022年威尔·史密斯掌掴克里斯·洛克等事件显示争议普遍存在[17] - 中国脱口秀正在经历结构性压力传导 多名演员宣布退出线上节目 包括杨笠 梁海源等人 显示线上综艺与线下演出裂痕扩大[18]
脱口秀的争议,不止因为性别与抄袭
虎嗅· 2025-09-17 07:10
行业背景与发展模式 - 中国脱口秀行业自2016年《吐槽大会》试播后快速崛起,线下根基尚浅且俱乐部文化仅限少数一线城市,线上综艺成为主流传播渠道[13][14] - 美国单口喜剧有百年历史,从业者通过线下数千场表演积累创作能力和表演经验,逐步兑换行业地位和观众口碑[11][16] - 中国脱口秀行业由笑果文化、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等头部公司主导,通过线上综艺掌握新人通往主流视野的唯一通道,并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和流量垄断者[15] 行业结构与资本特征 - 头部公司作为权力中心扮演"资本银行"角色,直接向选中演员授予巨额符号资本(行业地位、声誉),造成符号资本急剧增值而文化资本(创作力)未同步增长的结构性失衡[17][18] - 行业高度依赖外部平台的价值判断,内部文化资本价值被低估,产业根基建立在授予声望而非积累技艺之上,导致脆弱性和冲突[19] - 2016年《吐槽大会》试播与抖音诞生时间相近,脱口秀发展与短视频膨胀同步,抖音和小红书成为主要娱乐媒介并影响公共讨论方式[20][21] 内容生产与传播变革 - 短视频算法奖励爆点而非结构,15秒金句传播价值高于5分钟铺垫段子,导致创作重心从完整故事转向可快速传播的金句[22][25] - 小红书强调共鸣感和价值感,传播内容以截图为主,段子需切中职场、情感等都市年轻人痛点,并带有精准情绪标签[24] - 创作话题向女性困境、职场吐槽等易引发共鸣的议题集中,宏大或冒犯性议题被边缘化,内容生产同质化导致审美疲劳[25][28] 观众期待与行业冲突 - 观众寻求情感联结和共鸣,对真实性要求提高,用日常世界惯例要求喜剧表演呈现新闻事实般的真实,导致争议频发[27][31] - 美国喜剧经过长期磨合已形成社会默认的语境,允许冒犯性和政治不正确表达,而中国脱口秀正经历内部结构性压力向外传导的冲突期[32][36][38] - 2023年多位数人气演员(包括漫才兄弟、毛豆等)宣布不再参加线上节目,线上与线下脱口秀裂痕加剧[37][38] 媒介影响与商业化逻辑 - 商业逻辑驱动平台与创作者进行同质化内容生产,市场逐利动机裹挟创作者个人表达,导致议题泛滥和创作多样性受损[28][30] - 内容被简化和切片为可快速消费的段子和金句,原有语境在传播中消失,引发创作者与观众对内容真实性和创作流程的质疑[30][31] - 行业生产模式以情绪价值为核心,放弃宏大论述转向个体真实感受,使商业逻辑和媒介传播逻辑更顺畅但牺牲艺术完整性[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