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脱口秀
icon
搜索文档
线上热潮吹向线下:脱口秀综艺能否破解俱乐部的经营困局?
新京报· 2025-09-26 10:07
回望今年暑期,脱口秀"杀"疯了。6月底开播的两档现象级脱口秀节目——《喜剧之王单口季2》(简称《喜单 2》)与《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简称《脱友2》)轮番上线,相关话题掀起讨论热潮。 推动脱口秀行业"内卷" 截至收官,两档节目的抖音主话题阅读量高达81.5亿,相关话题持续霸榜,实现破圈层传播。《喜单2》中50岁的 房主任,用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展现了农村妇女的命运觉醒,精准触动了都市年轻人的情感;《脱友2》里的步惊云 用细腻的语言刻画了姥爷"向死而生"的豁达,传递出珍视当下的生活理念,引发观众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演员和俱乐部都有如此高光表现,行业的火热让许多新的俱乐部和厂牌雨后春笋般涌现,赛道 竞争白热化。但随着脱口秀综艺收官,热度逐渐退去,市场正回归理性。无论是内容创作跟不上观众日益提升的 审美,还是运营模式无法适应行业演进规则,跟不上变化的演员和俱乐部都难逃被淘汰的命运。那个仅凭一腔热 爱就能在市场中分一杯羹的粗放时代,已然终结。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脱口秀综艺收官后,至少26组演员开启个人专场或拼盘演出,票价区间是普通演出3到5 倍,票房碾轧当地俱乐部。 这种分化不仅是演员与俱乐部或 ...
脱口秀的争议,不止因为性别与抄袭
虎嗅· 2025-09-17 07:10
行业背景与发展模式 - 中国脱口秀行业自2016年《吐槽大会》试播后快速崛起,线下根基尚浅且俱乐部文化仅限少数一线城市,线上综艺成为主流传播渠道[13][14] - 美国单口喜剧有百年历史,从业者通过线下数千场表演积累创作能力和表演经验,逐步兑换行业地位和观众口碑[11][16] - 中国脱口秀行业由笑果文化、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等头部公司主导,通过线上综艺掌握新人通往主流视野的唯一通道,并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和流量垄断者[15] 行业结构与资本特征 - 头部公司作为权力中心扮演"资本银行"角色,直接向选中演员授予巨额符号资本(行业地位、声誉),造成符号资本急剧增值而文化资本(创作力)未同步增长的结构性失衡[17][18] - 行业高度依赖外部平台的价值判断,内部文化资本价值被低估,产业根基建立在授予声望而非积累技艺之上,导致脆弱性和冲突[19] - 2016年《吐槽大会》试播与抖音诞生时间相近,脱口秀发展与短视频膨胀同步,抖音和小红书成为主要娱乐媒介并影响公共讨论方式[20][21] 内容生产与传播变革 - 短视频算法奖励爆点而非结构,15秒金句传播价值高于5分钟铺垫段子,导致创作重心从完整故事转向可快速传播的金句[22][25] - 小红书强调共鸣感和价值感,传播内容以截图为主,段子需切中职场、情感等都市年轻人痛点,并带有精准情绪标签[24] - 创作话题向女性困境、职场吐槽等易引发共鸣的议题集中,宏大或冒犯性议题被边缘化,内容生产同质化导致审美疲劳[25][28] 观众期待与行业冲突 - 观众寻求情感联结和共鸣,对真实性要求提高,用日常世界惯例要求喜剧表演呈现新闻事实般的真实,导致争议频发[27][31] - 美国喜剧经过长期磨合已形成社会默认的语境,允许冒犯性和政治不正确表达,而中国脱口秀正经历内部结构性压力向外传导的冲突期[32][36][38] - 2023年多位数人气演员(包括漫才兄弟、毛豆等)宣布不再参加线上节目,线上与线下脱口秀裂痕加剧[37][38] 媒介影响与商业化逻辑 - 商业逻辑驱动平台与创作者进行同质化内容生产,市场逐利动机裹挟创作者个人表达,导致议题泛滥和创作多样性受损[28][30] - 内容被简化和切片为可快速消费的段子和金句,原有语境在传播中消失,引发创作者与观众对内容真实性和创作流程的质疑[30][31] - 行业生产模式以情绪价值为核心,放弃宏大论述转向个体真实感受,使商业逻辑和媒介传播逻辑更顺畅但牺牲艺术完整性[26][30]
把“主理人”批倒批臭,就能让服务变好吗?
虎嗅· 2025-08-19 00:41
行业术语使用现象 - "主理人"一词在脱口秀行业 咖啡厅 酒吧等多个行业被广泛使用 但具体职责定义模糊 [1][3] - 该术语适用于不同层级角色 包括老板 合伙人 经理 服务员等 覆盖范围超出传统职位分类体系 [3][4] 社会文化反应 - 部分群体对"主理人"称呼持批判态度 认为其代表假精致文化 导致该术语被批倒批臭 [6] - 存在服务行业人员自称主理人但服务态度差的现象 被调侃为"主打不理人"的市场行为 [4] 替代方案探索 - 提出使用"总舵主"、"分舵舵主"等替代性称号 并建立分舵体系架构 如小红书分舵 抖音分舵 B站分舵等 [7] - 在新型称号体系中融合传统职位称谓 如分舵主兼领法务总监衔 实现职位体系创新 [7] 身份认知观念 - 强调称呼与身份不应强制绑定 反对等级制思维 认为现实中的尊卑秩序仅出于行业谋生需要 [5] - 指出历史上有过平民不能穿特定颜色衣服的限制 对比现代应消除身份与称呼的强制性关联 [5]
单人涨粉超百万,直播票房十几万,短视频成为脱口秀新战场
36氪· 2025-08-13 09:43
行业趋势 - 脱口秀内容加速向短视频平台迁移 抖音和小红书成为主要讨论阵地[6] - 短视频形式与脱口秀内容高度适配 1-3分钟切片成为主流传播形态[7][8][9] - 综艺切片占据爆款内容主导地位 全网TOP10脱口秀视频中7席为综艺切片[8] 内容特征 - 女性议题成为核心爆点 巧妙融合社会议题与个人经历引发共鸣[8] - 内容呈现三大形态:综艺爆梗切片、线下互动录制、日常口播[8][11][13] - 爆款视频需同时具备精妙爆梗与鲜明观点 催生代言式meme传播[9] 演员生态 - 新人演员通过节目快速涨粉 统计周期内5位演员抖音涨粉超30万[7] - 房主任全网涨粉超百万 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超6亿[3][7] - 李波因幕后支持角色迎来涨粉高峰 统计周期内全网涨粉36.6万[11] 商业模式 - 短视频成为重要票务入口 抖音售票占比最高达整体票房四成[24] - 中小俱乐部重度依赖抖音平台 月度直播售票可达十几万规模[23] - 成熟厂牌主要依靠私域流量 公众号和社群仍是核心售票渠道[24] 创作逻辑 - 内容创作开始反向适配短视频传播规律 先找题材再发展段子[21] - 线下演出强调即时互动效果 笑点需直接迅速不留思考空间[13] - 文本功底和个人魅力成为关键 日常内容高度依赖演员知名度[15][16] 市场格局 - 全国400-500家脱口秀俱乐部中 仅20-30家能输送演员上主流综艺[19] - 头部演员转向千人剧场巡演 对小剧场形成降维打击[19] - 部分演员选择深耕线下互动脱口秀 李波全网粉丝超千万[26]
脱口秀线下俱乐部,赔麻了
36氪· 2025-08-01 13:34
行业概况 - 脱口秀市场规模从2018年7.2亿元增长至2022年3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5.8% [9] - 2020年至2022年脱口秀票房从2000万元扩大至4.8亿元,增长超20倍 [20] - 2023年行业急转直下,线下演出进入调整期,综艺节目停播 [13][27] - 2024年综艺节目播出后行业有所回暖,但流量集中于明星演员 [14][15] 公司运营 - 喜番喜剧签约演员登上综艺后票房收入至少翻倍,新人投稿量从招不满增至每月100多篇 [5][6] - 大笑喜剧2021年扩张至全国近10家俱乐部,采用"先合作后自建"模式 [24] - 磁场喜剧2022年创立时投资200万元自建剧场,月营收60万元并快速回本 [11][24] - 2023年多家分店关闭,三里屯7家俱乐部中磁场喜剧第二家店3个月亏损20万元 [13][26] 商业模式转型 - 行业从单纯线下演出转向"俱乐部+艺人经纪"模式,依赖明星演员流量 [8][19] - 2024年明星演员个人专场票价达180-580元,是普通演出3-5倍且常售罄 [15][29] - 喜番喜剧2024年启动巡演季,120元票档开票即售罄 [16] - 付航等冠军演员单场票房达18-38万元,相当于小剧场半月营收 [29] 人才培养与选拔 - 开放麦频率从每周1场增至2场,但北京仅70-80人达到商演标准 [34] - 喜番喜剧通过"新梗赛"选拔演员,每年3次季度赛+1次年度赛,评分前10名入围 [35] - 大笑喜剧"绑定"城市签约演员,10城可达100人规模 [38] - 短视频运营成为新渠道,部分演员账号粉丝超75万 [39][40] 市场挑战 - 2023年演出场次减半,演员从全职转兼职或退出行业 [28] - 二三线城市需求开发不足,外来厂牌难以立足 [27] - 综艺与线下演出要求差异大,5分钟段子节奏培养周期长 [32][37] - 行业高度依赖头部综艺曝光,仅《喜单》《脱友》两档核心节目 [32]
年赚600万,脱口秀下沉掘金了
投中网· 2025-07-31 06:42
行业概况 - 脱口秀市场关注度达到年度巅峰,两档综艺节目《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和《喜剧之王单口季2》播放市场占有率最高分别达到11.45%和9.04% [4] - 脱口秀市场从一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拓展,三四线城市脱口秀俱乐部正在遍地开花 [3][10] - 线上节目带动线下演出市场热情,新爆梗脱口秀演员如房主任、小帕、王小利等成为新一代代表 [4] 线上与线下市场联动 - 综艺节目反哺线下剧场,知名演员回归线下演出带动票房,小剧场普遍受益 [6] - 开放麦场次增加30%,但报名人数仍供不应求,北京一周开放麦名额约200个仍抢不到 [6] - 开放麦价格从9.9元涨至39.9元,知名演员如张彩玲、教主等频繁现身开放麦 [7] - 线上与线下脱口秀场景差异明显,线上侧重观点输出,线下强调互动与即时幽默 [7] 三四线城市市场发展 - 三四线城市脱口秀俱乐部快速扩张,如河南安阳、云南等地已形成一定规模 [11] - 俱乐部商业模式以门票收入为主,票价约50元(接近当地电影票2倍),阵容强大时可达60元 [12] - 演员收入较低,三四线城市演出费约100元/场,省会城市200元/场,全职演员月收入约1200元 [13] - 观众以18-40岁女性为主(70%-80%),部分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脱口秀 [13] 市场分化与经营现状 - 头部俱乐部如磁场剧场年收入约600万元,演员月收入1-2万元;三四线城市俱乐部如海岛喜剧经营3年未回本 [16] - 行业形成分野:脱口秀俱乐部专注内容,演出商侧重批量打造网红演员拉动线下演出(如重庆原气喜剧月均500-600场) [17] - 演员晋升渠道多元化,通过短视频打造个人IP(如李波、二狗等)成为新路径 [17] - 行业虹吸效应明显,流量与观众向头部俱乐部集中,新玩家盈利困难 [18]
脱口秀掘金下沉市场,三四线年轻人买账吗?
36氪· 2025-07-29 00:20
线上脱口秀节目表现 - 腾讯视频《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与爱奇艺《喜剧之王单口季2》热播 播放市场占有率最高分别达到11.45%和9.04% [1] - 线上脱口秀节目热度虽较去年略有下滑 但依然保持火爆态势 [1] - 新一代脱口秀演员如房主任、小帕、王小利等崛起 房主任被观众称为"脱口秀紫薇星" [1] 线下脱口秀市场发展 - 线上节目带动线下演出市场 开放麦场次增加30% [2] - 知名演员回归线下剧场提升票房号召力 小剧场普遍受益 [2] - 开放麦报名人数激增 北京一周约200个表演名额仍供不应求 [2] - 开放麦质量提升 知名演员如张彩玲、教主等参与 票价从9.9元涨至39.9元 [3] 线下脱口秀运营特点 - 线下演出更强调互动性 观众付费期待与演员互动 [5] - 不同俱乐部受众差异明显 单立人、喜番剧场观众更精准 磁场剧场80%为首次观众 [5] - 线下脱口秀议题范围比线上更宽泛 [5] 三四线城市市场拓展 - 脱口秀市场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多地出现本地俱乐部 [6] - 河南安阳出现首家脱口秀俱乐部 开业不到2个月 [8] - 三四线城市票价约50元 参照当地电影票价的2倍定价 [8] - 演员收入较低 一般每场100元 省会城市可达200元 [9] 行业收入与经营状况 - 北京磁场剧场年收入约600万元 演员月收入1-2万元 [14] - 头部厂牌如笑果、单立人等还有明星经纪和广告收入 [14] - 三四线城市俱乐部经营困难 如海岛喜剧3年未回本 [12] - 行业虹吸效应明显 流量和收入集中在头部俱乐部 [16] 演员发展路径 - 脱口秀演员晋升渠道多元化 通过短视频打造个人IP [15] - 演员如李波、二狗等通过短视频积累大量粉丝 [15] - 部分俱乐部转型为演出商 通过批量签约演员和短视频网红拉动线下演出 [14]
上城助力“一支麦”找“新家”
杭州日报· 2025-06-17 03:19
公司发展 - "一支麦"喜剧剧场自去年入驻杭州上城湖滨in77后月均演出50余场,累计吸引观众超5万人次 [3] - 现有场地容量已无法满足持续满座的观众和公司发展需要,急需更大更优的新场地 [3] - 公司提出三重需求:空间足够大、交通便利、周边人流量大 [4] - 最终选定"运河映巷"作为新场地,因其配套2个剧院且毗邻地铁口,完美契合需求 [4] - 上城区文创发展中心向公司介绍各项扶持政策,助力其在新场地轻装上阵 [5] 行业动态 - 湖滨商圈凭借强大"天然流量"成为杭州脱口秀核心阵地,工联CC商场内扎堆开设3家脱口秀俱乐部 [4] - 上城区锚定大视听、文娱体两大主赛道,推进传统业态提质扩能并加速引进新型业态如脱口秀、沉浸式演艺等 [6] - 上城区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文娱大视听产业发展,最高给予不超过500万元一次性扶持 [7] - 政策鼓励文化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科技和交互手段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消费模式 [7] - 上城区计划打造地方文化内容IP地标,与"一支麦"探讨政企联动举办杭州喜剧节 [6]
南瓜:最适合我的工作,是送外卖和讲脱口秀|进击的脱口秀演员⑤
新浪财经· 2025-05-14 02:12
脱口秀行业发展 - 脱口秀在2024年已成为重要媒介 深入社交平台与短视频领域 跨界结合赋予新表达维度 [1] - 行业从小众地下文化跻身主流 成为解读当代生活的文化符号 [1] - 疫情封闭其他行业却让脱口秀在缝隙中热闹起来 线下演出逐渐铺开 [15] - 脱口秀行业仍处起步阶段 偏小众 主要受众为年轻人 [32] - 未来行业可能向"专场"方向发展 观众更愿看个人完整演出 [36] 脱口秀演员南瓜的职业发展 - 2019年从外卖员转型脱口秀演员 经历多次失败后成为西安商演场次最多演员 [3][13][17] - 2021年迁至上海发展 从补贴收入到全职演出 目前能靠演出维持生活 [21] - 首次电视录制《脱口秀大会》第五季第一轮淘汰 后调整状态继续发展 [22][23] - 创作素材主要来自亲身经历 如送外卖 体育生 戏弄老板等 [5][13] - 认为24岁是转型最佳时机 既被社会毒打过又无家庭负担 [17] 脱口秀内容创作特点 - 优秀演员能代表特定群体 将难处转化为段子引发共鸣 [32] - 创作最难在于体验新生活获取灵感 内容质量直接决定商业价值 [33] - 表演中好笑最重要 但舞台魅力和观众认同同样关键 [34] - 标签化是阶段性现象 随着认知变化创作内容会自然演进 [35] - 擅长从日常生活挖掘笑点 用简单手法抵达有趣 [25] 受众与市场特征 - 核心观众为大城市大学生和年轻白领 具备闲暇时间和消费能力 [18] - 同一段子在城乡演出效果差异显著 需适配城市语言体系 [24] - 线上传播推动行业 金句片段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15] - 部分专场已吸引年长观众 显示受众群体正在扩大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