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脱口秀的争议,不止因为性别与抄袭
虎嗅·2025-09-17 07:10

行业背景与发展模式 - 中国脱口秀行业自2016年《吐槽大会》试播后快速崛起,线下根基尚浅且俱乐部文化仅限少数一线城市,线上综艺成为主流传播渠道[13][14] - 美国单口喜剧有百年历史,从业者通过线下数千场表演积累创作能力和表演经验,逐步兑换行业地位和观众口碑[11][16] - 中国脱口秀行业由笑果文化、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等头部公司主导,通过线上综艺掌握新人通往主流视野的唯一通道,并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和流量垄断者[15] 行业结构与资本特征 - 头部公司作为权力中心扮演"资本银行"角色,直接向选中演员授予巨额符号资本(行业地位、声誉),造成符号资本急剧增值而文化资本(创作力)未同步增长的结构性失衡[17][18] - 行业高度依赖外部平台的价值判断,内部文化资本价值被低估,产业根基建立在授予声望而非积累技艺之上,导致脆弱性和冲突[19] - 2016年《吐槽大会》试播与抖音诞生时间相近,脱口秀发展与短视频膨胀同步,抖音和小红书成为主要娱乐媒介并影响公共讨论方式[20][21] 内容生产与传播变革 - 短视频算法奖励爆点而非结构,15秒金句传播价值高于5分钟铺垫段子,导致创作重心从完整故事转向可快速传播的金句[22][25] - 小红书强调共鸣感和价值感,传播内容以截图为主,段子需切中职场、情感等都市年轻人痛点,并带有精准情绪标签[24] - 创作话题向女性困境、职场吐槽等易引发共鸣的议题集中,宏大或冒犯性议题被边缘化,内容生产同质化导致审美疲劳[25][28] 观众期待与行业冲突 - 观众寻求情感联结和共鸣,对真实性要求提高,用日常世界惯例要求喜剧表演呈现新闻事实般的真实,导致争议频发[27][31] - 美国喜剧经过长期磨合已形成社会默认的语境,允许冒犯性和政治不正确表达,而中国脱口秀正经历内部结构性压力向外传导的冲突期[32][36][38] - 2023年多位数人气演员(包括漫才兄弟、毛豆等)宣布不再参加线上节目,线上与线下脱口秀裂痕加剧[37][38] 媒介影响与商业化逻辑 - 商业逻辑驱动平台与创作者进行同质化内容生产,市场逐利动机裹挟创作者个人表达,导致议题泛滥和创作多样性受损[28][30] - 内容被简化和切片为可快速消费的段子和金句,原有语境在传播中消失,引发创作者与观众对内容真实性和创作流程的质疑[30][31] - 行业生产模式以情绪价值为核心,放弃宏大论述转向个体真实感受,使商业逻辑和媒介传播逻辑更顺畅但牺牲艺术完整性[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