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管

搜索文档
管好非道路移动机械,沈阳于洪分局这样做
中国环境报· 2025-09-01 03:21
核心观点 - 沈阳市生态环境局于洪分局通过部门协同、源头引导和智慧赋能三方面措施显著提升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效率新增登记率达78.4%累计登记3461台基本实现重点区域和类型全覆盖[1][2] 部门协同措施 - 构建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覆盖住建交通城管等部门及街道力量[1] - 强化全区24个各类工地和18个物流园区等重点作业场所管理执行"有机必编、无码不用"原则[1] - 落实"进场一台、登记一台"要求避免监管盲区形成治理合力确保应登尽登[1] 源头引导措施 - 建立覆盖13家销售单位和4家维修单位的微信群宣传登记要求实时掌握机械流向[2] - 通过入企宣讲和上门帮扶方式送达环保编码法律要求和操作流程[2] - 靠前服务与精准引导模式提升登记效率并强化企业生态环境意识[2] 智慧赋能措施 - 深化机动车与非道路机械环境监管APP应用实现在线发现精准定位和现场登记闭环管理[2] - 通过APP实时掌握机械在线状态一键导航锁定设备执法人员现场核实并指导登记[2] - 累计追踪登记国四排放标准机械324台破解寻找难登记慢问题实现精准化监管[2]
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该怎么治?
中国环境报· 2025-08-05 03:11
行业监管体系不足 - 噪声污染防治涉及监管部门众多 目前联合发文单位达16家 实际涉及单位更多[2] - 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统一监督管理 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实施监管 有13个条款工作需要地方政府指定监管部门[2] - 部分部门未给予足够重视 认为噪声监管主要是生态环境部门的责任[2] 全过程防治制度缺陷 - 当前制度建设仍以末端治理为主 源头防治制度较少[3] - 交通设施规划设计阶段未充分考量噪声问题 对安全防护距离和噪声防护距离统筹不够[3] - 建筑施工领域缺乏源头低噪声设备使用的强制性要求 仍以推荐性为主[3] - 低噪声产品制度体系尚未全面建立 产品设备类噪声是主要投诉类型之一[3] - 休闲广场建设和住宅规划中缺乏噪声防护距离要求[3] 综合监管能力短板 - 新噪声法缺乏配套的具体实施条例[3] - 科技支撑主要依赖人防 技防应用有限 如广场舞定向传声设备应用较少 施工工地在线监测未普及[3] - 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在受重视程度和投入方面与群众期待存在差距[3] 社会共治机制不完善 - 解决噪声问题主要依赖政府力量 但政府力量相对有限[4] - 依托社会力量和基层力量解决噪声问题的实践较少[4] - 噪声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需要进一步加强[4] 监管效能提升建议 -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各部门和属地政府监管职责 从文件制度层面明确具体责任[5] - 加大宣传力度 以案释法让噪声监管责任分工深入人心[5] - 推动规划交通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将噪声作为要素统筹考虑[5] - 通过政策法律统筹交通设施噪声防护距离 建筑设施噪声防护距离 夜间施工低噪声设备使用等措施[5] - 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 以噪声重复投诉点位为发力点破解污染问题[5] 技术与管理创新 - 推动各地制定地方法规 明确广场舞活动时间 居民家庭装修时间等规定[6] - 推广广场舞定向传声设备 噪声在线监测等科技手段[6] - 将噪声巡查监管处置纳入网格化巡查 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置[6] 社会参与机制建设 - 采用喜闻乐见方式加大噪声防治法律法规宣传力度[7] - 推行社区噪声共治会 由居委会组织制定小区安静公约并明确违规处理规则[7] - 探索试点宁静楼栋长制度 招募志愿者监督邻里噪声并给予物业费优惠奖励[7] - 开发随手拍噪声政务小程序 实现市民上传录音自动定位和系统派单至责任部门[7]
“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
杭州日报· 2025-06-27 02:42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两山'理念二十载·共富共美",于6月24日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举行 [1] - 集中发布系列创新生态项目与行动计划,包括"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及三年行动计划 [1] 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 - 首个实践站在黄湖镇设立,计划从品牌、IP、机制三方面发力 [1] - 打造"媒体智库赋能+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成果转化+乡村模式输出"的创新协作生态 [1] 共富共美项目 - 黄湖镇发布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暨善水基金2.0版本,2015年首创全国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 [1] - 新机制实现保护空间扩容、资金与参与主体更多元,目标打造全国首创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片区 [1] 生态科技项目 - 余杭区推出"天空地"一体化环境监管试点项目,推动全域生态环境智慧化、精细化监管 [1] - 青山村发布"碳足迹测算白皮书",为乡村精准降碳提供科学依据 [1] - "零碳乡村数字大脑"平台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融入乡村绿色转型 [1] 黄湖镇绿色发展成果 - 累计反哺社会生态保护资金超百万元,引进40余家生态产业相关企业及120余位国内外青年人才 [2] - 2024年黄湖镇访客数增长至近10万人次 [2] 余杭区生态蓝图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数字化赋能环境治理、科学核算低碳基础、多元共治生态价值实现 [2] -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2]
涉企检查难度加码?减频次提效能还需苦练内功
中国环境报· 2025-05-08 23:21
政策导向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推进精准检查 [1] - 生态环境部部署专项行动,提升执法监管的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1] - 政策强调差别化对待高风险和低风险企业,对低风险企业无事不扰,集中精力聚焦高风险企业 [1] 企业分类管理 - 上海市将企业划分为ABCD4个等级:A级企业列入"无感监管"清单,基本不去现场;B级企业按5%比例抽查;C级企业抽查比例提高至20%;D级企业100%检查 [2] - 分类依据包括生产工艺复杂程度、排污总量及毒性、监测信息和信用评价等因素 [2] 监管能力提升 - 监管人员需提高业务能力,建立完整企业台账并动态调整 [2] - 借助科技手段如用电监控、在线监测、遥感和无人机等非现场执法方式提前获取问题线索 [3] - 制定规范工作模板,让每次入企检查成为全面的环境风险体检 [3] 检查流程优化 - 合理统筹行政检查事项,部门间协调减少企业迎检次数,部门内统筹实现一次性交总账 [2] - 完善"触发式"检查机制,确保特殊情况下能顺利入企检查 [2] - 提高检查透明度和精准度,让企业清楚检查内容并自愿整改 [3] 风险防控 - 监管人员需加紧练兵,在精准管理上积累经验,压缩无效检查的同时掌握问题线索 [3] - 加强评估工作,防止行政检查频次降低后企业出现投机心态 [3]
石家庄高新区环保监管成效显著
中国化工报· 2025-05-06 08:23
园区环保监管建设 - 石家庄高新区基本完成示范化工园区VOCs监管创建任务 在环保监管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1] - 生态环境局组建工作专班 通过定期推进会统筹工作进度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为创建提供保障 [1] - 围绕数据整合、监管设施建设和平台搭建三方面精准发力 深入21家重点企业收集环保手续、原辅料用量及工艺流程数据 [1] 监管体系完善 - 补充完善"一企一档"并建立重点企业污染地图 建设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站和10套一般排放口流量检测设备 [1] - 建成综合监管平台 整合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站、园区微站、PID边界站等各类数据及企业信息 [1] - 监管平台企业端可提醒排口数据异常和活性炭更换情况 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处置污染排放异常问题 [1] 执法效能提升 - 平台执法端能将企业污染物排放异常波动情况推送执法人员 通过平台全面了解企业治排情况 [1] - 实现对企业从原辅料进厂到污染物排放口的全流程监管 做到大气污染精准监控和实时监测 [2] - 污染发生时立即自动预警并推送问题 实现处置闭环管控 提高执法效率并减少对企业生产打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