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

搜索文档
硬核科技守护海洋生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02:37
核心观点 -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海岸带地质技术部通过科技手段在海岸生态防护、沙滩数字化监测和湿地碳汇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为山东省海洋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11] 海岸生态防护 - 团队4年累计野外工作400余天 覆盖海岸线超1200千米 采集土壤样品600余份和地下水样品600余组 [3] - 完成土壤盐分测定超3000次和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2000余次 系统研判海水入侵与盐渍化扩散趋势 [3] - 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黄河入海口生态地质研究中心 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5] 沙滩数字化监测 - 在烟台海阳万米沙滩通过无人机航拍和高程测量 构建三维模型与正射影像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7] - 技术延伸至海湾整治和零碳岛建设 助力烟台绿色低碳发展和海洋碳汇资源"一张图"建设 [8] 湿地碳汇研究 - 牵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研究水沙及气候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碳汇的影响 [10] - 完成滨海湿地碳汇过程及能力评估等课题 构建"微观解析—系统评估—应用落地"研究链条 [10] - 作为山东省海洋碳汇产业联盟技术支撑单位 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10]
山东省地矿局鲁南院参编的两项国家标准获批发布
中国发展网· 2025-08-15 04:02
下一步,鲁南院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和技术引领,进一步巩固并强化 行业技术优势和影响力,加快提升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行业话语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 献更多的地矿智慧和力量。(山东省地矿局鲁南院) 中国发展网讯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 察院参编的两项国家标准《采煤沉陷区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规程》(GB/T45979-2025)和《煤矸石回填 塌陷区复垦技术规程》(GB/T45610-2025)获批发布,分别于2026年2月1日和2025年11月1日实施。 鲁南院依托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参编了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 准,在采煤沉陷监测、煤基固废处置等方面,推进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建设进程。 ...
山东省地矿局鲁南院开展汶上地热田物探项目质量与安全检查
中国发展网· 2025-08-01 06:36
项目安全管理 - 安全是任何工作的前提 高温酷暑条件下野外作业需重点防暑降温 [1] - 要求全体人员严格遵循技术规范与安全规程 合理安排作业时段避开高温露天作业 [1] - 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推动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安全有序进行 [1] 质量控制措施 - 重点核查设备运行状态 参数设置 安装规范性和数据记录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1] - 质量是项目生命线 [1] 技术创新与实施 - 首次采用广域电磁法进行物探工作 在数据采集与分析环节实现自主操作 [1] - 锻炼技术人员掌握新技术本领 提升项目实施自主性与效率 [1] - 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1]
建好绿色低碳美丽城市
中国能源网· 2025-07-21 01:31
城市发展成就与政策导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总结新时代城市发展成就 明确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 [2] - 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大幅提升 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2] - 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日渐清晰 多地推进新能源公交车、零碳园区、绿色建筑与智慧电网发展 [3] 城镇化阶段转型与目标规划 - 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5] -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推动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等六大转型 [5] - 生态环境部联合11部门提出到2027年推动50个左右美丽城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到2035年实现全覆盖 [5] 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 - 不同城市在发展与减排矛盾点上存在显著差异 增量发展城市与减量发展城市、工业型与服务主导型城市需分类施策 [6] - 出口型企业密集城市减碳需求与低碳发展目标契合 可促进城市低碳转型 [6] - 严守"三区三线"控制城市扩张 建设"15分钟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 统筹能源与交通网络实现基础设施低碳互联 [6] 绿色低碳建设实践 -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 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 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7] - 北京古北水镇景区推广电采暖、电厨房、新能源摆渡车 建设176台充电桩形成"10分钟充电圈" [8] - 济宁采煤沉陷区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土地修复、地热开发和矿坑水资源化利用 为煤炭城市提供转型样本 [8] 能源转型与工业城市实践 - 宁波工业用电占比达七成 光伏装机容量突破1024.45万千瓦 成为浙江省首个千万千瓦光伏城市 [9] - 通过高效利用土地屋顶、精准预测消纳绿电和技术创新 破解绿色能源规模性、经济性、稳定性三重命题 [9] - 建筑交通领域减排聚焦公共场所 提升低碳运输占比和用能终端电气化 推动存量改造升级 [9][10] 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 - 着力建设创新城市和智慧城市 大数据、AI、物联网重塑城市治理逻辑 [11][12] - AI赋能城市电网规划 从经济安全双目标转为低碳经济安全三目标 虚拟电厂通过数字化技术调用用户侧资源 [12] - AI算法优化充电桩布局、共享单车调度和医疗教育服务 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能耗排放双降 [12] 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 - 数字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管协同能力 推动数据平台与城市智能中枢互联互通 [13] - 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和"实景三维中国"建设 [13] - 分类推进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 聚焦电梯、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重点领域 [13]
2025年中国地质勘察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9 01:20
行业投资规模 - 2024年地质勘察行业投资规模达1121.01亿元,增速1.45% [1][4] - 油气地质勘察投资867.93亿元,占比77.41%,非油气地质勘察投资253.28亿元,占比22.59% [1][4] - 预计2025年总投资规模达1159.46亿元,其中油气勘察902.16亿元,非油气勘察257.30亿元 [1][4] 行业收入结构 - 2024年行业总收入4125.21亿元,工程勘察与施工收入1975.80亿元占比最高,地质勘查收入702.14亿元 [6] - 矿产开发收入131.98亿元,财政拨款收入349.15亿元,其他收入954.48亿元 [6] - 预计2025年总收入4366.52亿元,工程勘察与施工收入增至2098.11亿元 [6]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钻机装备、岩土工程勘察设备、仪器仪表等,2024年仪器仪表行业收入10803.8亿元 [8][10] - 中游服务企业包括四川黄金、中矿资源、铜陵有色等 [8] - 下游应用涵盖矿产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采矿业2024年收入59096.3亿元 [8][12] 行业竞争格局 - 主体分为专业勘查公司(如中矿资源、中色地科)、局级地勘单位(如江西有色地质局)、矿业公司下属企业(如中冶武勘) [17] - 中矿资源主营锂电新能源原料开发、稀有轻金属资源开发及固体矿产勘查 [17] - 2023/2024年地质找矿优秀单位共49家,分属地质找矿类(18家)、基础地质类(15家)和水工环地质类(16家) [19][21] 发展趋势 - 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转型,绿色勘查技术因环境评估趋严而快速发展 [22] - 优质企业凭借技术、品牌和资金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提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