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级制造

搜索文档
万和财富早班车-20250904
万和证券· 2025-09-04 02:28
核心观点 - 市场整体呈现缩量调整态势 空头力量开始衰竭 连续分歧后市场具备修复条件 [12][13] - 上证指数下跌1.16% 深证成指下跌0.65% 创业板指逆势上涨0.95% [4] - 政策推动脑机接口 6G技术 原子级制造等前沿产业发展 [7][8] - 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出现技术应用突破 [10]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收盘3813.56点 下跌1.16% 深证成指收盘12472点 下跌0.65% 创业板指收盘2899.37点 上涨0.95% [4] - 两市成交额23641亿元 较前一日缩减5109亿元 呈现缩量调整 [12] - 大盘资金净流出1022.2亿元 上涨家数777家 下跌家数4334家 [12] - 上证当月连续合约下跌1.29% 沪深当月连续合约下跌0.96% 恒生期货指数下跌0.33% [4] 行业动态 - 多地正编制促进脑机接口发展方案 涉及均普智能 仁和药业等相关企业 [7][8] - 中国主导6G无线技术标准项目正式启动 陕西华达 三维通信等公司受益 [7][8] - 原子级制造技术聚焦颠覆产品精度和性能极限 德尔未来 国林科技等企业参与 [7][8] -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动方案 覆盖23类84种高风险产品 [6] 公司动态 - 道氏技术控股子公司香港佳纳与强脑科技签订Pre-B轮优先股认购协议 [9][10] - 金固股份推进阿凡达锭微合金等材料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及低空飞行器领域的应用实践 [9][10] 资金流向 - 网络游戏 光伏设备 电池等板块资金净流入较多 光伏 游戏板块涨幅较大 [12] - 军工 证券 华为 机器人等板块资金净流出较多 军工 华为等近期获利盘较多方向出现跌停 [12] - 两市涨停32家 跌停16家 涨停集中在光伏板块 跌停集中在军工 华为板块 [12] 技术分析 - 连续两日回调后空头力量减弱 若继续缩量下行靠近20日线位置将形成支撑 [13] - 10日线及下方3732点附近有较强支撑 进攻性题材与指数关联性较强 [13] - 指数黄线代表的中小盘股全天领跌 大市值权重股白线相对抗跌 [12]
瞭望 | 加速迈向未来产业
新华社· 2025-08-25 08:24
未来技术供给体系 - 未来产业需三类技术协同供给:源头性技术(如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类脑智能)、前沿交叉性技术(如脑机接口、生物制造、深海工程)和颠覆性技术(如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3] - 先进核能技术形成"三代堆规模化、四代堆示范化、聚变技术前瞻化"发展格局,达到全球第一梯队水平[4] - 量子计算产业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超导量子计算领域构建全链条自主技术体系,自主量子算力覆盖流体动力学、金融、生物医药等行业[4][5] 技术转化挑战与建议 - 面临多技术路线抉择、工程化落地及供需联动三重挑战,需国家战略牵引和新供给创造新需求[6] - 先进核能工程应用挑战包括法规标准不完善,建议加强产学研融合并完善政策体系[6] - 量子计算需突破底层科学问题(如量子比特相干时间提升),建议加大量子芯片设计、调控能力及核心部件自主研制[6][7] - 脑机接口技术面临非侵入式信号干扰和侵入式生物相容性难题,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密度电极、解码算法并优先布局医疗和工业场景[7] - 具身智能产业面临数据获取困难、多模态感知融合不成熟及跨场景泛化能力不足三大瓶颈,建议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和产业链协同[8] 大科学装置的作用 - 大科学装置可催生关键技术溢出链,推动产业升级,例如原子级制造需突破原子操控数目3个量级和效率5个量级才能产业化[9][10] - 建议由国家主导构建"攻关基地—人才高地—产业引擎"三位一体的大科学装置,配套建设实验室和中试平台加速转化[10] 人才需求与培养 - 未来产业依赖多学科协同,脑机接口领域2030年人才需求超20万,目前仅天津大学开设本科专业,缺口巨大[11] - 量子计算领域专业人才仅约千人,岗位缺口达数万量级,需系统布局多层次教育体系[12] - 建议高校设立交叉学科专业(如脑机接口),构建融合课程体系,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设立专项基金和长周期培养机制[11][12] 监管与安全机制 - 需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探索"监管沙盒"和触发式监管,设置"初创包容期"[13] - 先进核能需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国际合作[13] - 量子计算需加快制定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抗量子密码算法应用以应对加密体系威胁[14]
我国布局人形机器人、原子级制造产业 让更多企业在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3-24 07:36
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 2024年三季度出台财政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明显回升 社会信心有效提振[1] - 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 均高于上年全年增速[3] - 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 安排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5][7] 财政政策实施特点 - 对专项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组合运用多种财税工具 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7] - 政策突出精准施策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经济循环畅通[9] - 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和债券发行使用 尽快形成实际支出[11] 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14] - 在人形机器人 原子级制造等新兴领域谋划布局国家科技重大项目[16] - 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16] 企业创新培育体系 - 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推动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发展[18] - 出台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推动国家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和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20] - 支持外资企业参与成果转化对接 加快先进技术在中国转化落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