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旅游

搜索文档
外国游客奔向中国小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00:24
核心观点 -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强劲复苏态势 免签政策成为关键催化剂 推动游客结构多元化及旅游消费升级 行业正从消费痛点倒逼服务升级 [1][5][7][14][15] 市场复苏表现 - 暑期外国游客机票预订覆盖城市达144个 同比增长16个 三线及以下城市增长最快 [1] - 北京市2025年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246.7万人次 同比增长48.8% 旅游花费32亿美元 同比增长51.3% [5] - 上海口岸1-7月入境外籍旅客298.7万人次 同比增长43.7% 暑运期间外籍旅客52.5万人次 同比增长37.4% [5] - 首都机场国际及地区旅客量提前30天突破1000万人次 预计全年达1700万人次 [5] 客源结构变化 - 欧洲客群占比显著上升 法国/德国/西班牙游客增长明显 80%为首次访华游客 [5] - 免签入境外国人达1364万人次 占入境外国人71.2% 同比增长53.9% [7] - 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成为多次购买高铁票的Top3客源地 [11] 消费行为特征 - 小包团和定制游需求上升 导游服务从"三晚四天"常规团转向1-2天定制化 [3] - 外国游客深入三线及以下城市 大同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9倍 义乌增长2.6倍 [11] - 高铁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印尼游客高铁预订量增2.5倍 马来西亚等四国增长超1倍 [11] - "带空箱来中国"成为趋势 越南/印尼赴义乌机票预订量增超3倍 [12] 政策催化效应 - 54国单方面免签政策实施 15天免签吸引游客将北京作为亚洲行程首站 [5][7] - 离境退税政策优化 退税商店增至5196家 为2024年底1.4倍 政策首月退税笔数增116% 销售额增56% [7] - 240小时过境免签扩容使游玩时间更充裕 [12] 行业升级举措 - 北京推出"BEIJINGPASS"国际卡 覆盖交通及30个景区购票场景 [15] - 支付环境国际化待优化 境外游客常遇移动支付障碍 [14] - 英文导游人手不足 旺季缺口较2019年更大 [14] - 从业者通过知识扩充和服务专业化提升溢价空间 [15] 发展潜力 - 境外旅客入境消费占GDP约0.5% 较世界主要国家1%-3%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8] - 多语种服务体系建设及配套措施完善推动行业走向成熟复苏 [12][15]
“中国游”悄然升级:搭建民间交流桥梁 让外国游客“零距离”感受中国魅力
央视网· 2025-08-20 03:56
行业趋势 - 暑期"中国游"持续升温 传统旅游团模式正被沉浸式体验替代 [1] - 入境旅游策划师带领外国游客"零距离"融入中国日常生活场景 [1][2] - 城市漫步等新型旅游方式兴起 游客可随意驻足体验胡同文化 [4][6] 商业模式创新 - 入境旅游策划师开发特色路线 如北京胡同踢毽子体验+小吃品尝 [6][8] - 个性化路线覆盖北京上海 团队规模9人 创业结合语言优势与旅游热爱 [8] - 四川线路差异化设计 欧美游客偏好熊猫基地 东南亚游客青睐川西雪山 [13] 典型案例 - 北京案例: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游客参与胡同citywalk 首次来华占比高 [4][6] - 四川案例:意大利游客体验武馆功夫表演 工作室年营业额翻番 [11][13] - 上海案例:德国游客骑行复兴公园 观察市民晨练成特色项目 [14][16] 从业者画像 - "90后"创业者主导 孙姝俐团队开发京沪路线 秦茂工作室年营收倍增 [8][13] - 转型案例:金融从业者刘礼超转全职入境游 收入稳定且获得感强 [16] - 创业路径:海外经历+语言技能+本土洞察构成核心竞争力 [8][13][16]
ChinaTravel持续升温 外国游客解锁沉浸式中国游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0 01:26
入境旅游市场趋势 - 今年上半年外国人出入境数量达3800万人次 同比增长30.2% [1] - 免签入境外国人达1364万人次 同比增长53.9% [1] - 旅游方式从传统观光团转向个性化深度文化体验 [4][33] 新兴旅游模式特征 - CityWalk模式通过无特定目的地漫游让游客感受城市文化脉搏 [11] - 沉浸式体验涵盖胡同生活、民间游戏、地方美食等本土化场景 [4][7][16] - 骑行游览结合历史建筑讲解与生活化体验 如现切水果、小吃品尝 [16][20] 从业者发展状况 - 北京策划师团队开发覆盖京沪的多元路线 团队规模达9人 [11] - 上海策划师周订单量达3-4单 含跨省高铁两日游等产品 [24] - 成都工作室年营业额实现翻倍增长 产品线超数十款 [28][33] 客群需求特点 - 欧美游客偏好熊猫基地、乐山大佛等独特人文体验 [33] - 东南亚游客青睐川西雪山等差异化自然景观 [33] - 游客普遍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而非标准化景点 [15][17] 行业价值体现 - 策划师通过语言优势结合旅游创新搭建民间交流桥梁 [13][26] - 深度游使外国游客了解城市历史与当代生活的融合 [19][31] - 个性化方案涵盖非遗文化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等独家资源 [31]
日本制造业前景黯淡 美国关税与亚洲需求疲软成主因
新华财经· 2025-06-18 00:03
日本制造业景气状况 - 6月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降至正6,较5月的正8下降2个点 [1] - 预计未来三个月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将进一步降至正2 [1] - 指数仍处于正值区域,表明乐观者数量多于悲观者 [1] - 调查覆盖504家大型非金融企业,220家提供匿名反馈 [1] 制造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 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导致客户对新增资本支出持谨慎态度 [1] -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受25%关税影响显著,部分制造商正在减产 [1] - 化工企业因客户将生产转移至美国导致销售额减少 [1] 非制造业景气状况 - 6月非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稳定在正30,与前月持平 [2] - 预计未来三个月非制造业指数将回落至正24 [2] - 信息通信行业客户积极投资信息技术 [2] - 入境旅游业增长对服务业产生积极影响 [2] 行业普遍问题 - 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人手短缺对部分企业构成挑战 [2] 宏观经济政策 - 日本央行连续第三次维持基准利率于0.5%不变 [2] - 央行指出整体经济呈现温和复苏迹象,但部分区域仍疲软 [2] - 行长植田和男强调需密切监控全球经济环境及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2]
沿着消费政策发力方向探讨内需空间
国联证券· 2025-05-23 10: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重点任务之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消费券即时刺激文旅餐饮服务消费但效果随时间弱化;提高生育率是长期问题,直接资金补助助力中期人口回升;日本经验显示政策助力入境旅游进步,游客“量变到质变”需时间,入境游退税购物空间广格局优[4][8][8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政策方向:挖潜内需成为共识 - 政策梳理:全球经济不确定、逆全球化背景下,内需优势凸显,挖潜内需成共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列为重点任务之首,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发展服务消费[15] - 政策脉络:促进收入增长、加大生育保障、扩大入境消费等是提振消费有力抓手,包括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服务消费提质等行动[16] 政策影响:消费券即时提振效果优,生育+入境消费政策带来中长期增量 - 消费券:消费券分行业券和通用券,长三角餐饮类消费券占比最高,地方常结合节假日发券。上海餐饮类消费券乘数效应约4.2,消费券拉动作用与地方经济水平成反比,酒店景区类消费券拉动效果更好,上海本地企业受益明显,全国性企业受益有限[22][29][32] - 生育政策:2022年后中国人口负增长,出生人口下滑,结婚人数减少和生育意愿走低压制出生人口。政府出台生育激励政策且力度范围加大,2024年湖北天门市出生人口同比增17%印证直接资金投入生育补贴效果。海外政策显示提振生育率需兼顾多层面,是长期问题,不同国家政策效果因实施年限和力度而异[35][42][46] - 入境消费:签证、支付及住宿便捷化使入境游客快速回升,2024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61%,消费规模增长但占GDP比重低于世界主要国家。日本“观光立国”政策助力入境游发展,但游客“量变到质变”需时间,退税购物成日本零售业繁荣驱动力,百货公司占主导。中国退税政策优化有望扩大效应,敏感性测算中长期退税空间为800亿元[54][64][76] 投资建议:看好政策带来的中长期增量 - 看好产品、品牌势能突出的头部公司,如老铺黄金、巨子生物等;拼搭角色玩具龙头布鲁可;头部酒店集团华住集团;IP运营能力优且估值性价比高的名创优品;消费品进出口枢纽+具备AI变现能力的小商品城;兼具顺周期+AI应用双重催化的北京人力;建议关注中国中免、王府井等[11][83]
利好!一文看懂中办、国办最新定调,信息量很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6 13:49
文章核心观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围绕消费能力保障、减少消费限制、完善消费支持政策等提出系列举措,涉及领域和部门广,后续有望出台更多配套政策 [1][2] 居民增收 - 结合形势变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 [4] - 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加快中长期资金入市,强化央企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和股东违规减持等行为 [4] -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盘活农户住房 [5] - 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对拖欠企业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失信约束,健全清欠长效机制 [6][7] 消费举措新提法 - 优化营业性演出、体育赛事和大型群众性活动审批流程,提高可售(发)票数量,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推行“一次审批、全国巡演” [8] - 将“互联网 + 医疗”等服务消费条目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 [8] - 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完善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推出优质入境旅游线路和服务,提高境外旅客在华旅游便利化水平 [8] - 推动汽车等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分年限保障“久摇不中”无车家庭购车需求 [8] 方案亮点 - 强化保障休息休假权益,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加强监督,鼓励连休和错峰休假,保障劳动者权益,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9] - 强化投资对消费的支撑作用,统筹投资和消费,扩大相关有效投资,实现良性互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