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示

搜索文档
由厚到薄! 三利谱从“一无所有”到“自主可控”
上海证券报· 2025-09-25 18:14
行业地位与市场突破 - 中国偏光片市场从几乎全部依赖日韩进口到国内三家企业合计占据全球80%市场份额 [3] - 本世纪初本土企业合计市占率不足3% [4] - 公司实现从0到1突破 走出自主可控逆袭之路 [3] 技术发展历程 - 2007年成立时无技术、无设备、无人才 从实验室开始自主研发 [4] - 2010年建成国内第一条宽幅TFT偏光片生产线 成本仅为日本方案的1/7 [4][5] - 2022年成功开发全球首款35微米超薄偏光片 实现细分领域从跟跑到领跑转变 [10] 成本控制与国产化进展 - 宽幅生产线建设成本仅1亿多元 相比日本成套方案7-8亿元大幅降低 [4][5] - 原材料国产化率已超50% 明年预计达80% [6] - 原材料国产化推进可使成本再降15%至20% [6] 产品技术创新 - 偏光片厚度从200微米降至69微米 再突破至35微米 [7] - 开发超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通过多项车规级认证 打破日企垄断 [9] - Pancake光学膜技术解决折叠光路设计核心难题 为VR/AR设备提供关键材料 [10] 产业链合作与客户拓展 - 与华为、小米、京东方等龙头企业进行创新产品合作 [8] - 为原材料厂商提供试用机会与改进空间 促进上游原材料国产化 [8] - 车载显示产品在多家头部客户实现量产 [9] - 与多家头部VR厂商达成深度合作 [10] 财务表现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80亿元 同比增长41.97% [10] - 第二季度营收8.74亿元 环比增长超过8% [10] 未来发展规划 - 正在筹建国家级偏光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 目标在基础材料领域作出更多原创性突破 [10] - 致力于从技术追赶向引领技术创新转变 [10]
神通科技打造吉光光场屏 华为提供光场引擎技术
证券日报· 2025-09-22 05:39
产品发布与技术合作 - 神通科技推出革新性产品吉光光场屏 由华为提供光场引擎技术支持 将于10月10日正式上市发布[2] - 产品具备三大核心技术优势:远像视觉技术降低视觉疲劳 动态防晕技术提升舒适度 自适应光场技术优化显示效果 并获多项国际认证[3] - 依托二十余年车规级制造经验 结合华为光场引擎技术 打造更健康智能的车载视觉体验 实现车载到家用场景无缝衔接[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6亿元 同比增长22.46% 归母净利润0.64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11.09%[4] - 汽车零部件板块营收占比达94.91% 同比增长30.13% 第四代主动式油气分离器采用PMSM离心式主动分离技术 实现硬件突破和算法自主开发[4] - 新能源汽车领域已进入多个头部车企配套体系 展现强劲市场渗透力[4] 业务布局与产能建设 - 可转债投资5.77亿元的"光学镜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黄石生产基地力争2026年初投产[5] - 吉光品牌系列产品完成从B端到C端业务拓展 通过线上渠道及校企合作线下渠道进入市场导入期[5] - 光学镜片业务覆盖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及抬头显示等智能座舱应用场景 并已获取下游客户订单[6] 战略转型与生态构建 - 吉光光场屏发布是公司从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向智能光学显示领域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2] - 公司聚焦汽车智能化与消费电子升级机遇 深化技术协同 围绕光学显示核心技术拓展应用场景[6] - 通过持续工艺改进与技术创新 夯实在光学显示与汽车智能化领域的竞争优势[6]
帮企业“找地”“找钱”“找伙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5 22:21
天津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 -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国际创业中心成立于1998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留创园示范建设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300余名 [3] - 园区经历体制改革后更名为中国天津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区分园),通过服务地方特色产业重新焕发活力 [3][4] - 留创园聚集17家银行、2家担保公司与合作金融机构,2024年帮助企业获得4.3亿元股权融资和2.1亿元债权融资 [8] - 园区搭建企业共享平台,提供"共享冷库"等设施,现有64家驻园企业,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领域 [8] 尼卡光学(天津)有限公司 - 公司成立于2022年7月,专注于AR光学显示技术,创始人杜有成(1993年生)曾获小米800万元投资 [5] - 技术强项为体全息光刻胶,已实现30°视场角的量产,材料领域100%国产化 [5][7] - 2023年9月从深圳迁至天津,在高新区协助下快速完成工商注册和迁址流程 [5][6] - 已申请50余项专利,包括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光学显示模组领域具备竞争优势 [7] 钠坤碳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 创始人张俊为天津大学博士后,其"高比能钠离子电池用筛分型碳负极材料"项目获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10] - 团队提出"筛分型碳"负极材料新模型,解决钠离子电池商业负极材料技术难点 [10][11] - 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完成技术验证和小试,留创园帮助对接创投基金并推动中试平台建设 [11] - 2023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联合培养人才 [11] 行业技术动态 - 体全息光波导被视为AR眼镜未来主流技术,在车载AR HUD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5] - 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的可持续补充,硬碳负极材料性能仍需提升以实现实用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