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

搜索文档
“山鹰计划”正式启动,助力乡村创业者迈向“社会企业家”新阶段
新京报· 2025-09-26 08:01
9月20日,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山鹰计划"——乡村社会企业家孵化 营正式启航。该项目旨在系统化培养扎根乡土、兼具社会价值与市场能力的乡村社会企业家,为乡村振 兴注入新活力。 据介绍,十年来,友成基金会持续关注乡村人才赋能,先后发起"香橙妈妈""乡恋计划"等项目。截至目 前,项目已覆盖全国24个省、230个县市的2.6万名创业者,带动12万人实现增收。 调研显示,当前乡村创业者正沿着"生计保障—本地立足—市场拓展—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五个阶段逐 步成长,从个体经营者升级为产业带头人。在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更需要一批以解决社 会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社会企业家。 作为乡村人才赋能项目的"升级版","山鹰计划"致力于助力乡村创业者实现从"产业带头人"向"乡村社 会企业家"的跨越,为乡村在教育、健康、环保、社区发展等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山鹰"展翅:乡村共富的实践者 本次入选"山鹰计划"的18位创业者来自江西、福建、甘肃、贵州、云南、湖南等地,涵盖农业、手工业 等多个产业领域。他们的多样化探索,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贵州雷山杨胜明: ...
让地方立法成为发展“推进器”(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7-14 22:03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覆盖400多平方公里,累计诞生企业超14万家[1]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通过地方立法打破行政壁垒,聚焦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产业发展[1] - 立法为科创廊道提供法治保障,兼具"保障法"和"促进法"双重功能[1] 地方立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2015年立法法修改后,全国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主体从49个增至289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和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2] - 地方立法通过稳定、公开、规范的制度机制增强经营主体预期确定性,例如江苏常州制定《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支持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2] - 立法替代"红头文件"模式,将经济工作纳入法治范畴[2] 地方立法的差异化实践 - 立法需适应本地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要求,如台州聚焦乡村发展、惠州保护水系水质、泉州保护海上丝绸之路史迹[3] - 地方立法坚持问题导向,需紧贴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调动基层首创精神[3] - 立法为区域特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3]
杭州发布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实施意见
杭州日报· 2025-07-07 02:46
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规划 - 杭州发布《关于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乡村建设从"单点盆景"向"全域风景"跃升,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杭州样板 [1] - 2025年将建设50个重点村片区组团,2027年累计建设100个重点村片区组团,辐射带动1000个以上行政村联动发展 [2] - 形成"1+4+X"推进机制,包括总体规划、工作协同机制、运营团队、发展模式、特色产业及引进市场主体 [2] 发展目标与经济效益 - 片区组团建成后,村均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增长20%以上 [2] - 202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6%左右 [2] - 梯度培育单条产值超100亿元、10亿元、1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 [3] 组织与规划机制 - 推动片区建立联合党委、大党委,吸纳驻村单位、运营主体等多元力量 [2] - 实施"领雁工程",选优配强片区村"两委"班子,提升基层干部能力 [2] - 编制"多规合一"的"一片区一规划",统筹功能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等 [3] 风貌与产业建设 - 开展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打造美丽田园、美丽农房、美丽河湖等 [3] - 组团式发展乡村"土特产",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3] - 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引入乡村运营团队、职业经理人等 [3]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优化基础设施精准布局,实现"一老一小"服务场景100%覆盖 [4] - 基本建成"20分钟便民服务圈",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运维 [4] - 鼓励采用包干制服务的市场化管护模式,推动降本增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