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新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青岛以“10+1”创新型产业体系 细化产业招商
青岛市产业招商方向优化 - 青岛市重点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优化产业招商方向 [1][2] "10+1"创新型产业体系 - 先导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 突出数字化、智能化、跨界化、融合化发展 依托青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专业园区招引设备制造商、材料供应商、技术服务提供商 [1] - 五大新兴产业包括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产业 重点招引研发中心、核心部件和关键配件生产基地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1] - 三大优势产业为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 鼓励海尔、海信、青啤等本土龙头企业开放应用场景 以订单和市场促进投资 [1] "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包括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海洋化工产业高端绿色化、高端港航服务业、海洋文旅品质提升 [2]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涵盖总部型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创新、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海洋新能源产业突破 [2] - 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 打造全球竞争力海洋产业集群 [2] 十大现代服务业发展 -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会展、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十大领域 [2] - 以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为契机对接国际经贸规则 形成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 [2] -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为跨国公司提供全要素保障和全周期服务 [2]
珠海海洋经济突破千亿大关,耕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
搜狐财经· 2025-05-15 09:45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贡献率26.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1] - 海洋经济呈现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占比分别为2.4%、40.4%和57.2% [1] - 珠海围绕"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目标,推进海洋管理改革、空间布局优化及新质生产力培育 [1] 细分产业数据 渔业养殖 - 2024年海域养殖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97% [1] - 2025年一季度水产品总产量10.22万吨,同比增长6.4%,增速居全省前3 [1]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海水养殖水体规模达116.5万立方米 [1] 滨海旅游 - 2024年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19.2%),旅游收入640亿元(+21.4%),横琴长隆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 - 2025年"五一"期间海岛旅游数据创历史新高 [2] 其他海洋产业 - 海洋交通运输业:2024年珠海港货物吞吐量1.26亿吨(+5.7%) [2] - 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2024年规上企业产值163亿元(+4.1%) [2] - 海洋新能源:2024年海上风电发电量13.6亿度(+18.3%) [2] 区域发展动态 - 香洲区:推进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入驻企业包括朗诚科技等"小巨人"企业 [3] - 金湾区:谋划2.7万亩海域养殖及悦禾海洋综合体等项目 [3] - 斗门区:发展河口渔业经济,"斗门鳗鱼""斗门笋壳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3] - 高新区: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科研任务稳步推进 [3] - 万山区:渔业产值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3] - 经开区:聚焦临港石化和海工装备制造产业 [3] 金融与政策支持 - 珠海挂牌珠三角首家海洋支行,2024年涉海企业贷款金额665.62亿元(+4.96%) [3] - 2025年一季度涉海企业贷款投放超200亿元 [3] - 推广"标准海供应"模式,2024-2025Q1获批用海项目48宗,面积4142.69公顷 [4] 战略规划与平台建设 - 珠海提出"12345"海洋工作思路,推动陆海联动及"三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 [4][5] - 依托南方海洋实验室、国家海洋试验场等4大平台发展新质生产力 [4][5] - 目标打造产业海洋、科技海洋、丰收海洋、美丽海洋、平安海洋 [5]
省沿海集团:开拓海洋产业新空间 勇当海洋强省主力军
新华日报· 2025-05-13 21:54
海洋产业布局 - 公司立足"发展海洋产业、服务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功能,加快海洋产业布局,深化企地合作协同[1] - 联合沿海三市组建首期省海洋经济投资基金,采用"母子基金+直投"模式支持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1] - 重点布局高技术海工装备和船舶、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培涉海龙头企业[1] 科技创新成果 - 联合组建蓝色种业黄海实验室,攻关海洋种质资源难题,实现银鲳鱼全人工批量化繁育[2] - 开展翡翠斑亲本选育和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试验,循环水模式养殖品质优于传统方式[2] - 海洋生物资源创新中心聚焦微藻培养、褐藻多糖提取等技术,培育海洋食品和生物新材料增长点[2] 盐碱地开发与海洋种业 - 研发土壤调理剂和耐盐作物品种,累计申请盐碱地治理相关专利44项[3] - 实施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构建全链条技术体系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3] - 推进陆基育苗养殖,打造现代海洋种业园,形成水产良种选育到加工物流的完整产业链[3] 融合发展模式 - 联合央企竞配风电海上牧场创新项目,探索"海上牧场+海上风电"特色融合模式[3] - 与沿海设区市合作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等,推动产业集聚发展[1]
潍坊滨海区:向海图强 锻造海洋经济“蓝色新引擎”
齐鲁晚报网· 2025-04-21 07:12
产业体系构建 - 潍坊滨海区构建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临港物流、海洋文旅、职业教育等为特色的"3+N"现代化产业体系[2] - 现代海洋化工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入选省级支柱型雁阵集群,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66%[2] - 形成千亿级新医药产业集群(新和成、国邦等为链主)、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海化、弘润、万盛等为链主)及百亿级海工动力装备产业集群(潍柴重机为龙头)[4] 产业升级与创新 - 推动盐化工循环产业链持续升级(卤水—原盐—纯碱—溴素—高端材料),溴系阻燃剂等10余种产品产量全球第一[3] - 山东海化新建20万吨/年小苏打项目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实现高质低耗和多元化生产[2] - 2024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4家,44个项目入选技术创新项目[7]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国内首家海洋化工技术中试基地启用,覆盖基础研究至工程化研究的全链条转化功能[5][6] - 实施"数字+海洋"工程,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如一链一策、一行一策、一企一策)[9] - 人工智能模型"焦易小智"入选全省首批大模型应用案例,提升企业决策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8] 港口建设与临港产业 - 潍坊港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739.2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70.2万标箱(同比增长16.9%),水路货运量751.75万吨(同比增长7.93%)[11] - 新开通东南亚、日本集装箱航线,总航线达17条,联动青岛港、烟台港打造国际物流通道[11] - 规划建设总投资322.6亿元的25个临港产业项目,包括智慧供应链产业园及1960万方原油储备规模[12] 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 - 拥有60公里海岸线及480平方公里海域,浅海滩涂养殖面积达17万多亩,水产品年产量11.9万吨[14] - 龙威近海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占地5.3万亩,设九大养殖区域并探索碳汇渔业新途径[14] - 通过人工鱼礁投放及滩涂贝类养殖修复海洋生态,实现国家级海洋牧场零突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