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展览
icon
搜索文档
丝路特展将亮相杭州
杭州日报· 2025-06-26 02:47
活动概述 - "2025丝绸之路周"将于7月11日开幕 主题为"丝连古今 路通山海" 主宾国为巴西 主宾省为内蒙古自治区 [2] - 主场活动包括丝路特展"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 展品共计200余件 其中一级文物60余件 [2] 展览内容 - 丝路特展将通过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耶律羽之墓、陈国公主墓等出土文物 结合多媒体展示手段 展现草原丝绸之路多元文化融合 [2] - 主宾国巴西活动将于10月底11月初开展 包括"丝系山海——从桑蚕之府到桑巴之国"展览 全方位展现中国丝绸文化魅力 [2] - 将在巴西巴拉那省伊瓜苏市建设"国丝海外展厅" 举办"丝路绮粲——中国丝绸艺术展" 成为南美洲首个"中国展厅" [2] 文化活动 - 将开展"遗产点亮丝路"线上直播、百馆百物短视频和丝路文物海报线上接力 [3] - 举办"荟萃—多元融合的巴西摄影展" 推出丝路纹样填彩游戏、"丝路之夜"、丝路主题工坊、丝路进校园等社教活动 [3]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促进深度融合发展
辽宁日报· 2025-06-26 01:05
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 - 辽宁省推出"千里共辽宁振兴文化行"城市主题文化活动夏季营口篇 主题为"河海营口在水一方" 包含四大板块19项省级文化活动[1] - 营口市配套推出三大主题40余项活动 包括"夏竞营口·燃动山海活力""夏韵营口·文润辽河底蕴""夏游营口·畅享盛夏时光"[1] - 活动形式涵盖芭蕾舞 戏剧 交响乐 展览 文物鉴宝 快闪等 形成"省级艺术精粹+地域文化特色"复合矩阵[1] 文化资源整合与创新 - 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推出跨界融合情境剧《国宝辽宁》和芭蕾舞剧《七夕》巡演 举办9个主题文物展吸引观众达百万人次[2] - 开发沉浸式文化项目如"唐宋风华"数字展和《探秘海昏侯国》XR大空间体验 运用VR/AR技术增强参与性[2] - 创新开展文化演艺IP授权 成立辽宁省博物馆文创产业联盟 开发近200种文创产品实现销售额2450万元[2] 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 - 持续打造辽宁省百姓春晚 新年音乐会 新春民族音乐会 "大河之澜"演出季等传统品牌项目[2] - 新推出"千里共辽宁振兴文化行"城市主题文化活动 促进各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2] - 通过"六进"策略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包括进馆看展 进场看演 进校学习 进店购物 进号加粉等[2]
未来一周,在上海感受香港“西九文化区”
新浪财经· 2025-06-19 23:15
沪港文化周活动概况 - "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于6月18日在上海开幕,由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主办,涵盖展览、演出及沙龙等七大文化艺术节目,系该机构成立以来首次在香港以外举办大型跨领域文化展演[1][3] - 开幕式汇聚沪港两地嘉宾,超100位香港艺术家参与,香港舞蹈团及口琴世界冠军何卓彦献演[3] - 活动覆盖上海六大文艺地标,包括张园、上海国际舞蹈中心、JZ Club等,持续至6月23日[1][6][9] 核心展览项目 -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已吸引8万观众,展期延长至8月10日[4]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张园策划"城市脉动"展,集结16位香港当代艺术家,通过多媒体作品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展期至7月31日[4][6][7] - 策展人郑婵琦邀请龙家升、又一山人等艺术家,以张园历史及双城风貌为蓝本创作[6] 重点演出内容 - 粤语音乐剧《大状王》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12场,系该剧内地巡演首站[6] - JZ Club举办三场"爵士荟",林恺铃、何卓彦等香港新生代音乐人参与[9] - 小剧场粤剧《霸王别姬》在宛平剧院上演,该作品曾获中国小剧场戏剧40年影响力奖项[9] - 香港舞蹈团舞×武剧场《凝》及编舞家盘彦燊《鸣》(独舞版)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演出[11][12] 联动商业推广 - 上海新天地推出"西九艺游"限定摊位,两周内派发超5,000份礼品,包括每日18,000"亚洲万里通"里数大奖[15][17] - 西九与MANNER COFFEE合作推出限定联名产品,设计融合维港天际线及香港城市符号,并在两家门店打造主题空间[16]
从敦煌到大足 两大世界文化遗产首次在重庆联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01:50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首次联展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两大世界文化遗产 [1] - 展览共呈现200余件展品,包括国宝级文物2件、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8件,复制洞窟6座 [1] - 展览模式为"原迹重现+当代诠释",搭建"北敦煌·南大足"对话舞台 [1] 技术应用 - 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整窟复制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第3窟、第45窟、第17窟和大足石刻宝顶山小佛湾第9号毗卢庵、大足石刻北山第245号窟 [1] - 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借助AI技术与交互科技实现"点亮千手观音"光影互动装置,游客可通过电子屏合掌实时生成图像参与观音贴金体验 [1] - 运用大语言模型实现北魏敦煌禅定佛像与南宋大足释迦牟尼佛像的跨时空"对话" [1] 合作机构与展期 - 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9家单位共同策划 [2] - 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5日 [2]
广西首次为“刘三姐”建立文化档案并举办展览
中国新闻网· 2025-06-11 08:18
文化档案展览 - 广西首次为"刘三姐"建立文化档案并举办展览,展览主题为《"民族瑰宝 千年记忆"——刘三姐文化档案展》[1] - 展览分为5个板块,包括序厅、文献史料里的刘三姐、新中国成立后"刘三姐"文化发展、改革开放后"刘三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等[1] - 展览通过300多份档案文献展示刘三姐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繁荣[1] - 展期暂定为两年,今后还将不断增加刘三姐文化档案精品[4] 展品亮点 - 近百件刘三姐文化档案首次亮相[1] - 珍贵展品包括彩调剧《刘三姐》剧本第一方案原稿、1960年胡志明主席观看歌剧后与演员合影照片、1963年文化部批复同意向印尼华侨提供《刘三姐》资料等[1] - 彩调剧《刘三姐》(第九方案)封笔之作的手稿原件由创作者曾昭文之子捐赠[2] 捐赠活动 - 活动现场举行了刘三姐文化档案捐赠仪式[2] - 捐赠者包括柳州《刘三姐》创作组成员家属、"刘三姐"扮演者傅锦华女儿等[2] - 捐赠物品包括创作手稿、相关照片等[2] - 广西档案馆为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2]
2025明文化论坛将于14日举办,设分论坛、文物专题展等
新京报· 2025-06-09 13:18
2025明文化论坛概况 - 2025明文化论坛将于6月14日在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主题为"印象大明 世遗华章" [1][2] - 论坛由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和一场文物展览组成,开幕式围绕"明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展开研讨 [2] - 四场分论坛分别聚焦"大明经略"治国韬略、"医药传承"济世匠心、"数智文旅"科技赋能、"明乐雅音"艺术回响 [2] 明代文物展览与科技应用 - 明代文物专题展览6月14日全天开放,设置"礼制之章""威仪之象""器用之华""文脉之传"四大主题单元 [2][3] - 展览采用VR、AR、全息投影、4K超清扫描、AI色彩修复与三维动画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1][3] - 数字孪生技术将用于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展陈-跨界传播全链条矩阵,专设"明文化数智文旅"分论坛研讨智慧景区建设 [3] 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 - 昌平区计划2030年前实现明十三陵主体陵寝全部开放,推动兆域边墙保护修缮与全域旅游发展 [4] - 北京市编制《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重点实施箭扣长城、大庄科长城、天坛等研究性修缮项目 [4][5] - 昌平区已连续举办三届明文化论坛,将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整合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标志性遗存 [5] 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 - 中国明史学会将合作编撰《赫赫有明》通俗读物,深化明史研究体系建设,涵盖政治制度、经济变迁等多维度成果 [6] - 论坛开幕式联动明十三陵、明祖陵等五地直播,邀请高寿仙、单霁翔等专家解读明文化历史价值 [2] - "医药传承"分论坛系统展现明代医家在《黄帝内经》实践和中药炮制工艺的革命性进展 [3] 文旅融合与品牌活动 - 昌平区推出《明见万历》VR体验项目,打造"明潮"嘉年华、千帆音乐节等品牌活动,采用大空间娱乐(LBE)技术 [3] - 通过生态、文化、旅游统筹布局,构建文化创意与全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4]
江西文化和旅游推广活动在悉尼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17:01
文化和旅游推广活动 - 活动由江西省政府新闻办、江西省外办支持,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景德镇市政府新闻办、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澳大利亚江西商会协办 [1] - 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卢小青推介江西的历史底蕴、自然资源和旅游环境,强调中澳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合作潜力 [1] - 中国驻悉尼总领事王愚表示江西是人文荟萃的精神文化重地,希望活动成为中澳在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深化合作的新起点 [1] 旅游内容创新 -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兼驻悉尼旅游办事处主任刘东指出江西在旅游内容创新方面展现活力,包括博物馆之旅、康养文化之旅、茶文化体验、乡村民宿深度游和"红色旅游" [2] - 推介会上发布了"非遗江西""人文江西""潮玩江西"等5条入境旅游线路,以及针对入境游客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信息 [2] 文化展示活动 - 活动同期举办"丝路瓷行"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展、"如画江西风景独好"图片展以及中医药文化展示体验活动 [3] - 澳民众通过活动近距离感受江西的陶瓷文化、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中医药文化 [3]
陕西文化在撒马尔罕“出圈”
陕西日报· 2025-06-02 23:07
文化展览活动 - 第二届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地方合作论坛陕西文化展在撒马尔罕开展,主题为"和合之美 文化陕西" [1] - 展览内容包括演艺互动、文创产品展示、非遗展示、"科技+文旅"产品展示等 [1] - 凤翔泥塑、华州皮影、茯茶、大熊猫"七仔"、耀州瓷等陕西元素亮相 [1] 非遗展示 - 华州皮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嘉效制作的皮影"中国龙"和华州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薛敬亚剪出的撒马尔罕雷吉斯坦广场吸引观众 [1] - 非遗传承人希望通过展示让外国朋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科技+文旅展示 - "兵马俑奇妙夜"VR项目让体验者"穿越"至中国秦朝,与动画角色"秦勇"互动 [2] - "长安十二时辰"AI换装体验设备让乌兹别克斯坦女孩看到自己穿中国传统服饰的样子 [2] 文创产品 - 以大雁塔、钟楼、陕历博精品文物和大熊猫"七仔"等为原型的"陕西好礼"文创产品吸引参观者询价购买 [2] - 当地商家主动与陕文投西部传媒公司对接合作 [2]
机器人冲咖啡、AI机械臂理疗⋯⋯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闭幕,有哪些亮点值得一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7 13:07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于5月26日闭幕,展会为期五天,线下为主、线上同步举办 [1] - 展会规模创新高:共设置8个展馆,总展览面积达16万平方米,吸引65个国家和地区的6280家机构参展,较上届增加265家,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 [1][3] - 主会场、分会场及相关活动总参与人次达220多万,主要指标较上届大幅增长 [1] 科技与文化融合 - 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吸引6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参展,涵盖AI全应用场景呈现、科技演出及共创互动 [2] - 人形机器人展区受热捧,如"夏澜"机器人因拟人化外观和表情功能引发围观,众擎机器人发布"格斗赛事"提升观众体验 [2] -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VR展示敦煌莫高窟细节,数字修复摩崖石刻数据库,机器人手冲咖啡和AI机械臂理疗等应用凸显"科技+文化"趋势 [2] 交易成果与商业合作 - 实施22项促交易措施,覆盖场景、通路和服务升级,推动交易环节全面扩容 [3] - 文化产业招商会签约41个项目,推介35个招商项目,总成交额创新高,现场展示4000多个投融资项目 [3] - 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公司升级版咖啡机器人获国内外多笔订单,包括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市场 [3] 非遗与IP经济 - 非遗项目如蜀绣传承人陈红英展示《千里江山图》等作品,获近百位意向客户及澳大利亚参展邀请 [4] - 黄金珠宝分会场预计交易额提升超20%,IP打造和知识产权保护发布会助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4] - 世界IP经济发展大会强调IP融合对进入欧美市场的重要性,倡导通过IP讲好中国故事 [5]
敦煌缘何成为创新土壤(艺坛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5-24 21:52
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 敦煌艺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吸收南亚、中亚、西亚艺术样式,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彩塑、壁画等 [1] - 敦煌美学蕴含的丰富性与创新性是敦煌艺术得以"长红"的密码 [1] -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作为第一任所长率领工作人员开始保护和研究工作 [1] 敦煌艺术的研究与应用 - 80多年来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在敦煌美学滋养中推进艺术创新 [2] - 董希文将敦煌壁画与民间年画、西方油画结合创作《开国大典》等经典作品 [2] - 孙纪元创作敦煌标志性城市雕塑《反弹琵琶》 [2] - 敦煌研究院组织创作的洞库壁画采用敦煌矿物颜色并融入现代转化 [2] 数字化技术推动敦煌艺术传播 - 敦煌研究院每年在国内外举办数十场展览,数字化技术成为亮点 [3] - "如是莫高"展览实现9座洞窟无损复制与共享 [3] - 设计300米长沉浸式壁画长廊,汇集数百件经典壁画 [3] 敦煌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常沙娜将敦煌元素运用于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装饰 [4] - 敦煌艺术研究已涉及绘画、雕塑、装饰、服饰设计、音乐、舞蹈等领域 [4] - 刘元风团队设计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风尚的敦煌服饰作品 [4] - "云衣霓裳"展览展示敦煌壁画人物服饰临摹画和时装设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