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塑料管道
icon
搜索文档
公元股份(002641) - 2025年4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二)
2025-04-29 12:14
成本控制与毛利率 - 公司通过物控大宗原料集中采购、期现结合锁定成本,智能化数字化改革,技术配方优化控制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1] - 2024 年公司 PVC 管材管件毛利率 16.8%,伟星 21.75%,因采购成本等差异导致同类产品毛利率不同 [1] 行业前景与竞争 - 塑料管道优点多,应用范围广,随城市化和基建完善,市场需求将恢复增长 [2] - 目前塑料管道行业竞争压力大,业绩不同程度下降,公司仍具竞争力和影响力 [4] 公司战略与经营目标 - 2025 年公司坚持“开源、节流、防风险、抓落实”方针,主营业务收入预算 66.07 亿元,增长 5.61%,三项费用预算总额同比基本不变 [5] 回购股份 - 2024 年上半年公司已回购部分股票存于专用账户,未来是否再回购注销关注公告 [3][7] 关税影响 - 公司出口美国产品占营收 3%左右,美国关税对整体销售影响有限 [6] 亏损原因与应对 - 2025 年一季度公司亏损因下游需求疲软,内贸业务量价利下降,将加大市场开拓和内部管理降成本扭亏 [8] 盈利增长点 - 公司将拓展高附加值及细分领域产品销售,完善配套产业形成协同效应培育新动能 [9] 盈利水平 - 2024 年公司营收 66.02 亿元,同比降 11.64%,净利润 1.90 亿元,同比降 47.5%;2025 年一季度营收 11.73 亿元,同比降 5.6%,净利润亏损 3800 万元 [11]
伟星新材(002372):1Q25业绩存有压力 经营质量保持稳健
新浪财经· 2025-04-29 02:43
1Q25业绩表现 - 收入同比下滑10%至8 95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6%至1 14亿元 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19%至1 14亿元 低于市场预期[1] - 零售板块承压导致收入降速 1Q25同比-10%较4Q24的-5%进一步恶化[1] - 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至40 5% 毛利润同比下滑12 5%至3 52亿元[1] - 期间费用率同比上升1 6个百分点至25% 主要因财务利息收益减少1312万元[1] - 投资收益由去年同期的+284万元转为-556万元 营业利润率同比下降3 3个百分点至15%[1] 现金流与财务状况 - 经营现金流同比改善2 61亿元至0 85亿元 收现比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至133%[1] - 资产负债率维持19%的低水平 公司保持净现金状态[1] 行业与公司发展展望 - 2025年家装管道需求或持续偏弱 价格竞争对高毛利率模式形成干扰[2] - 公司通过服务赋能、防水等新业务拓展应对经营压力 有望保持利润稳健[2] - 长期看公司服务转型策略可适应存量建筑时代 获取高端离散需求[2] - 高分红政策将持续为市场提供回报[2] 盈利预测与估值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6年20/18倍市盈率[3] - 目标价14元对应2025/2026年23/21倍市盈率 隐含14%上涨空间[3]
伟星新材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问答实录
全景网· 2025-04-28 02:21
财务表现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33.49%,主要因销售费用增加11,671.46万元、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减少16,694.22万元及商誉减值准备增加7,397.17万元 [14][18] - 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为3,576.58万元,主要由政府补助、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及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等项目构成 [11] - 2023年和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6.15%和18.11% [29] - 2024年投资额较上年增加169,869.59万元,主要因购买银行理财产品180,000.00万元 [12] - 2025年营业收入目标为65.80亿元,成本及费用目标控制在53.50亿元左右 [33] 业务发展 - 公司产品主要包括PPR、PE和PVC三大系列管道,同时拓展室内防水和全屋净水新业务 [35] - 2024年防水业务收入约3.9亿元(基本持平),净水业务收入约1.2亿元(下降34%) [9] - 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65%,泰国工业园产能利用率约50% [21][23] - 收购的新加坡捷流、广州合信方园、浙江可瑞2024年收入分别为1.35亿元、0.24亿元和3.4亿元 [19] - 全国设立50多家销售公司,营销网点超30,000个 [22] 研发与创新 - 2024年申报专利234件(含发明专利33件),发布标准16项,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 [15] - 研发人员667人,占总员工比例12.87%,较2023年增加0.89个百分点 [29] - 聚焦新型环保管材(如PE-RT II型、PB管材)研发,未涉及光伏配套材料业务 [13] 行业竞争 - 塑料管道行业集中度提升,前20家企业销量占行业总量40%以上,品牌企业间竞争加剧 [21][37]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加大,品牌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21] - 以塑代钢为长期趋势,塑料管道在供热、农业、通讯等新兴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28] 公司治理 - 2024年对广州合信全额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126.10万元,对浙江可瑞部分计提5,271.07万元 [31][34] - 独立董事通过现场参会、工厂考察、与管理层交流等方式履行监督职责 [3][10] - 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00元(含税) [16] 品牌建设 - 聘请刘诗诗担任水生态代言人,推出"大象威森"IP形象,品牌价值居建筑建材行业第6位 [14] - 首创"星管家"服务,提供产品真伪鉴定、水压测试、管路走向图录制等增值服务 [15] - 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加11,671.46万元,主要用于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 [14][31]
伟星新材(002372):零售基本盘稳固 高分红进一步提升
新浪财经· 2025-04-25 10:42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62.7亿元,同比-1.8%,归母净利润9.5亿元,同比-33.5%,扣非归母净利润9.2亿元,同比-28.1%,EPS为0.61元/股,拟10派5元(含税)[1] - Q4单季度营收24.9亿元,同比-5.26%,归母净利润3.3亿元,同比-41.1%,扣非归母净利润3.1亿元,同比-28.7%[1] - 利润下滑主因销售费用同比增加1.17亿元,东鹏合立投资收益同比减少1.67亿元,商誉减值影响0.74亿元[1] 产品与业务 - 管道产品销量30.0万吨,同比+2.3%,PPR/PE/PVC收入分别为29.4/14.2/8.3亿元,同比-1.7%/-6.9%/-8.1%,毛利率56.5%/31.4%/21.8%,同比-1.6pp/-2.9pp/-6.0pp[2] - 防水业务快速渗透,其他产品收入10.3亿元,同比+12.9%,毛利率31.5%,同比-2.7pp[2] - 海外业务收入3.6亿元,同比+26.7%,新加坡捷流年内扭亏为盈[2] 运营与现金流 - 2024年综合毛利率41.7%,同比-2.6pp,Q4单季度毛利率40.6%,同比/环比-0.9pp/-2.6pp[3] - 期间费用率22.2%,同比+2.3pp,销售费用率同比+2.1pp,销售费用同比+14%[3] -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1.5亿元,同比-16.5%,收现比和付现比分别为1.09和1.02,应收票据及账款合计5.4亿元[3] - 2024年合计分红9.43亿元,分红比例提升至99%[3]
伟星新材(002372):各主营业务收入降幅收窄 分红率提升至99%
新浪财经· 2025-04-23 10:4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总收入63亿元同比下滑2% 归母净利润9.5亿元同比下滑33% 扣非归母净利润9.2亿元同比下滑28% [1] - 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25亿元同比下滑5% 归母净利润3.3亿元同比下滑41% 扣非归母净利润3.1亿元同比下滑29% [1] - 2025年营业收入目标65.8亿元 同比增长5% [1] 主营业务表现 - PPR管收入29.4亿元同比下滑2%毛利率56%下降1.6个百分点 PE管收入14.2亿元同比下滑7%毛利率31%下降2.9个百分点 [2] - PVC管收入8.3亿元同比下滑8%毛利率22%下降6.0个百分点 其他产品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3%毛利率32%下降2.7个百分点 [2] - 零售业务受冲击相对较小 工程业务下滑更明显 三大主营业务收入下滑幅度较2023年收窄 [2] 盈利能力分析 - 整体毛利率41.7%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各主营业务毛利率均回落 [3] - 期间费用率22.2%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 其中销售费用率15.1%上升2.1个百分点 财务费用率-0.7%上升0.4个百分点 [3] - 投资净收益0.3亿元同比减少1.6亿元 资产及信用减值损失合计1.1亿元同比增加0.9亿元 [3] - 归母净利率15.2%同比下降7.3个百分点 [3] 现金流与财务状况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1.5亿元同比减少2.2亿元 主要因净利润下滑 [4] - 收现比109%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 应收账款5.4亿元同比减少0.1亿元 [4] - 合同负债3.8亿元同比减少0.6亿元 与收入规模下降相关 [4] 分红与股东回报 - 2024年度现金分红7.86亿元 加上中期分红1.57亿元 合计分红9.43亿元 [1] - 分红率99%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 对应股息率4.7% [1] - 上市以来累计分红率接近80% 2024年分红率为上市以来最高水平 [5] 业绩展望与估值 - 调整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0.5亿元(下调34%) 2026年预测11.2亿元(下调34%) [5] - 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12.0亿元 现价对应2025年动态市盈率19倍 [5] - 股息率提升背景下 公司估值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5]
广东雄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1亿元,同比下降20.21% [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1亿元,同比下降513.04% [9] - 公司2024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包括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12] 业务概况 - 公司核心业务为新型化学建材,专注于环保、安全、卫生、高性能塑料管道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5] - 产品涵盖PVC、PE、PPR等系列管材管件,应用于建筑、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领域 [5] - 公司在广东佛山、广西南宁、河南新乡、江西宜春、海南海口、云南玉溪设有六大业务基地 [5] 财务与审计 -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广东司农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 [3] - 2024年合并报表累计可供分配利润为5.94亿元,母公司累计可供分配利润为5.23亿元 [11] 募集资金使用 - 2021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5.01亿元,扣除费用后净额为4.92亿元 [17] - 2024年终止"云南年产7万吨PVC/PPR/PE高性能高分子环保复合材料项目"和"新型管道材料及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剩余募集资金1.65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32] - 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无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相关专项账户均已注销 [29] 公司治理 - 所有董事均出席审议年度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2] - 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已通过董事会、监事会及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审议,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14]
市场需求疲软、行业竞争加剧,伟星新材2024年净利同比下滑超三成
深圳商报· 2025-04-16 02:46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2.67亿元,同比下降1.75% [1] - 净利润9.53亿元,同比下降33.49% [1] - 基本每股收益0.61元,同比减少32.22% [1] - 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00元(含税) [1] 业绩变动原因 - 房地产、基建投资需求下降导致建材行业工程类竞品挤入零售赛道,行业价格战加剧 [1] - 销售费用同比增加11,671.46万元,主要用于品牌推广及渠道维护 [1][2] - 合营企业东鹏合立的投资收益同比减少16,694.22万元 [1] - 收购公司商誉减值准备增加7,397.17万元 [1] - 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影响接近2.4亿元,占全年净利润缩减额的六成 [2] 行业环境 - 国内塑料管道行业2024年总产量下滑,建筑、市政等领域需求减弱 [2] - 零售业务受房地产行业调整周期冲击明显 [2] - 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成本压力,压缩盈利空间 [2] 业务布局 - 保持研发投入,加速海外产能布局,越南、临海等地新建工业园陆续投产 [3] - 固定资产规模同比增长逾四成,但短期内推高运营成本 [3] - 产品分为PPR系列、PE系列、PVC系列三大类,应用于建筑给水、市政供水、排水排污等领域 [4] - 拓展室内防水、全屋净水等新业务 [4] 未来目标 - 2025年营业收入目标力争达到65.80亿元 [4] - 成本及费用力争控制在53.50亿元左右 [4] 市场表现 - 4月15日股价收报11.72元,总市值186.59亿元 [5]
中国联塑(2128.HK):重点发展核心管道产业 全力推进出海本士化布局
格隆汇· 2025-03-31 03:02
财务业绩 - 2024年总收入270.26亿元人民币 毛利72.93亿元人民币 毛利率稳定在27.0%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同比下降至16.84亿元人民币 每股基本盈利0.55元人民币 [1] - 董事会建议末期股息每股20港仙 [1] 主营业务表现 - 塑料管道系统业务收入228.19亿元人民币 占总收入比例84.4% [2] - 塑料管道产品销量同比下降6.2% 平均售价微降1.1%至每吨9,191元人民币 [2] - 塑料管道系统业务毛利率微升至28.7% [2] 战略发展举措 - 公司专注管道核心产业 通过资源调整强化市场基础与产品质量 [1] - 推进产品多元化创新 开发输氢管/输油管等新产品以把握市场机遇 [2] - 持续加强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生产 通过精益采购控制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 行业环境与展望 - 2024年国内经济增长缓慢 房地产行业处于筑底阶段 企业运营承压且投资谨慎 [1] - 中国经济基本面保持强劲 公司看好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带来的发展机遇 [3] - 公司深化与政府/央企国企的战略合作 同时推进出海本土化布局以扩大收入来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