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子制造业
icon
搜索文档
达瑞电子2025半年报
中证网· 2025-08-15 01:55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2亿元,同比下降15.3%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0.52亿元,同比转亏 [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28亿元,现金流状况承压 [1] 主营业务构成 - 消费电子功能性器件业务收入2.8亿元,占总营收66.7% [1] - 可穿戴设备组件业务收入0.9亿元,占比21.4% [1] - 汽车电子零配件业务收入0.5亿元,占比11.9% [1] 财务指标变化 - 综合毛利率18.6%,同比下降6.2个百分点 [1] - 研发费用投入0.36亿元,研发费用率8.6% [1] - 应收账款余额2.3亿元,较期初增长12% [1] 行业环境分析 - 消费电子行业需求持续疲软,客户订单量减少 [1] - 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增长,公司相关产品线拓展顺利 [1]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 [1] 战略发展举措 - 新增新能源汽车客户3家,完成相关产品认证 [1] - 推进东南亚生产基地建设,预计2026年投产 [1] - 优化产品结构,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至35% [1]
四川九洲:8月7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7 11:49
公司动态 - 四川九洲于2025年8月7日以通讯方式召开第十三届2025年度第五次董事会会议 [2] - 会议审议了《关于修订的议案》等文件 [2] 财务数据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构成中电子制造业占比99.21% [2] - 物业管理收入占比0.79% [2] 市场信息 - 公司股票代码为SZ 000801 收盘价为17.63元 [2]
奕东电子:拟向激励对象15人授予限制性股票126.5万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04:55
业务构成 - 2024年1至12月份公司营业收入全部来自电子制造业 占比100% [1] 股权激励计划 - 公司向15名激励对象定向发行A股普通股作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3] - 授予限制性股票总数126.5万股 约占公司总股本2.34亿股的0.54% [3] - 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每股13.55元 [3] - 第一类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有效期最长不超过36个月 [3]
奕东电子:7月31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04:51
公司治理动态 - 公司于2025年7月31日以通讯方式召开第二届第二十五次董事会会议[2] - 会议审议《关于提请股东会授权董事会办理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有关事项的议案》等文件[2] 业务结构 - 2024年度营业收入全部来源于电子制造业 占比100.0%[2] 基础信息 - 公司证券代码为SZ 301123[2] - 最新股价为27.33元[2]
印媒:印度悄然改变对华封锁政策
搜狐财经· 2025-07-31 03:47
政策转向 - 印度正重新审视对华封锁政策 考虑放宽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准入并附加限制条件[1] - 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建议放宽外国直接投资规定 涉及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审查[1] - 印度2023-2024年经济调查报告主张吸引中企投资以促进出口[1] 行业合作 - 迪克森科技公司获得批准与中国龙旗科技成立合资企业 专注于生产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真无线蓝牙耳机 智能手表 汽车电子设备和医疗设备等电子产品[1] - 印度电子组装业务需要中国生产的产品 印度公司必须与中国公司合作以深入供应链[2] - 印度信息技术部公布电子元件制造政策 预计印度企业将与中国实体合作[2] 贸易依赖 - 印度从中国内地进口电子元件价值超过120亿美元 从中国香港进口价值达60亿美元 两项合计占印度此类产品进口总额逾一半[3] - 过去五年印度从中国内地和香港进口的电子产品数量超过从韩日及所有东盟国家等其他主要制造业中心进口的总和[3] - 印度在电子制造业领域的扩张并未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3]
弘信电子:7月29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9 09:20
公司治理 - 公司第四届第四十三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7月29日以通讯表决方式召开 [1] - 会议审议《关于制定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的议案》等文件 [1] 业务结构 - 2024年营业收入构成中电子制造业占比64.68% [1] - 算力及相关行业收入占比33.84% [1] - 其他业务收入占比1.48% [1] 市值表现 - 公司当前市值为142亿元 [1]
对话庄子雄:粤港合作激发港商新智慧|湾区金融大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20:12
改革开放与创业机遇 -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庄子雄敏锐捕捉机遇,1995年在东莞创办保力集团[1] - 珠三角地区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低廉土地成本和充裕劳动力,吸引大量港商投资,1979-1996年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80%来自香港[1] - 保力集团初期将研发放在香港,生产放在广东,利用两地互补优势,看好内地巨大市场潜力[1][7] 创业初期挑战与应对 - 90年代广东通信和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但港商发展热情高涨,认为机会远大于挑战[2][8] - 内地管理人员和工人勤奋好学的态度给庄子雄留下深刻印象,粤港两地形成良好产业配合[2][8] 产业转型升级 - 2008年广东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淘汰落后产能,引进高附加值产业,推动自动化升级[3] - 保力集团响应政策,两年内生产线劳动力减半,产值翻番,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自动化生产[3][12] - 2013年保力集团加大研发投入,从OEM/ODM模式转向自主创新,拥有30多项国际专利[4][12] 粤港合作模式演变 - 早期"前店后厂"模式中香港提供技术订单,广东负责生产,后发展为"并船出海"合作模式[5][11] - 香港在高端研发和国际市场推广有优势,可助力广东企业国际化,提供融资支持[6][11] - 保力集团在东莞建设创科园,推动粤港创科协作,形成创新生态圈助力企业出海[6][13] 公司战略布局 - 保力集团紧跟国家战略,2008年率先推行自动化生产,员工从5000人减至2000人,产值翻倍[12] - 2013年后战略重心转向产品升级,组建专业研发团队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全球竞争力[12] - 近年通过创科园吸引创新企业入驻,提供国际市场经验指导,实现互利共赢[13]
活力中国调研行|一块屏幕背后的“制造业朋友圈”
新华网· 2025-06-26 09:34
公司业务覆盖 - 智慧屏幕和AI互动教学平台已覆盖280万间教室和1000万名教师用户 [1] - 为超80%的中国500强企业提供会议平板 [1] - 积极布局生活电器、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医疗等场景 [1] 研发与技术优势 - 主控板卡全球出货量超7亿片,占全球电视机市场份额的1/3 [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持续多年超过7% [2] - 拥有授权专利超11000件,平均每位员工拥有1.6件专利 [2] - 构建"预研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的三代滚动研发机制 [2] - 在智能、显示、触觉、连接、音频、视频等核心领域形成技术领先优势 [3] 产品创新与应用 - 教室热力图技术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关注点分布 [4] - 液晶显示主控板卡是屏幕交互的关键零部件,涉及多学科技术攻关 [2] - 显示技术正朝着更通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3] 产业链协同 - 广州的立体化产业矩阵实现从元器件采购到整机组装的全链条配套 [1] - 通过"制造业朋友圈"快速实现新想法从设计到成品的转化 [1] - 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打造"世界显示之都" [1][5] 行业集聚效应 - 广州已集聚超高清视频产业链企业2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500家 [5] - 拥有百亿级行业龙头10余家 [5] - 黄埔区形成全球最大超高清显示模组生产基地 [5] - 增城区布局上游电子化学品及材料专区 [5] - 南沙区企业在彩色电子纸领域取得新突破 [5]
富士康:已推出全方位机器人生产平台,在智能化制造领域迈出重要一步【附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05-30 04:00
富士康机器人生产平台 - 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宣布公司已构建全方位机器人生产平台 标志着智能化制造领域重要突破 [2] - 通过引入先进机器人技术 富士康有望巩固全球电子制造业领先地位 [2] 智能制造行业特征 - 行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 物联网 大数据 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 [2] - 智能化生产设备包括工业机器人 自动化生产线 智能仓储与物流系统等 实现高度自动化 精准化和高效化 [2] - 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生产流程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 [2] - 涵盖产品设计 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2] 2023中国智能制造百强榜 - 海尔集团与比亚迪并列榜首 福耀玻璃第三 华为第四 富士康第五 [3] - TOP10企业中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最高 其次是铁路 船舶 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制造及汽车制造企业 [4]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指出我国具身智能正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需加强类脑计算 柔性电子 高精度传感器等交叉领域研究 [6] -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相木强调工业AI背景下智能制造具有装备数智化 技术软件化 流程数据化特征 [7] - 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体系包括智能制造装备 智能工业软件与赛博物理系统 通过数据流动形成闭环 [7]
关税战正酣,印度对中方趁火打劫!莫迪这波操作把中企整笑了
搜狐财经· 2025-05-07 13:09
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投资限制政策 - 印度电子信息技术部拟将中国企业在印合资公司的股份上限设定为10%,并要求转让核心技术 [3] - 该政策针对中国企业形成"特供版"投资限制,其他国家企业可100%独资 [3] - 印度电子制造业76%的零部件依赖中国进口,政策与产业现实严重脱节 [3][5] 印度本土制造业现状 - 印度"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投入260亿美元补贴,但本土手机品牌市占率不足5% [3] - 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降至14.3%,失业率突破10% [8] - 外资对印投资暴跌40%,中企对印投资同比骤降78% [8] 中企在印度的运营困境 - vivo被塔塔集团强制收购51%股权,生产线仍依赖中文操作指南 [3] - 小米印度公司被罚款629亿卢比,但维持零件库存不组装的生产停滞状态 [8] - OPPO印度工厂70%零部件需从中国进口 [5] 印度产业链对中国依赖 - 班加罗尔半导体工厂90%封装设备来自中国 [5] - 印度钢铁产业60%焦炭需从中国唐山进口 [5] - 塔塔集团新能源车电池组依赖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供应 [5] 国际企业市场替代 - 三星和苹果迅速填补中方品牌撤离后的市场真空 [5] - 越南强制技术转让导致日韩企业撤离的历史教训 [8] 美印合作与产业矛盾 - 美国推动印度成为反华急先锋,但印度3亿吨钢铁产能因缺乏中国焦炭陷入瘫痪 [8] - 印度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后,本土高炉无法正常运转 [8] 中印产业发展差距 - 中国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时,印度仍在为月产30万辆汽车的目标庆祝 [10] - 印度GDP增速从8%下滑至5%,远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