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设备

搜索文档
朗科科技: 防范控股股东及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制度(2025年7月)
证券之星· 2025-07-18 16:26
防止控股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占用制度 核心观点 - 公司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通过经营性及非经营性方式占用资金,明确资金占用定义及禁止行为 [1][2] - 通过财务检查、关联交易审批、定期报告等机制杜绝资金占用现象 [3][6][8] - 董事会及高管承担首要责任,建立"占用即冻结"机制及清欠方案 [4][5][7] - 违规行为将面临行政、经济及法律追责 [8] 资金占用定义 - **经营性资金占用**: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通过采购、销售、劳务等关联交易形成的资金占用 [1] - **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包括垫付工资福利、拆借资金、代偿债务、无对价提供资金等 [2] 防止资金占用的措施 - 禁止为控股股东垫支费用、拆借资金、委托投资、开具无真实交易背景票据等 [2][5] - 财务部门及内审部门定期检查非经营性资金往来,关联交易需签订协议并收取合理费用 [6][7] - 定期编制资金占用及关联交易汇总表,防止"期间占用、期末归还" [8] 董事会及高管责任 - 董事长为第一责任人,财务负责人及董秘协助执行"占用即冻结"机制 [4][5] - 发现占用后2日内需书面报告,董事会审议清偿期限及股份冻结事宜 [5][6] - 控股股东逾期未清偿则申请股份变现,并披露信息 [7] 违规处理 - 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将追究责任人行政、经济及法律责任 [8] - 对协助占用的董事及高管可提请罢免,并依法追责 [5][8] 制度实施 - 制度经股东会批准后生效,解释权归董事会 [8]
朗科科技: 累积投票实施细则(2025年7月)
证券之星· 2025-07-18 16:26
累积投票实施细则 制度制定背景 - 为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保障股东权利 依据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及深交所创业板规则制定 [1] - 适用于深圳市朗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选举 职工代表董事除外 [1][3] 累积投票核心机制 - 股东每股拥有与应选董事人数相同的选举票数 可集中或分散投票 [2] - 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实行分开投票 票数计算方式为持股数乘以对应类别应选人数 [2][6] - 投票有效性标准:实际投票数≤累积票数时有效 超限则无效 差额视为弃权 [2][6] 执行程序要求 - 选举2名及以上董事时必须采用累积投票制 需在股东会通知中明确说明 [5] - 董事会秘书需现场解释投票规则 工作人员须提供专用选票 [5] - 投票分两轮机制:首轮当选需获出席股东持股超1/2 不足则启动次轮 [3][6] 董事当选规则 - 按得票数排序确定当选 但得票必须超过出席股东持股总数的50% [3] - 董事会席位空缺超2/3时需两个月内补选 常规缺额可延至下次股东会 [3] - 得票相同者触发第二轮选举 若仍无法决定则另行召开股东会补选 [3] 制度效力与修订 - 实施细则与上位法冲突时以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为准 [4] - 解释权归公司董事会 自股东会决议通过日起生效 [8][9]
朗科科技: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制度(2025年7月)
证券之星· 2025-07-18 16:26
薪酬管理制度总则 - 制度旨在完善董事及高管薪酬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以提升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同时促进公司规范运作和法人治理 [1] - 适用对象包括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等公司章程规定的高管,独立董事及未任职董事仅领取津贴 [1] - 兼职董事薪酬按较高职务标准执行,不累加计算 [3] 薪酬构成与考核原则 - 薪酬结构分为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职业经理人采用契约化管理,含基本年薪和业绩奖金 [2] - 基本年薪按深圳市上年度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5倍核定,董事长与总经理系数为1,副总经理等系数为0.8,实行预发制年度清算 [2] - 绩效年薪需公司净利润为正时发放,计算公式为:岗位基本月薪×岗位考核系数×时间系数×年度考评得分/100,考核系数范围0-20并与归母净利润挂钩 [3][4] 薪酬发放与监管机制 - 基本年薪按月发放,绩效年薪依据年度考核结果在年报披露后发放 [5] -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负责制定分配方案,董事会批准实施,岗位变动时薪酬同步调整 [5] - 严禁高管在兼职单位领取报酬,特殊情况需上交公司,退休后仅可领取在职期间计提的绩效年薪 [5] 约束与违规处理 - 高管涉刑事犯罪或违规被监管处罚时停发薪酬并追责,包括扣减绩效年薪、追回违规所得等 [7] - 公司虚报财务数据将取消责任人绩效年薪,严重者追责 [7] - 制度明确薪酬为税前收入,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党纪政策,冲突时以法规优先 [8] 制度调整与补充机制 - 公司可根据经营情况、市场薪酬水平等因素依法调整薪酬标准及考核指标 [8] - 允许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完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8] - 制度经股东会审议生效,原薪酬管理制度废止 [8]
IDC:2024年中国企业级固态硬盘市场规模62.5亿美元,同比增长187.9%
快讯· 2025-05-28 03:56
中国企业级固态硬盘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企业级固态硬盘市场规模达到62.5亿美元,同比增长187.9% [1] - 预计2029年中国企业级固态硬盘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美元 [1] 主要厂商竞争格局 - Solidigm和三星占据中国企业级固态硬盘市场最大份额 [1] - 三星凭借技术全栈能力和高端产品保持全球领导地位,但在中国市场面临国产替代和成本压力 [1] - Solidigm聚焦AI优化存储和大容量产品,依托SK海力士生态快速崛起 [1] 本土厂商发展 - 政策推动国产化率提升,本土存储企业通过大容量产品和主控芯片等技术创新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 [1] - 本土企业在份额上有较大幅度提升 [1] - 国内模组厂商在运营商和政企领域有较好渗透率 [1] 行业需求驱动因素 - 云计算和互联网企业持续加大AI资本投入 [1] - 数字基础设施演变和现代化、以云为中心的架构激增以及AI等数据密集型工作负载增加加速企业对固态存储需求 [1] - 服务器市场中传统IT部门和云服务提供商需求占企业级固态硬盘市场最大份额 [1] - 云计算和互联网市场仍有较大国产替代空间 [1]
智能存储如何应对极端环境挑战?忆联独家解锁PCIe 5.0固态存储“抗辐射”黑科技,重新定义数据安全
金投网· 2025-05-27 08:40
人工智能存储技术 - 固态硬盘(SSD)因其卓越的读写速度与稳定性成为AI基础设施的关键组件,支撑智能推荐系统实时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模型参数训练 [1] - 中子辐射引发的比特翻转问题威胁AI数据安全与系统稳定性,可能导致数据错误、模型训练偏差甚至系统崩溃 [1][2] 中子辐照测试背景 - 中子作为不带电亚原子粒子广泛存在于宇宙射线、高海拔地区等环境,穿透SSD存储单元可能导致比特值意外翻转 [2] - 忆联是国内唯一高分通过中子辐照测试的SSD厂商,联合中国散裂中子源在远超地面辐射量的模拟环境下实测PCIe Gen5 ESSD UH812a可靠性 [2] -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国际前沿的大型研究平台,其大气中子辐照谱仪可为航空、电力电子、智能驾驶等领域提供电子元器件中子单粒子效应测试服务 [3] 测试产品与环境 - 测试选取忆联UH812a及国际友商A、国内友商B同代际产品,在相同中子注量率(9.6*10⁴n/(cm²·s))下持续辐照至失效 [4][5] - 测试中子注量率达阿里地面条件(5.09*10²n/(cm²·h))的68万倍,模拟宇宙射线峰值环境 [5] 测试关键结果 - 忆联UH812a实际运行时间416秒,比国内友商B长60%,比国际友商A长400%,超出5年使用寿命等效时长(232秒)79% [9] - UH812a平均每小时故障率3.22E-06,低于上一代产品(4.18E-06)和友商同代产品(6.95E-06) [11] 数据保护技术 - UH812a采用增强LDPC纠错算法实现小于1E-18的不可修复错误比特率,智能ECC模式纠正中子辐射引发的比特翻转,UNC保护模式隔离不可纠正错误区域 [12] - 多重技术组合可最大限度降低数据丢失风险,为大模型训练等AI业务构建存储安全屏障 [14] 高海拔数据中心应用 - 高海拔数据中心易受中子影响导致数据错误,采用通过中子测试的ESSD可降低SSD失效率,保障AI应用稳定运行并降低用户TCO [15] - UH812a能减少运维成本及人力,确保智能决策系统等AI应用数据真实性与完整性 [15] 行业展望 - 公司将持续优化AI存储技术,为AI时代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存储解决方案 [16]
2025年中国移动硬盘行业产业链、发展历程、发展现状、重点企业以及发展趋势研判:移动硬盘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存储设备,市场销量不断上升 [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1 01:09
移动硬盘行业市场规模 - 2023年全球移动硬盘市场规模达到1064.77亿元,中国市场规模476.8亿元 [1][10] - 2024年中国移动硬盘行业市场规模增至496.3亿元,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1][10] - 机械移动硬盘仍占市场主导地位,但固态移动硬盘技术普及推动市场扩容 [10] 行业产业链结构 - 上游存储芯片市场规模2023年达5400亿元,2024年预计5705亿元,NAND Flash技术推动容量提升与成本下降 [8] - 中游制造商通过精密组装与测试保障产品质量,下游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渠道覆盖多元用户群体 [4] - 终端用户中消费级市场占比65%,企业级占25%,政府及特殊行业占7% [12] 技术发展趋势 - 3D NAND闪存技术推动容量提升至TB级别,满足影视制作、大数据分析等专业需求 [19] - 固态硬盘(SSD)小型化趋势显著,体积接近闪存盘但容量达数TB,兼具抗震与低能耗优势 [21] - 生物识别(指纹/面部识别)与AES加密技术强化数据安全,智能备份功能降低数据丢失风险 [20] 重点企业竞争格局 - 国际品牌西部数据、希捷主导高端与企业级市场,国内联想通过全渠道布局覆盖多元用户 [14] - 华为依托生态协同实现设备互联,爱国者以自主研发和国货品牌占据消费级市场 [14][17] - 长江存储从芯片底层技术切入,朗科科技凭借闪存专利差异化竞争 [14] 产品与市场策略 - 纽曼定位中低端市场,通过"高速读卡器+移动硬盘二合一"等场景化设计吸引学生与摄影用户 [15][16] - 华为移动硬盘集成安全认证功能,联想针对企业用户提供数据加密解决方案 [15] - 爱国者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强化售后服务以提升消费者信心 [15]
同有科技(300302) - 300302同有科技业绩说明会信息20250509
2025-05-09 09:46
公司战略与发展规划 - 坚持自主可控国产化战略,通过多年研发投入积累技术先发优势,未来深化与产业链投资公司技术协同,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助力国产替代领域规模增长 [3][6][7] - 经营业务聚焦自主可控存储领域,深挖现有客户需求,拓展产品至 AI、高性能计算等核心应用场景,铺网式覆盖行业细分领域,提升市场覆盖率、品牌影响力与抗风险能力 [7] 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 - 在自主可控存储研发领域具备全栈自主设计开发能力,知识产权覆盖核心技术各层面,投资并购优质企业打造全产业布局,持续迭代升级产品,高端全闪产品布局完善 [2][3] - 2024 年自主可控分布式及集中式 PCIe5.0 存储系统高端全闪新品全线发布,适用于 AI、大模型、HPC 高性能计算等场景,高性能存储产品双架构布局完善 [3] 业绩表现与财务状况 - 2024 年度存储系统业务收入占比约 70%,固态存储业务收入占比约 30%,存储系统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成为主要收入及毛利额来源 [6] - 2024 年度营业收入及毛利率同比提升,主营业务大幅减亏,但因计提鸿秦科技商誉减值准备,净利润同比下降 [6] - 2025 年一季度业绩压力显著,在手订单含税近 2.4 亿元,因下游客户调整交付延迟 [4] 市场布局与业务拓展 - 面向 AI、HPC 高性能计算等高负载应用场景,推出自主可控高端全闪分布式存储系统,满足行业核心业务存储需求 [4] - 鸿秦科技深耕特殊行业固态存储,产品覆盖百余家研究院所,未来加大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公司深化与其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优势 [5] 其他问题回应 - 长沙存储产业园一期 2024 年底竣工入驻,正筹备投产,聚焦主营存储产品,打造规模化效应,为国产存储替代和公司发展夯实基础 [7] - 截至目前无正在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未来如有将及时披露 [8] - 对于增持忆恒创源和泽石科技股份,目前无应披露而未披露信息,以指定媒体公告为准 [5]
朗科科技:2025一季报净利润-0.13亿 同比下降225%
同花顺财报· 2025-04-25 08:29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 基本每股收益2025年一季报为-0.0634元,较2024年同期的-0.0211元下降200.47%,连续两年亏损且恶化显著 [1] - 每股净资产5.08元,同比下降9.45%,较2023年同期5.92元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1] - 每股未分配利润1.16元,同比减少31.36%,反映累计盈利储备持续消耗 [1] - 营业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5.41%,但较2023年同期3.43亿元仍下降31.78%,收入规模收缩明显 [1] - 净利润亏损0.13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225%,净资产收益率降至-1.24%,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1] 股东结构变动 - 前十大流通股东合计持股比例35.66%,较上期减少854.22万股,持股集中度下降 [1] - 韶关市城市投资发展集团保持24.89%持股不变,仍为第一大股东 [2] - 邓国顺减持166.79万股至5.75%持股比例,朱平波大幅减持838万股至0.8%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增持82.7万股至1.05%,新进机构包括永赢数字经济基金等4家,合计持股占比2.13% [2] - 余颖琦、董雪飞等4名股东退出前十大行列,合计减持原持股比例1.91% [2] 利润分配政策 - 公司本报告期未实施分红送配方案 [3]
朗科科技:2024年净亏损9924.88万元
快讯· 2025-04-08 12:25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8.29亿元 同比下降23.73%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9924.88万元 较去年同期净亏损4376.42万元扩大126.8% [1] - 基本每股收益-0.4953元/股 [1] 利润分配方案 -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 [1] - 不送红股 [1] - 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1]
我敢打赌,可能有一半的人买不明白存储卡
虎嗅APP· 2025-03-27 13:58
存储卡行业标准演变 - 1984年闪存技术突破为存储卡发展奠定基础,NAND闪存推动1994-2000年存储卡形态爆发[15] - 早期存储卡规格竞争激烈:1994年闪迪推出3.3mm厚的CF卡[17],1995年东芝发布0.76mm超薄SM卡[20],1997年MMC卡缩小至指甲盖大小[22] - 1998年索尼推出封闭生态的记忆棒,读写速度碾压同期产品但价格高昂[24][26] - 1999年松下/东芝/闪迪组建SD协会推出SD卡,价格仅为记忆棒1/6并通过开放授权迅速占领市场[26][28] - 物理规格战争以SD卡胜利告终,衍生出Mini SD和Micro SD,索尼2006年推出Micro SD适配器变相妥协[30][31] 存储卡技术标准体系 - 容量标准迭代:SD(2GB)→SDHC(32GB)→SDXC(2TB)→SDUC(128TB),文件系统从FAT12/16升级至exFAT[38][41] - 速度等级标识三重体系:Class分级(C2-C10)、UHS分级(U1/U3)、Video分级(V6-V90),分别对应不同时代需求[48][49][50] - 接口版本决定理论速度上限:UHS-I接口最大104MB/s,UHS-II接口达312MB/s,需设备支持才能发挥性能[53][56] - 随机读写性能分级:A1标准(1500/500 IOPS)和A2标准(4000/2000 IOPS)影响手机/Switch等设备的应用加载速度[56][58] 当前行业痛点与选购逻辑 - 标准叠加导致标识混乱:同一张卡可能同时存在Class 10、U3、V30等冗余标识[60][62] - 厂商营销词汇加剧认知难度,如Professional/Extreme Pro等跨品牌无统一标准[62] - 选购核心逻辑:先匹配设备支持的容量标准(SD/SDHC/SDXC),再根据用途选择速度等级(相机重V等级,手机重A2随机读写)[37][45][59] - 技术迭代与标准碎片化并存,行业需推动标识简化与标准整合[34][64] 接口技术对比参考 - 全功能USB-C支持10Gbps传输/100W充电/4K 120Hz视频[5] - USB4 V2.0实现80Gbps传输/240W充电/8K 120Hz视频,雷电5同等性能但额外支持64Gbps PCIe传输[5] - 雷电接口持续领先:雷电3(20-40Gbps)→雷电4(40Gbps)→雷电5(80Gbps),视频输出能力同步提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