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产品生产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首个,我国建设农产品碳足迹因子基准数据库
新京报· 2025-05-19 11:38
数据库建设背景与意义 - 中国正在建设全球首个覆盖三大主粮及大宗经济作物等8大品类农产品的农业碳足迹基准数据库 包含29个省级行政区3.8万条数据[1] - 数据库建设紧密对接国家"双碳"战略需求 将解决核算标准碎片化 数据时效偏差等行业痛点[2] - 数据库将为低碳农产品认证 供应链管理及区域减排规划提供核心技术支持[2] 技术框架与数据基础 - 数据库遵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清单指南方法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2] - 构建"种植-加工-包装"全生命周期三级核算体系 整合肥料施用 农药使用 地膜覆盖 灌溉能耗及机械耕作五大关键排放源[2] - 采用"单位质量农产品碳足迹"为功能单位 划定从"摇篮到出厂门"的系统边界 设定1%取舍准则[2] - 已完成小麦 玉米 水稻 苹果 柑橘 花生 蔬菜 甘蔗等农产品的碳足迹因子数据集[2] 核心功能与应用价值 - 政府可回溯20年省级碳足迹变迁规律 通过空间特征图谱识别农产品低碳优势产区[3] - 建立"省域碳足迹基准值"评价体系 企业可通过横向比对优化生产技术[3] - 基于全产业链碳排放构成解析 重点锁定高排放环节和主要排放源[3] - 为特定区域和产品定制"一地一品一策"低碳解决方案[3] 未来发展规划 - 第一步实现品类扩容 预计2027年扩展至50个核心农产品 2035年覆盖所有农产品品类[4] - 第二步开展县级排放因子监测和活动水平数据收集 建成县级网格单元监测体系[4] - 第三步引入遥感 AI 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监测核算技术水平[4] - 构建行业级量化标尺 为14亿人农产品消费提供碳排放精准计量支撑[4]
中俄务实合作显示强大韧性和互补性
经济日报· 2025-05-07 22:45
中俄双边关系发展 - 中俄关系展现出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的鲜明特质 [2] - 习近平主席担任国家主席后第11次到访俄罗斯 两位元首会面超过40次 [2] - 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 同比增长1.9% 中国连续15年保持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2] 传统领域合作 - 机械制造、重工业、航空航天业、能源、科技合作、运输和物流等领域保持传统驱动力 [4] - 俄罗斯在原材料、重型机械、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和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优势 [5] - 中国在计算机和精密设备生产、机床制造和汽车制造方面具有优势 [5] 新兴领域合作潜力 - 科技创新、汽车生产、跨境电商、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合作势头强劲 [4] - 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平台经济 通过集群解决方案进行技术合作 建立俄中工业园区 [5] - 金融结算和技术开发领域进行数字化转型 共同开发人工智能替代工具 升级软件 [5] 贸易数据与趋势 - 2025年前3个月中俄贸易额为532.13亿美元 同比下降6.6% [6] - 3月份中俄贸易额大幅增长 增幅达16% [6] - 贸易额下降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不代表长期趋势 [6] 外部环境影响 - 美国关税战、贸易战无法影响中俄务实合作大局 [7] - 俄罗斯确认将继续致力于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经济合作势头将持续 [7] - 中俄经济合作具有稳定性、可预测性和公平性 建立在遵守现行世界贸易监管规范基础上 [7]
丰收图景映照大国“三农”高质量发展底色
扬子晚报网· 2025-04-22 09:07
粮食生产与种植面积 - 粮食意向种植面积达17.9亿亩 [1] - 春播面积达9.6亿亩 [1] - 无人机飞防、大马力农机及套种技术应用于江淮平原、东北黑土地及西南丘陵地区 [1] - 政策支持包括最低收购价、完全成本保险和种粮补贴 [1] 农业科技与设施升级 - 全国设施农业更新工程启动后老旧温室大棚改造率提升30% [2] - 智慧牧场奶牛单产提高15% [2] - 北斗导航系统、物联网传感器及智能温控系统应用于精准播种、墒情监测和蔬菜产量提升 [2] - 电子耳标实现牛羊全程溯源 深远海养殖平台拓展海洋农业 [2] 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体系 - 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年减负超百亿元 [2] - 产销对接平台日均撮合交易万吨级 [2] - 2400多个县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 [2] - 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云南时令鲜蔬直供长三角 内蒙古冷链羊肉供应粤港澳大湾区 [2] 质量安全与绿色农业 - 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3% [3] - 绿色防控技术使农药使用量下降40% [3] - 苹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带动出口增长25% [3] - 水产品电子合格证实现"一码溯源" 绿色生产、标准管控及智慧监管覆盖全产业链 [3]
未来十年我国农业生产“丰”景可期
新华社· 2025-04-20 12:53
粮食产量与供给保障能力 -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1] - 未来十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将实现量质全方位提升 [1] - 2025年粮食产量预计达到7.09亿吨,比上年略有增长 [2] 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 2025年稻谷、小麦、玉米产量预计分别增长0.5%、0.9%和0.2% [2] - 2025年大豆产量预计达到2117万吨,增长2.5% [2] - 粮食单产提升成为未来十年粮食增产的关键 [3] 农产品消费趋势 - 2025年粮食消费小幅增长,禽肉、水产品消费增速放缓 [2] - 牛羊肉、奶类消费需求有所减弱 [2] - 未来十年蔬菜、水果、肉类、奶类及水产品消费持续升级,高品质与特色化需求攀升 [3] 农产品贸易与进口趋势 - 大宗农产品进口量呈减少趋势 [2] - 未来十年农产品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进口来源更趋多元化 [3] 农业科技与生产力提升 -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加速提升,推动农业生产力突破性跃升 [3] - 高产优质抗逆的粮食新品种加快培育推广 [3]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3]
重要农产品务必保持合理自给水平
经济日报· 2025-04-14 22:09
文章核心观点 强调农产品适当进口是发展所需但保持合理自给水平更关键,我国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足国内产能文章,以强大农业产能和合理自给率参与国际竞争 [1][4] 分组1:政策规划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农业强国建设“三步走”主要目标和任务清单 [1] 分组2:现状分析 - 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保障水平总体较高,202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高于国际安全标准线,但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攀升,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最高,奶类和牛肉次之 [2] 分组3:风险考量 - 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购买农产品,关键时候可能遭遇买不到、买不起困境,重要农产品被“卡脖子”会带来严重后果,单一品种对外依存度过高会给本国相关产业带来隐患 [2] 分组4:自给率标准 - 国家要求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对动物性食品提出明确目标,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 [3] 分组5:应对措施 - 要一手抓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手抓提高农产品海外供应链稳定性,推进进口多元化和提高关键物流节点掌控力 [3] - 在大食物观背景下,统筹做好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 [4] - 发挥价格机制作用,推动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运用价格、补贴、保险等手段强农惠农富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