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一代信息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新规落地 首次引入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
搜狐财经· 2025-05-17 00:36
政策修订 - 中国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更大力度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1] - 新规首次引入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1][3] 私募基金政策优化 - 私募基金投资期限满48个月时第三方交易锁定期由12个月缩短至6个月重组上市中小股东锁定期由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 [3] - 该制度安排缓解私募基金"退出难"问题促进基金募集投融管理退出良性循环 [3] 市场活跃度 - "并购六条"发布8个月以来沪深两市披露资产重组超140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160单 [6] -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超600单同比增长1.4倍重大资产重组约90单同比增长3.3倍 [6] - 已实施完成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11.6倍 [6] 行业转型趋势 - 近20家传统制造业公司开展跨行业并购70%标的为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行业 [8] - 科创板今年新增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数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 [8] 经济影响 - 并购重组推动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促进"独角兽"企业培育 [5] - 并购重组引导资源聚焦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助力上市公司在新兴产业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10]
政策赋能 民营经济彰显强大韧性
民营经济发展态势 - 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9万户,同比增长7.1%,超过过去3年平均增速,截至3月底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92.3% [2] - 民营企业贡献全社会70%技术创新成果,一季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设9.4万户、高端装备制造业4.6万户、人工智能软件研发类25.4万户、银发经济类超1万户 [2] - 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5.8%,占进出口总额56.8%,比重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近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国际贸易表现 - 民营企业对全球近180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新兴市场中东盟、非洲、拉美进出口分别增长7.4%、9.6%、5.2%,传统市场中欧盟增长7.1%、日本增长4.8% [2] - 民营科技企业出口高端电子产品、智能设备等提升贸易附加值,打破"低附加值加工制造基地"刻板印象 [3] - 小型民营服装出口企业能快速响应国际时尚潮流调整产品设计,以低成本优势占据国际市场 [3] 政策支持力度 - 《民营经济促进法》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规定促进发展是国家长期方针 [4] - 国家发改委重点推进破除市场准入障碍、治理拖欠账款、依法保护权益、落实纾困政策、加强政企沟通五大方向 [4] - 金融监管总局推动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小微企业担保费率不超过1%,一季度融资直保余额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 [6][7] 金融支持成效 - 一季度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6.07万亿元,同比增长7.41%,近5年年均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1个百分点 [6]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信用贷款余额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6][7] - 通过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发放贷款12.6万亿元,平均利率3.66%,线上信用信息平台助力银行发放信用贷款 [7]
湖南重点产业链合作交流会在深发布202个投融资项目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14:57
湖南省重点产业链发展现状 - 湖南省拥有6个万亿产业、16个千亿产业、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北斗规模应用、信创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1]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2024年营收6930亿元、同比增长10.3%,长沙是全国唯一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 [1] - 工程机械产业链营收2300亿元、居全国首位,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链营收2597亿元,硬质合金产量全国第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产值1700亿元、居全国第一 [1] 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交流会活动 - 交流会发布202个省内投融资需求项目,开展6个重点项目路演和精准对接洽谈 [2] - 华为在湖南建成国产工业软件产业平台、株洲工业软件云创新中心,湘江鲲鹏项目累计产值达50亿元,智能终端产业园年产能1700万台、满负荷年产值超100亿元 [2] - 比亚迪在湖南7大产业基地累计解决7万多人就业,产值连续3年突破千亿 [2] 湖南重点产业合作与投资 - 湖南省推介"金芙蓉"基金,重点围绕投融资、优势产业链、湘商回归、校友回湘、科技创新等方向开展20余场次活动 [2] - 湖南省商务厅已培育13条重点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程机械等产业链表现突出 [1] - 湖南省邀请世界各地客商参与共建重点产业项目,展示湖南投资环境和优势平台 [1]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科技创新赋能济南市新质生产力跃迁,加速十大现代化产业集群崛起[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4 01:24
济南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 构建"四梁三擎四支撑"产业格局:四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为"四梁",三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量子科技)为"三擎",四大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为"四支撑" [1][13] - 重点培育十大标志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精品钢、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形成"10+N"产业矩阵 [1][13] - 以高新区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双核,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推进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山东未来产业园等载体建设 [1][18] 济南市经济运行与工业发展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3527.6亿元,同比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3:33.4:63.3,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特征显著 [3]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个百分点 [5] -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建成数据中心40家、5G基站5.4万个,新增数字产业集群3个,数字生态指数全国第8位 [5] 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 - 2024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189家、专精特新企业7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94% [7][8] - 重大创新平台进展: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加快建设,泉城省实验室纳入中关村国家实验室网络节点,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量子测量国家标准 [7] - 政策支持:出台空天信息、创新医药、低空经济等专项政策,如《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2027年建成国内领先的空天信息产业体系 [10][11] 产业空间布局与重点企业 - "三圈层"布局:核心圈层(科技创新与服务业)、中间圈层(先进制造产业带)、外围圈层(特色产业集群) [18] - 重点企业:浪潮集团(新一代信息技术)、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中国重汽(高端装备)、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山东天岳先进科技(碳化硅材料) [20][21] - 未来产业载体:起步区落地比亚迪新能源整车、爱旭太阳能电池项目,高新区推进齐鲁软件园二期建设 [18] 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 科技创新驱动: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领域,实施RISC-V芯片攻关等项目 [24][25] - 产业链高端化:新增省级以上产业集群3个,推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建强补延" [26] - 数字与绿色双轮驱动:推进100个数字经济项目,新增绿色工厂30家,发展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27] - 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济钢卫星总装制造产线、深蓝液体火箭发动机基地建设,筹建空天信息大学 [28]
西科控股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 发行规模3亿元
快讯· 2025-05-13 05:04
公司融资动态 - 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行2025年度第一期定向科技创新债券"25西科控股PPN001" [1] - 发行规模为3亿元人民币 [1] - 债券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 [1] 资金用途 - 募资中不低于80%的金额将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 [1] - 主要投向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光子产业 [1]
崔步银赴深圳等地开展招商考察
搜狐财经· 2025-05-12 20:47
招商考察活动 - 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崔步银率队赴深圳、北京、安徽等地开展招商考察 [1] - 活动内容包括面对面宣传推介园区、点对点对接推进项目 [1] - 旨在持续掀起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大抓产业的发展热潮,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1] 深圳考察 - 拜访了汽车PCB制造、3D打印机生产、高速传输光纤线束制造等6家企业 [3] - 详细了解企业产业布局、产品技术优势、应用场景等情况 [3] - 积极推介园区的投资环境与产业发展优势 [3] - 参加2025淮安(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协同发展恳谈会 [3] 产业合作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淮安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 [3] - 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创新型企业加快集聚,产业链不断完善 [3] - 企业家们对园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给予充分认可 [3] - 企业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对接,加快推动相关合作事项落地落实 [3] 项目建设 - 园区锚定全年目标,加快推动项目建设 [4] - 在北京、安徽等地拜访国内某头部基金公司、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等企业 [4] - 就加快在淮项目建设、拓展合作领域等达成共识 [4] - 园区将健全完善全流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体系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4]
年内三大交易所受理13家企业首发上市申请
证券日报· 2025-05-12 18:09
科创板IPO受理情况 - 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首发申请获受理 是全球最大的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 [1] - 年内三大交易所合计受理13单企业首发上市申请 多为"硬科技"企业 分布在半导体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1] - 13单项目中 北京证券交易所受理9单(1单中止 4单已受理 4单已问询) 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3单科创板IPO(1单已受理 2单已问询) 深圳证券交易所受理1单主板IPO(已问询) [2] 募资规模与行业分布 - 13家拟IPO企业合计拟募集资金323 59亿元 华润新能源拟募资245亿元 占总额75 71% [2] - 行业分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家 新能源汽车产业3家 新能源产业1家 新材料产业2家 生物产业2家 高端装备制造业3家 [2] - 8家为专精特新企业 占比超60% 北京昂瑞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射频 模拟领域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代表 [2] 政策支持与市场影响 - 政策持续引导资本市场聚焦"硬科技" 为科技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严监管确保核心技术壁垒和高成长潜力企业过审 [1] - 证监会2月发布实施意见 健全科技型企业识别机制 3月提出增强制度包容性 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 [4] - 政策弱化营收利润指标 强化研发实力审核 降低轻资产 高研发企业上市门槛 预计将优化标准并简化流程 [4] 科技企业上市趋势 - A股市场"科技叙事"逻辑清晰 集聚效应明显 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伴随经济高质量发展显现 [5] - 资本市场可从三方面助力科技企业:优化融资机制 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完善科技企业评价体系 [5] - 更多"硬科技"企业将加速进入资本市场 通过并购重组 产业链整合形成协同效应 [3]
去年京津冀经济总量11.5万亿元,三地协同发展再亮“成绩单”
新京报· 2025-05-12 14:17
5月11日-12日,在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三地协同发展再亮阶段性"成绩单"。 据介绍,2024年 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作用进一步显现。 843亿元技术合同流向津冀两地,区域生态初步形成 高质量发展方面,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 元,同比增长12.7%,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协同机制。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见效,7 个京津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抱团发展。 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三地还将推动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见效,联合开展京津冀 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揭榜挂帅"活动,共同举办2025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等活动。发挥京津冀先 进制造业集群联盟等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做大做强安全应急装备、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等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高效开发利用算力资源,打 造环京地区智能算力集聚区。布局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区域新 增长极。 3600余项"区域通办","两翼"齐飞格 ...
2025年辽宁沈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重点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2 01:23
内容概要:近年来,沈阳市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加 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此背景下,沈阳市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装 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不断提升,同时一批未来产业正在这片沃土 上"拔节生长",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2024年,沈阳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千亿产业集群 数量达到5个。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9.6%、45.9%和130%。 上市企业:机器人(300024)、蓝英装备(300293)、沈阳机床(000410)、远大智能(002689)、金 杯汽车(600609)、芯源微(688037)、拓荆科技(688072)、富创精密(688409) 相关企业: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沈阳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 司、沈阳汽车有限公司、沈阳汇众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沈阳康德普斯通用设备有限公司、沈阳鼓风 机集团通风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沈阳普兴特风机制造有限公司、沈阳露天采矿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沈阳 顺达重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沈阳天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仪器仪表 ...
一揽子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民营经济彰显强大韧性
搜狐财经· 2025-05-10 12:20
民营经济发展态势 - 第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9万户,同比增长7.1%,超过过去3年平均增速,截至3月底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92.3% [2] - 民营企业贡献全社会70%技术创新成果,第一季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设9.4万户、高端装备制造业4.6万户、人工智能软件研发类25.4万户、银发经济类超1万户 [2] - 第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5.8%,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56.8%,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接近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国际市场表现 - 民营企业对全球近180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新兴市场中东盟、非洲、拉美进出口分别增长7.4%、9.6%、5.2%,传统市场中欧盟增长7.1%、日本增长4.8% [2] - 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展现灵活机制,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如服装出口企业及时调整设计抢占市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升贸易结构层次 [3] 政策支持与立法保障 - 《民营经济促进法》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规定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国家长期方针 [6] - 国家发改委聚焦五大领域:破除市场准入障碍、治理拖欠账款、依法保护权益、落实纾困政策、加强政企沟通 [6] - 金融监管总局推动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小微企业担保费率不超过1%,第一季度融资直保余额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 [9] 金融支持成效 - 第一季度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6.07万亿元同比增长7.4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近5年年均增速高于整体贷款1.1个百分点 [8] -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新发放贷款12.6万亿元平均利率3.66%,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余额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9] - 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小微企业,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