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清华大学开发AI大模型,准确预测人类衰老,登上医学顶刊Nature Medicine
生物世界· 2025-07-27 02:49
衰老评估新方法 -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底骞副教授团队开发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生物学年龄预测方法,仅需体检报告即可评估整体及器官特异性衰老程度 [3][4] - 该方法突破传统衰老指标局限,实现精确、可靠且经济高效的大规模人群衰老评估 [5][23] 技术框架与原理 - 将血压、肝功能等体检数据转化为文字报告输入LLM(如Llama3),模型通过预训练医学知识库智能推演衰老程度 [10][12] - 输出结果包括全身衰老程度(整体生物学年龄)及心脏、肝脏等六大器官专属年龄 [11] 验证数据与性能 - 研究覆盖全球六大数据库(英国生物样本库等),验证样本超1000万人 [15] - 全因死亡风险预测准确率75.7%,较端粒长度等方法高15%;冠心病风险预测准确率70.9%,较其他机器学习模型高8% [15] - 肝硬化风险预测准确率81.2%,较临床指标方法高22% [15] - LLM预测年龄差每增加1岁,全因死亡风险上升5.5%,冠心病风险增加7.2% [16] 临床应用价值 - 心血管年龄差增大使冠心病风险增加45%,肝脏年龄差增大使肝硬化风险增加63% [19] - 发现322个与衰老加速相关的关键蛋白(56.7%为新靶点),其中55%与死亡率显著相关 [19] - 连续3年体检数据输入可生成个人衰老速率曲线,疾病预警准确率较单次体检提升3倍 [19] 研究扩展与潜力 - 利用年龄差识别加速衰老相关蛋白标志物,开发270种疾病风险预测模型 [20] - 框架支持动态衰老评估及个性化健康管理 [20][23]
10亿张高清图像将提供“人体健康参考图”
科技日报· 2025-07-16 01:00
项目规模与数据采集 - 英国生物银行完成全球最大规模人体成像项目 对10万名志愿者进行全身扫描 历时11年 [1] - 采集大脑 心脏 腹部 血管 骨骼和关节等部位MRI数据 累计生成超过10亿张高分辨率医学图像 [1] - 2014年试行阶段超过7000名志愿者接受MRI扫描 创下当时纪录 [1] - 主要阶段2016年启动 10万名志愿者每人接受约5小时成像检查 [1] - 每次成像采集超过12000张大脑 心脏和腹部MRI图像 同时进行全身扫描测量骨密度和体脂 [1] 数据应用与研究成果 - 自2015年以来 英国生物银行分批向全球科研人员开放成像数据 [2] - 已有超过1300篇同行评审论文基于该数据发表 相关成果正在转化为临床实践 [2] - 影像数据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推动医学研究进步 有望催生新诊断检测和治疗方法 [2] 项目进展与未来计划 - 第二阶段2022年启动 计划对6万人进行重复成像以观察身体变化轨迹 预计2029年完成 [2] - 所有成像数据将在2025年底前通过英国生物银行研究平台向全球经批准的科研人员开放 [2] 项目意义与影响 - 成像研究彻底改变生物医学研究格局 庞大数据推动计算图像分析技术飞跃 [1] - 项目规模前所未有 使"看不见的疾病过程"变得可视 将重新定义人们对健康 衰老与风险预测的理解 [2]
转换科研范式 探索医学奥秘
科技日报· 2025-06-30 00:50
中西医研究范式趋同 - 中医和西医的研究范式正在趋同,多种组学技术获取的信息正在连接中医和西医 [1] - 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2012年以来刊登的论文反映出西方学者医学研究思维从微观向系统性、宏观化转变 [1] - 西医的分子解析为中药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中医的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方案为复杂疾病治疗提供系统解决思路 [1] 宏微跨界研究 - 临床研究新模式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获取更全面的动态数据流,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让患者受益 [2] - AI结合大数据临床信息可将病理表征精准翻译成中医理论中的证候,如通过舌头拍照、机器搭脉等AI应用提供健康报告 [2] - 中医现代化研究需在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大数据模式下,借助AI开展多维多层面的系统研究,如中药复方微观分子如何宏观起效 [2] 一人一策个性化治疗 - 中医治疗高度依赖医者,诊疗过程获取复杂、模糊、非线性信息,经验传承壁垒高 [3] - 当医学研究对疾病认识的颗粒度足够精细,对个人健康状态研判足够精准时,"一人一策"有望在机器学习和算法辅助下实现 [3] - 材料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有望改变中药复方制剂用药方式,前沿技术如高精度核磁共振、显微断层成像等将深度解析中药防治疾病本质 [3] 新技术应用与创新 - 医学研究正开启AI4S(AI for science)新范式,涉及科学观、方法论、技术体系评价标准的系统性变革 [3] - 需借鉴现代先进方法,对AI等新技术采取包容开放态度,同时了解其局限性,创立符合中医特点的新方法 [4]
芯片模型有望发现渐冻症成因线索
快讯· 2025-06-24 22:08
芯片模型有望发现渐冻症成因线索 - 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利用ALS患者的干细胞创建出"芯片上的ALS"疾病模型 [1] - 该模型有望揭示ALS的成因并推动有效治疗方法的开发 [1]
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科技日报· 2025-06-16 01:22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落成 - 吴孟超院士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于6月12日正式落成 旨在弘扬"四勇(永)"精神(勇闯禁区、勇于创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1] - 基地为吴孟超院士实证实物最丰厚、原始史料最健全的综合教育基地 展示其"一生披肝沥胆、一心报国为民"的生命轨迹[1] - 基地创新设置吴孟超数字人 精准复刻其音容笑貌与言谈风格 参观者可进行超时空对话[1][3] 医学成就与突破 - 吴孟超团队创下15项重大医学成就 包括保持世界纪录的18公斤特大肝血管瘤切除标本[2] - 上世纪50年代国内肝癌防治领域空白 吴孟超突破"生命禁区"概念 将研究方向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1] - 吴孟超右手因长期手术形成特殊"V"字变形 这双手在肝脏外科领域挽救无数生命[3] 精神传承与互动体验 - 基地设置手印互动区 参观者可通过电子屏成为"精神传承者" 目前已记录101位传承者[3] - 展厅悬挂直径7.6米的"吴孟超星"造型 象征其76年医学生涯 其为医药卫生领域首位获小行星命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 - 数字人对话环节中 吴孟超寄语年轻一代"医生是战士 只要患者需要就要冲锋在前"[4] 行业影响与评价 - 吴孟超用99年人生、76年从医、65年党龄诠释科学家精神内涵 基地成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精神标杆[4]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评价数字人互动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延续医者仁心与科学精神[4] -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周全强调基地具有永恒纪念与激励双重意义[5]
关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丨他们让科技之光闪耀中原
河南日报· 2025-05-29 23:42
光纤传感技术 - 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光子传感研究团队自主研发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为特高压输电等大型基础设施提供健康监测 [2] - 团队攻克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技术瓶颈,将时间响应和空间分辨率提升1000倍,研制出性能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监测仪 [5] - 该技术已应用于中缅油气管道、白鹤滩—浙江特高压输电线等20余项重大工程,并在河南建立飞秒激光微纳传感研究平台 [6] 医学研究 -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感染与免疫研究所聚焦脓毒症研究,探索发病机制以提供临床治疗新路径 [7] - 研究所吸引跨省人才加入,团队6名成员跟随研究员李磊从广州迁至河南,其中2人进入郑州大学攻读博士 [7] - 科研机制灵活高效,政府协调解决人才编制、职称评定等关键问题,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7] 食品科学与营养 -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团队研发硒肽结合技术,推动抗氧化研究向硒肽领域拓展,成果已在6家企业应用 [12] - 团队瞄准老龄化需求,开发生物技术赋能的功能食品,如高蛋白、慢升糖基料,兼顾营养与健康 [11] - 研究目标包括以杂粮和粮油副产物为原料,打造镌刻河南特色的食品名片 [12] 新型显示技术 - 河南省科学院新型显示技术研究所聚焦量子点材料、AR/VR显示应用,开发Mini/MicroLED与量子点结合的特色产品 [16] - 团队联合东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及企业,计划开发全球首款基于OLED的AR眼镜 [16] - 河南将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列为重点产业链,推动郑州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优质项目落地转化 [17]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 - 河南连续十年举办中国超硬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区域产业优势 [18] - 中原食品实验室集聚12名院士和24支团队,形成开放式创新联合体,助力漯河食品产业升级 [18] - 省科协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院士等领军人才来豫开展战略咨询,催生产业合作机遇 [18]
马斯克证实X Money支付功能即将推出;印度开源大模型上线两天仅300余次下载,投资人直呼“尴尬”丨全球科技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7 00:04
X Money支付功能 - 马斯克证实X平台旗下支付和银行应用程序X Money即将推出 目前已进入Beta测试阶段 [2] - Beta测试是产品发布前进行的软件测试活动 马斯克强调涉及用户储蓄需格外谨慎 [2] - 该功能体现公司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谨慎布局与创新尝试 旨在提供安全可靠的支付和银行服务 [2] ChatGPT教育应用 - 《Nature》子刊研究显示ChatGPT等模型可提升K12阶段学生学习成绩86.7% [3] - 研究汇总59项相关研究 筛选51项采用随机双盲实验的数据 涵盖语言学习和STEM学科 [3] - 使用ChatGPT不仅提升成绩 还显著改善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3] 印度开源大模型Sarvam-M - Sarvam AI发布基于Mistral Small构建的240亿参数混合语言模型Sarvam-M [4] - 模型上线Hugging Face平台两天仅获334次下载 目前累计718次 [4] - 投资人批评下载量"令人尴尬" 认为该模型缺乏真正受众 [4] STOMP 3D打印装置 - 华盛顿大学团队开发指尖大小新型3D打印装置STOMP 可精确模拟复杂人类组织 [5] - 设备能以任意几何图案布置多种细胞类型 模拟心肌纤维化等病理状态和组织界面 [5] - 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期刊 推动医学病理研究发展 [5] Claude 4模型企业级应用 - Anthropic发布Claude 4模型 已在Amazon Bedrock上线 [6][7] - 混合推理模型可在快速响应与深度思考模式间切换 支持长时间复杂推理任务 [6][7] - 提供企业级安全防护和负责任AI能力 推动Agentic AI进入企业应用阶段 [6][7]
肠道菌群失调为何会引发骨关节炎?
科技日报· 2025-05-26 01:12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新发现 -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代谢紊乱是骨关节炎主要病因之一,突破了传统"机械磨损"局部因素认知 [1] -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GLP-1通路与骨关节炎的关联机制 [1][4] -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为骨关节炎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1] 骨关节炎疾病现状 - 全球约6.06亿患者,中国患者达1.52亿,患病率10.8% [2] - 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2] - 当前治疗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或延缓病情进展,严重者需关节置换手术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研究团队建立4080人自然人群队列,进行10年随访 [3] - 发现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中鲍氏梭菌丰度显著降低,血液中GUDCA合成减少 [4] - 动物实验证实补充GUDCA、移植鲍氏梭菌或使用GLP-1类似物均可延缓软骨退变 [5]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联 - 肠道菌群失调还与抑郁症、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 [6] - 肠道菌群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影响全身健康 [6] -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三甲胺氧化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6] 肠道菌群作用机制 - 肠道菌群通过胆汁酸代谢影响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能量代谢平衡 [7] - 肠道聚集人体70%免疫细胞,菌群失衡会导致IgA水平下降 [7] - 肠道病原菌可引发泌尿道感染和阴道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
控制这8个因素可消除高血压早亡风险
新浪财经· 2025-05-22 04:17
高血压预防研究 -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通过控制关键风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甚至消除过早死亡风险 [2] - 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数据,追踪7万多名高血压患者和22.4万名非高血压受试者,跟踪调查近14年 [2] - 评估8个健康风险因素:血压、体重指数、腰围、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肾功能、吸烟状况和体育活动 [2] 风险因素控制效果 - 至少控制4个健康风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早亡风险与非高血压受试者无差异 [2] - 每控制1个健康风险因素,早亡风险降低13%,癌症早亡风险降低12%,心血管疾病早亡风险降低21% [4] - 控制7个或更多健康风险因素,早亡风险降低40%,癌症早亡风险降低39%,心血管疾病早亡风险降低53% [4] 研究意义与结论 - 研究首次探索控制健康风险因素与高血压患者过早死亡的关系 [4] - 通过控制健康风险因素,与高血压相关的过早死亡风险可被完全消除 [4] - 强调个性化、多方面护理的重要性,需解决更广泛的健康问题而非仅依赖降压药 [4]
最新研究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加剧脑白质损伤的机制
新华社· 2025-05-09 01:53
研究成果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秦川教授团队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加剧脑白质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的致病机制 [1] - 研究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循环外泌体的异质性,这些外泌体能够将氧化还原失衡和代谢缺陷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 [1] - 研究成果为动脉粥样硬化人群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 [1] 研究背景 - 血管性痴呆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 [1] -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之间存在关联,但动脉粥样硬化与脑白质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潜在病理机制尚未明确 [1] 研究方法 - 团队综合运用公共数据库、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队列、单细胞测序及多组学联合分析等技术手段 [1] 研究应用 - 通过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外泌体miR-101-3p,可以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风险 [4] - 靶向Nrf2的临床药物干预,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新方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