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搜索文档
云浮推出“政策包”,4大文件、35条政策举措布局文化产业赛道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08:06
云浮推出"政策 包" ,4大文件、 35条政策举措布 局文化产业赛道 _南方+_南方 plus 8月25日下午, 云浮市召开文化 强市建设"政策 包"新闻发布 会,进一步解读 日前公布的《关 于推动云浮市文 文化新业态的若 干政策措施》 《关于推动云浮 市互联网内容创 作的若干政策措 施》四大政策措 施,布局打造文 化产业载体,支 持壮大文化企 业,发展培育新 型文化业态。 艺创作生产的若 干政策措施》 《关于推动云浮 市影视产业高质 量发展的若干政 策措施》《关于 推动云浮市数字 据介绍,面对新 形势新任务,云 浮着眼打基础、 补短板、强优 势,选取文艺创 作生产、影视产 业、数字文化新 业态、互联网内 容创作等4个领 域,分类制定了 政策文件。这4 份文件进一步锁 定了云浮文化产 业发展的重点平 台和产业赛道, 明确了保障措 施。 其中,文艺创作 生产政策为扶持 本土文艺精品创 作生产而制定; 游戏等;互联网 内容创作政策为 千亿百亿产业量 身订做垂类宣传 和文化名片,更 好承接中央、省 的政策效力。 据了解,"政策 包"4个文件共提 出35条政策举 措。 文艺创作生产政 策8条,围绕支 持云浮文艺原创 ...
禹城市:以文化赋能,让社区“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齐鲁晚报网· 2025-08-26 04:1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马志勇孙文丽通讯员彭晓李超 "如今,每晚这里总是热闹非凡,能欣赏到来自全国各地才艺达人的精彩表演,还能和街坊邻居畅快聊 天,别提多开心了。"家住禹城市辛寨镇梁河新村的村民杨荣芹,逢人便聊起在家门口举办的久歌大舞 台。 文明实践广场升级为文化书院大舞台后,一场场全民才艺竞技赛正在这方"百姓舞台"上热火朝天地开展 着。今年以来,禹城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多元融合、协同推进,改革创新、提振产 业,积极探索"公益+市场+消费"新模式,高质量建设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文化社区和文化书院,推 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强阵地抓活动,让文化社区从"有"到"优" "我们特邀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月冠军、快手粉丝超80万的宋占九主持,主舞台设在升级后的'禹城市文 化书院辛寨梁河久歌大舞台',配套区域涵盖特色农产品展销区、美食啤酒品鉴区、文化书院互动体验 区及农耕文化采摘园区。"禹城市辛寨镇党委书记宁传民介绍道。每当夜幕降临,文明实践广场的"久歌 大舞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才艺达人轮番登台,台下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特色农产品展销区汇聚 了当地的优质特产,吸引众多游客驻足选购;文化书院互动体验区通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24日举办
新华社· 2025-08-26 02:05
论坛基本信息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 [1] - 论坛由国务院批准 中共中央宣传部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 [1]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1] 论坛内容与结构 - 论坛包括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 [1] - 议题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视听产业融合破圈 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尊重文明多样性 [1] - 将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等配套活动 [1] 参与规模与嘉宾构成 - 邀请约800名中外嘉宾出席 [1] - 嘉宾包括中央和各地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 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世界知名文化机构代表 头部文化企业代表 文化名人 行业领军人物 [1] 论坛宗旨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致论坛贺信精神 [1] - 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搭建文化之桥 深化交流对话 推动人文合作 [1] - 以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城市更新推动工业厂房蝶变
南京日报· 2025-08-26 02:03
项目背景与定位 - 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南京人民印刷厂 是南京最早的"老字号"印刷企业之一 曾承担城市文化传播功能 后于1958年与南京五四印刷厂合并为国有综合性印刷企业[1] - 现改造为新工·印记非遗产业园 位于玄武区玄武门街道 毗邻玄武湖公园和百子亭天地 周边有丰富近现代建筑资源[1] - 项目采用"经济适用、功能置换"更新策略 聚焦傅厚岗1号住宅底层商业办公裙房及南侧5号厂房改造 打破封闭厂房结构 重塑建筑与城市互动关系[1] 业务模式与业态规划 - 以非遗手工艺为基础 构建集文旅、研学、展览、商贸、办公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1] - 采用"前店后厂"模式 展销研游结合 打造非遗产业生态链 并串联周边资源纳入主题旅游线路[2] - 一楼布局日常商业配套与非遗传展示 引入面包店、咖啡店、小型菜场等社区生活服务业态[2] - 二楼三楼聚焦"展销研游一体"非遗体验馆 入驻代表企业包括宝庆银楼、金线金箔、南京工艺美术等[2] 运营与资源整合 - 已引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南京剪纸、金陵竹刻等传统代表性非遗项目[3] - 吸引钟山手表、天王手表等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创新品牌入驻[3] - 设立非遗会客厅、非遗小剧场等多功能空间 提供全方位非遗展示平台[2] - 开设面向大众的亲子非遗研学课堂 并推行校企合作模式[2] 改造策略与社会价值 - 保留原有建筑主体结构 避免大规模拆改 实施低影响、轻干扰改造[2] - 兼顾周边居民生活便利性 提升街道界面活力[1][2] - 传承工业记忆与城市文化 将七十多年历史的印刷厂旧址转化为开放文化空间[1]
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在太原举办
科技日报· 2025-08-21 23:47
展会概况 - 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21日至25日在太原举办 采用线下为主线上同步模式 展览规模创历届之最[1] - 展会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5家单位共同主办[1] - 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 港澳台地区及36个国家的2000多家企业参展[1] 展会历史与定位 - 山西文博会是山西省规模最大 影响最广的省级重点文化展会[1] - 自2013年起每两年一届 已成功举办六届[1] 参展内容亮点 - 参展企业涵盖新型旅游装备 智能体育 智慧文物及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1] - 展出机器狗 仿生机器人 低空驾驶 无人导览 地下考古方舱等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的新产品[1] - 全面展示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新成果[1]
2000多家中外企业客商云集 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17:42
中新网太原8月21日电 (记者杨静)21日,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主题的第七届山西 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地区以及36个国 家的20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规模创历届之最。 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1日开幕。韦亮摄 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山西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省级重点文化展会,自2013年创办以来每两年 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该展会不仅是山西省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平台,也在促进对外文 化产业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届文博会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文旅厅、山西省广电局、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主 办,采用"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方式举办,会期5天。线下设置一个主会场和多个分会场。 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民众与机器人互动。 韦亮摄 此次文博会主会场共设置7大主题展馆,包括文化产业综合馆、文化科技馆、文化专题馆、文化消费 馆、文化贸易馆、工美·非遗互动馆等,并在山西省多地设立分会场。 其中,在文化专题馆,除山西省内外特色专业镇和重点文化企业等展区外,今年首次设立的"文创山 西"展区,时尚潮玩、官 ...
中共武汉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长江日报· 2025-08-19 13:33
经济发展态势 - 全市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整体提升 [3] - 多措并举稳工业、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3] -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增速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保持领先 [4]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3] -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3] - 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 [3] - 汽车、钢铁、化工产业持续转型,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3] - 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工业母机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 [3][4] - 加快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6] 开放枢纽与物流建设 - 持续提升枢纽链接能力,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加快建设铁路、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4] - 壮大长江国贸等供应链平台,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 [4] - 武汉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 [4] - 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建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6] 区域协调发展 - 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加快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4] - 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同城一体化发展、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4] - 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4] 绿色转型与生态建设 - 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大保护,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4] - 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城市生态品质稳步提升 [4]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6] 文化旅游产业 - 加快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4] -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持续繁荣文旅市场,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4] -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6][7] 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 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6] - 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 [6] -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 - 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3][6]
经营主体发展量增质提
经济日报· 2025-08-19 06:49
经营主体增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其中新设企业462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同比增长4.6%,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同比增长4.1% [1] - 营商环境优化措施包括消除隐性限制、降低隐性成本、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缩减负面清单、全面放开制造业准入等 [1] 产业结构优化 - 全国在册"四新"经济企业2536.1万户,同比增长6.6%,占企业总量的40.2% [2] - "四新"经济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培育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增长极 [2]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达17.5%,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 [2] 文化产业发展 - 国产IP全球化带动文化消费增长,数字化赋能降低影视制作成本并提升文创产品创新 [2][3] - 文化领域外资准入放宽及扶持政策推动产业繁荣,数字化手段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力 [3] 政策支持方向 - 市场监管总局将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涉企政务服务 [3]
经营主体发展量增质提 上半年全国新设1327.8万户
经济日报· 2025-08-19 00:00
经营主体增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其中企业462万户、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呈现稳定增长势头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同比增长4.6%,外资企业3.3万户,同比增长4.1%,反映投资信心增强 [1] - 营商环境优化措施(金融支持、法治保障、准入放宽等)是增长重要支撑,同时个体工商户向小微企业转型趋势显现 [1] 产业结构优化 - "四新"经济企业数量达2536.1万户,同比增长6.6%,占企业总量40.2%,显示经济含"新"量提升 [2] - "四新"经济通过重构产业链价值链、培育新增长极(如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激活区域经济三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2] - 文化体育娱乐业新设企业增速达17.5%,居各行业首位,国产IP全球化与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是主要驱动力 [2] 政策与数字化赋能 - 数字化手段降低影视制作成本、提升观看体验,并为文创产品创新和数字文旅消费注入新动力 [3] - 市场监管总局计划完善准入退出制度、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涉企服务以激发活力 [3]
上半年新设1327.8万户——经营主体发展量增质提
经济日报· 2025-08-18 21:14
经营主体增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其中新设企业462万户 新设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 同比增长4.6% 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 同比增长4.1% [1] - 营商环境优化措施落地 包括金融 法治 专业服务等支持 推动经营主体数量增长 [1] 产业结构优化 - "四新"经济企业数量达2536.1万户 同比增长6.6% 占企业总量40.2% [2] - "四新"经济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培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 低空经济等 [2] - 数字化重塑促进区域经济多极化发展 激活县域经济 乡镇经济 [2] 文化产业发展 - 上半年新设"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达17.5% 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 [2] - 文化消费需求增加 数字化赋能降低影视制作成本 提升观看体验 [3] - 外资准入放宽 扶持政策出台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 [3] 政策支持方向 - 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3] - 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优化涉企政务服务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