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产品种植与加工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雷波县的“两山”转化之路:让村民成为绿水青山的合伙人
新浪财经· 2025-05-23 09:00
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 - 雷波三乐灵芝产业园带动村民伍大芬家庭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至2万元以上,通过劳务薪金、土地流转租金和村集体分红实现多重收益[1] - 产业园2024年产值达1196万元,发放劳务工资48.6万元,村民通过"租金+薪金+分红"模式增收[1] - 赤灵芝单株最大直径达1.055米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推动"穷山沟"转型为"灵芝谷"[1] 生态资源与产业转型 - 雷波县森林覆盖率51.27%,但受地形制约和劳动力外流影响,曾面临"守着金山银山却难富"困境[3] - 2025年启动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试点,以彝族文化为纽带,探索"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反哺乡村"路径[4] - 通过"三级联动+多方协同"机制导入超1亿元资金,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农旅设施[9] 生态农业与产业链开发 - 雷波高山芦笋采用6项关键技术种植,纤维细、糖度高,带动2096户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7] - 芦笋取得有机认证后价格翻倍,老茎制成饮料实现全株利用,形成"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7] - 生态养殖的"山上草本卤鹅肉"结合自动化设备与粪污处理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7] 农文旅融合与项目落地 - 箐口乡农文旅项目一期投运星空木屋民宿和乘云谷索道,二期预计2025年6月完工[9] - 项目总投资2300万元社会资本,建成后可带动3000余名群众增收,年接待游客能力突破10万人次[9] 自然伙伴计划实施 - 在10个产业中试点致富带头人,目标三年内培育100名自然伙伴、带动千人就业、促进万人增收[10] - 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该计划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典范[10] - 计划推动"三个三"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驾马车,生态/文化/经济三链结合,形成保护-转化-反哺循环[11] 未来发展规划 - 三年内建成10个千万级生态产业,推动彝族美食和音乐走向全球市场[11] - 继续深化实验区试点,为乡村产业输入资源和平台,打造"绿水青山合伙人"模式[11]
山东商河:“科技小院”助力特色产业富农增效
新华网· 2025-05-23 07:14
农业科技赋能 - 白桥镇大蒜种植面积7万多亩 年产蒜薹5万吨 大蒜10万吨 [1] - 通过"科技小院"的施肥方案 每亩大蒜增产200多斤 亩均产量达3000斤 [1] - 试验田采用"土壤改良+精准施肥+智能灌溉"集成模式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8个百分点 土壤板结率下降26% [1] - 团队测定20余项土壤指标 为不同地块定制施肥方案 实现"一田一策"精准管理 [2] - 在科技赋能下 白桥镇全链条氮磷利用率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农业面源污染降低10%以上 [2] 产业经济效益 - 大蒜种植亩均纯收入达3500多元 [1] - 科技改良使白桥大蒜含硫小分子化合物含量更高 抗菌消炎作用更显著 [3] - 济南商玉宝食品公司年加工大蒜1.5万吨 去年出口额5000多万元 [3] - 白桥镇大蒜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 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 [3] - 带动8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3] 人才与技术转化 - 商河县建设9处"科技小院" 吸引10多位教授和20余名研究生 [1] - 推动6项科技成果在商河落地转化 [1] - 组建521名科技顾问团队 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 服务企业1000余家 [2] - "科技小院"模式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难题 为乡村培养本土人才 [2]
记者来信:“头雁”是这样炼成的
新华网· 2025-05-23 01:42
乡村振兴人才发展 - 辽宁乡村出现大量年轻新面孔,包括农机多面手、大棚改造家、土特产规划师等,从"归雁"变"头雁"成为乡村产业重要力量 [1] - 丹东东港市实施"归巢行动",通过技术培训、创业补贴和金融支持吸引455名大学生返乡,206个行政村每村至少有1名大学生任职或创业 [1][2] - 辽宁省2022年启动"头雁"项目,每年优选乡村产业人才进行定制化培育,案例显示村民收入翻一番 [2] 乡村产业升级模式 - 新民市评定1741名"乡村振兴能艺师",在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倾斜,形成产业"雁阵",案例显示设施大棚从300亩扩展到数千亩 [4] - 营口市通过直播等新渠道销售特色农产品如灵芝,铁岭县发展红薯加工厂,体现产业多元化 [6] - 地方政府需结合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和社会协同,打造可持续的乡村产业生态 [6] 人才培育机制创新 - 东港市建立"归巢行动"名单制管理,针对性提供技术培训和创业资源 [1] - "头雁"项目采用导师帮扶和考察互访模式,案例显示树莓产业从季节性销售升级为全年深加工 [2] - 乡村人才技术等级认定体系(如能艺师)成为产业扩张的核心支撑 [4]
鄂尔多斯两级工会12年持续包联帮扶,推动麻黄套村产业升级
环球网· 2025-05-19 23:54
产业升级与集体经济 - 麻黄套村集体经济从零增长至年收入145万元,成为"自治区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村" [1] - 人均纯收入从全旗倒数第一提升至3.45万元,获评"乡村振兴示范村" [1] - 两级工会累计投入700万元帮扶资金,争取各级专项资金4000余万元 [1] - 建成占地200亩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集仓储、冷链、物流、加工于一体 [3] - 2024年产业园区总产值达8亿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24万元 [4] 白萝卜产业链发展 - 2019年引进白萝卜种植技术,2024年每亩纯收入达1.2万元 [3] - 2023年签约酱菜厂和晾干厂项目,2024年建成日处理2400吨的清洗晾晒厂 [2] - 投资500万元的酱菜厂已完成厂房建设,等待设备调试 [2] - 采用"五统共赢"经营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种植大户达20户 [4] - 户均收入超50万元的常住户占比达20% [4] 土地流转与村民收入 - 土地流转费从2013年每亩280元增至2024年1500元 [5] - 村民通过土地承包可实现年纯收入10万元(以75亩为例) [5] - 村内现代化生活设施普及,包括自来水、天然气、电取暖等 [5] 组织与运营模式 - 实施"七化联动"工作法,包括组织牵动、产业驱动等七大措施 [1] - 通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机制压实帮扶责任 [1] - 成立白萝卜种植协会,由致富带头人担任会长 [3]
罗平小黄姜出口持续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5-17 17:46
行业概况 -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小黄姜产业2024年外贸出口额达9377万元,同比增长102.6%,创历史新高 [1] - 2025年一季度出口额2667.62万元,同比增长17%,保持增长势头 [1] - 罗平小黄姜是云南省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生姜产品,远销43个国家和地区 [3] - 2024年全县小黄姜种植面积23.5万亩,总产量50万吨,农业产值10亿元,加工产值20亿元,综合产值近40亿元 [4] 产业链与市场地位 - 罗平县已构建完整产业链,涵盖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等环节 [4] - 全县拥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8家,年加工干姜产品3万吨,占全国干姜市场份额70%以上 [4] - 西南地区最大的小黄姜国际交易市场和40万立方米保鲜姜贮藏库为出口提供保障 [4] - 龙头企业云南罗平鼎泰食品开发有限公司2024年出口额8506万元,占全县出口大头 [3] 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战略 - 2024年10月投运的罗平小黄姜数字经济产业园总投资2.41亿元,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集技术研发、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电商直播等功能于一体 [5] - 电商运营中心已服务企业103家,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冷链物流中心累计服务客商50余家,收储姜品5400吨,货值约3000万元 [7] - 2024年小黄姜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在泰国设立东南亚推广中心,联合当地企业开发深加工产品,并通过新加坡电商平台开拓线上渠道 [8] - 依托"一带一路"和RCEP政策红利,推动产品由初级原料向精深加工延伸,姜茶、姜粉等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进入海外市场 [8] 科技支撑与品质提升 - 2024年投入390万元实施2600亩氯化苦土壤熏蒸项目,联合云南省农科院成立"罗平生姜研究所"开展病害防控技术攻关 [10] - 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开展"小黄姜抗癌活性成分提取"研究,推动向大健康领域延伸 [10] - 试验田亩均增产15%,为稳定出口打下基础 [10]
富阳竹笋“种”出富农增收大产业
杭州日报· 2025-05-16 03:14
行业概况 - 富阳鲜竹笋入选浙江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 成为当地第五个获此殊荣的特色农产品 [1] - 富阳竹林总面积达59万亩 位居浙江省第四位 其中毛竹林51.02万亩 中小径材笋竹8.07万亩 [1] - 竹笋在富阳已有千年栽培历史 目前全区276个行政村中有250个种植竹笋 永昌镇获评"杭州市十大最美竹乡" [1] 产业规模 - 富阳已形成350余家鲜笋生产主体 15家加工企业的产业规模 包括1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 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2] - 区域内形成"基地(大户)+合作社+贩销队伍+加工龙头企业"的产销一条龙发展模式 年鲜笋加工量6.3万吨 全产业链年产值11.8亿元 [2] 品牌建设 - 富阳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体系 "富春山居"农产品区域品牌覆盖全区 [2] - 35个鲜笋产品注册商标中 "杭富""渚江""大自然"等10余个品牌已成为区级以上名牌林产品 [2] 市场表现 - 富阳笋制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更远销海外 [2] - 2022年获"中国鲜笋产业集聚之乡"称号 2023年"杭富罐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2] 产业升级 - 自20世纪80年代起 富阳通过引进白哺鸡竹 黄甜竹等新品种 实现错季出笋 [1] - 目前正将竹笋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春挖笋 夏避暑 秋赏竹 冬品宴"的全季旅游体验 [2]
山西大同:多措并举助推黄花产业释放品牌效应
中国新闻网· 2025-05-13 15:26
黄花产业发展现状 - 山西大同云州区是全国七大黄花产区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产区,种植面积达17.8万亩,黄花产业链产值达24亿元 [3] - 当地拥有13家黄花深加工生产企业,涉及菜品、食品、饮品、功能产品四大品类100多种产品 [3] - 黄花产业收入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 [3] 政策支持与产业扩张 - 云州区推出"保留补贴+新栽激励"政策,对优质黄花基地给予每亩1000元管护补贴,新栽植黄花实施每亩2000元专项补贴 [3] - 2025年计划新增种植8000亩,同步建设吉家庄乡500亩现代化种苗基地,年育苗能力达500万株 [3] 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提升 - 启动"三年密植计划",通过宽窄行种植、多株丛植技术将亩均株数提升至5000株左右 [5] - 配套改造农机装备,推广微型中耕机应用,实现滴灌全覆盖,通过"四肥配套"管理提升单产水平 [5] 深加工与市场拓展 - 2023年精深加工领域迎来突破,包括忘忧农场生物科技项目、大威皇爆浆黄花饼生产线、雲铖啤酒扩建项目等重点项目投产 [5] - 实施"双轮驱动"营销策略,开展黄花"十进"餐桌消费行动,对接国内头部商超和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农批市场 [5] 产品多元化与品牌建设 - 冻干黄花、黄花酱、黄花酒、黄花饼等系列产品相继上市 [1] - 当地通过"黄花+文化""黄花+火山""黄花+体育"系列活动全方位助推产业发展 [1]
小蒜头”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新华日报· 2025-05-12 21:00
产业发展 - 宿羊山镇以大蒜产业为核心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涵盖种植 深加工 贸易 研发 市场服务等全产业链 [5] - 大蒜产业带动食品加工 冷链物流 金融等关联产业发展 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1] - 2023年新建大蒜冷链物流中心项目总投资4.5亿元 建成后年加工存储大蒜20万吨 交易量超100万吨 [4] 技术创新 - 建立产学研平台包括1个院士工作站 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 3个省级中心 引进20余名硕士专职研发 [4] - 收集150份种质资源 培育"邳州白蒜1号"等6个新品种 其中新品种产量比常规蒜种高10%-15% 干蒜亩产达2700斤 [2] - 龙头企业年加工黑蒜4300吨 开发黑蒜醋 黑蒜口服液等7000吨精深加工产品 [4] 标准化建设 - 制定《邳州净蒜收购规范》全国团体标准 规范收购规格检验包装流程 [3] - 建成32家绿色生产基地 认证15个绿色农产品 18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 [3] - 多家企业获得FSSC BRC GAP ISO9001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3] 品牌影响力 - "邳州白蒜"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受欧盟保护 [4] - 全国商超年销售邳州净蒜80万吨 大蒜网络零售额达7亿元 [5] - 通过直播电商展销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 [6] 经济效益 - 全产业链增收模式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近10万元 蒜农年工资性收入增长超4000元 [5] - 国家级龙头企业黎明食品等推动产业从农产品贸易向保健品 医药领域延伸 [4] - 通过村企联建 直播带货等多元化方式壮大集体经济 [7]
定安上千亩红芽芋陆续成熟销往上海
海南日报· 2025-05-12 01:40
种植与采收情况 - 定安县岭口镇封浩洋200亩红芽芋已成熟,每天可收获10吨左右芋艿,采收期预计20天 [3] - 每株红芽芋可收10-15个芋艿,单个重量在半两到3两不等 [3] - 公司采用江西育种、海南错峰种植模式,利用海南气候优势 [3] - 定安县累计种植红芽芋上千亩,其中翰林镇片区800多亩即将陆续收获 [3] 产品加工与销售 - 新鲜芋艿通过冷链运输至江西加工成芋头饺子皮等半成品 [3] - 海南错峰种植的芋艿主要用于加工高端精品产品,销往上海市场单价达15元/斤 [3] - 鲜芋艿每亩产值预计8000-10000元,加工成芋饺皮后每亩产值提升至2-2.5万元 [3] 产能扩张计划 - 公司计划在翰林镇富硒产业园投资300万元建设加工厂,包含分拣、加工、包装厂房及保鲜仓库、3座标准冷库 [3] - 加工厂预计7月完成厂房建设,10月正式投产芋头饺子产品 [3] - 加工厂将主要生产芋头饺子、芋头面条等深加工产品 [3]
黑龙江省肇东市市长肖福凌:数字赋能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
新华财经· 2025-05-10 08:07
肇东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 肇东市粮食年产量稳定在40亿斤 畜禽存栏总量达2200万头只 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和国家重要农畜产品调出基地 [1] - 农业全程机械化率达98% 与多所科研院校合作推进科技研发 投资5000万元建设电商销售中心 2024年营收达13亿元 [1] - 拥有400万亩肥沃耕地 寒地黑土有机质含量达3%-5% 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大米种植面积38万亩 年产高端大米24万吨 [1] 有机小米产业布局 - 作为黑龙江省最大有机小米生产基地 拥有23家经营主体 37个注册品牌 品牌价值18亿元 [2] - 开发婴儿米 老年米 糖尿病功能米等差异化产品 形成15个有机认证和5个绿色认证产品矩阵 [2] - 鲜食玉米实现4小时内完成采摘加工的全产业链标准化 保留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2] 品牌战略与数字化升级 - 通过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发布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指数 启动数字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 政府将重点发展有机小米 谷物和鲜食玉米产业 实施精准品牌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 [2] - 新华社联合多地分社推出40只区域特色产业指数 包括肇东在内的四大地方特色产业指数启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