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电子
icon
搜索文档
放眼京津冀 中关村“村民”到处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16 11:10
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果 - 京津冀研发投入强度从2013年的3.22%提升至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 [1] -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吸引140多家企业入驻,包括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形成"类中关村"创新生态 [2] - 清华天津电子院孵化118个成果转化项目,在天津孵化43家企业,多项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3][4] 企业创新案例 - 兆福科技研发的核辐射多模态智能穿戴设备采用国际领先的碲锌镉探测技术,已承接中国星网总部等重大项目 [2] - 天融信在雄安设立数字城市安全总部,为电子政务、医疗、交通等行业提供网络安全防护 [2] - 华慧芯研制出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取得50余项专利,开发50多种光电芯片产品,服务600多家机构 [3] - 它思科技自主研发的"智慧超声远程会诊系统"已在天津多家医疗机构完成部署 [3] 产业链协同升级 - 北京精雕科技实现"一台机床,三地智造"模式,廊坊基地年产1万余台五轴数控机床,效率提升3倍 [6] - 河北百纳信达将试制、工艺验证部门迁至香河,可在当地采购线缆、外壳等配件,形成供应链协同 [6] - 香河机器人小镇签约企业超150家,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2023年廊坊吸纳京津技术合同467项,成交额144.92亿元 [7] 区域协同发展建议 - 需加强京津政策协同,统一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 [8] - 应分层次推进就业导向型、财税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产业发展,兼顾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 [8] -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与优化,加快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9]
运能翻倍!中亚班列(武汉)常态化开行 湖北产汽车和光电子产品畅销中亚各国
长江日报· 2025-04-13 00:43
中亚班列常态化开行 - 中亚班列(武汉)X9011次列车于4月12日从吴家山站始发,装载石材、卷钢、瓷砖、空调等物资,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开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全程10天左右 [1] - 这是中亚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的首趟列车 [1] - 4月10日起全国铁路实行新货物列车运行图,武汉至中亚货运班列纳入固定运行线路,实现每周1列常态化开行 [1] 运能提升与物流优化 - 常态化开行使武汉发往中亚地区的铁路货运能力增加了一倍 [1] - 装运物资由之前的散货向汽车、钢材等大宗物资转变 [1] - 固定发车时间和运行线让企业可以有计划地生产、装车和发货 [1] - 班列在运输时间、成本和稳定性等方面优势明显,进一步压缩了物流成本 [1] 运营保障措施 - 湖北铁路集团、武铁汉西车务段、武汉铁路物流中心、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等单位根据开行计划及时组织货源并制定运输组织方案 [1] - 各单位全力保障中亚班列开行"一路绿灯" [1] 贸易发展与区域经济 - 常态化开行为湖北搭建了新的跨境物流通道 [1] - 湖北和周边地区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增长为班列常态化开行创造了条件 [2] - 常态化开行有助于湖北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 [2] - 提升了中部地区国际陆路运输能力,助力企业"走出去" [2] 出口产品结构 - 湖北生产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光电子、农产品等受到中亚各国欢迎 [2] - 常态化开行为湖北本土制造开辟了安全、稳定、快捷的外贸新通道 [2]
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经济日报· 2025-03-31 00:39
数字产业总体表现 - 2024年数字产业总体运行平稳 业务收入稳步提升 利润总额保持增长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创新能力增强 企业出海步伐加快[1] - 数字产业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1] 区域发展格局 - 东部地区数字产业收入同比增长6.5% 占全国比重73.6%[1] - 中 西 东北地区数字产业收入分别增长4.2% 0.8% 2.5%[1] - 前十大省份数字产业收入规模占全国比重81.5% 对全国数字产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99.5%[1] 产业集群分布 - 已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涵盖信息通信 人工智能 新型显示 集成电路等数字领域[1] - 东部地区是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集聚区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是光电子 算力等产业集群集聚区[3] 主要产业集群类型 - 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北京市海淀区拥有雄厚科研基础和研发创新能力[3] -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在上海 深圳 京津冀等地形成芯片设计 晶圆制造 半导体材料等产业链集聚[3] - 光电子产业集群:湖北集聚特种光纤 光电芯片 激光材料等产业链企业[3] - 算力产业集群:贵州 内蒙古等西部地区依托绿色能源优势发展数据中心 智算中心[3] 区域集群特色 - 京津冀地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4] - 长三角地区构建工业互联网 智能制造产业集群[4] - 粤港澳大湾区在消费电子 智能硬件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4] - 成渝地区快速崛起为西部数字经济高地[4] 集群发展建议 - 推动地方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本地实际 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5] - 培育具有技术竞争力 市场主导力的数字产业领航企业[5] - 促进数字产品消费升级 支持数字企业出海 拓展全球市场[5] - 打造数字消费国际知名品牌 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