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研发

搜索文档
瞭望 | 穿越生物医药创新“死亡之谷”
新华社· 2025-07-14 10:37
生物医药中试平台的核心作用 - 中试平台通过模拟实际生产环境解决量产阶段的工艺不确定性和安全风险,显著提高产品投产成功率[2] - 优良的中试平台可将创新药10%的成功率大幅提升,并使估值呈指数级增长(实验室配方估值仅数万美元,完成中试后增长几十至上百倍)[3] - 平台已实现80多批次中试工艺研究,产出5个一类创新药、48项发明专利和18个临床试验批件,预计新药上市创造超百亿元销售额[2] 成本与效率优化 - 企业使用中试平台后运营成本从千万级降至百万级,无需自建场地或增加辅助人员[1][5] - 自建中试平台使原料药采购成本从500美元/克降至30美元/克,提升产业链本土化[5] - 中试平台缩短研发周期至少2年,例如江苏宝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基因工程重组蛋白酶项目[5] 产业协同与创新生态 - 泰州医药城平台提供450台共享设备,形成"研发—中试—临床—生产"闭环,服务模块可自由组合[6][7] - 健进制药中试平台与诺华合作获得全球首仿,并助力西岭源药业完成甲磺酸艾立布林注射剂的全球化布局[6] - 平台促成凯米生物获超亿元首轮融资,体现其对独角兽企业的孵化能力[6] 行业挑战与发展建议 - 国内80%生物医药企业缺乏自建中试平台能力,现有公共平台难以匹配创新药个性化需求[8] - 建议由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专业中试平台,增强兼容性和经验共享[9] - 需加强数字化中试系统开发(如数据采集、数字孪生),并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矩阵支持高风险项目[10] 资源整合与人才需求 - 需全面梳理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与中试资源,建立匹配数据库激活闲置资源[10] - 中试工程师需具备跨部门协调能力,当前中小企中试人员素质不足制约转化效率[9] - 建议通过技术服务合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链条,依法落实成果完成人激励[10]
一张知识产权保险“首单”
金融时报· 2025-07-09 11:41
专利保险创新案例 - 鼻祖生物为其两项核心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投保专利执行保险,总保额160万元,并附加侵权损失险 [1][2] - 长沙经开区管委会全额承担首年保费,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1] - 该保险覆盖调查取证费、律师诉讼费等维权费用,并赔偿侵权损失 [1][2] 企业创新保障机制 - 专利保险解决生物医药企业维权成本高、结果不确定的痛点,让企业能集中资源于研发创新 [1][2] - 保险机制使企业发现侵权时可立即行动,无需顾虑维权成本 [2] - 该模式被评价为"保技术安心、护创新无忧"的实质性支持 [2] 保险业服务科技创新 - 中国太保创新推出知识产权保险产品,首单落地湖南 [1][2] - 保险业通过研发失败险、知识产权险等产品为科技创新分摊风险 [2] - 公司持续强化对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风险研究,重点服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2] 区域创新生态建设 - 长沙经开区通过政策支持推动知识产权保险试点 [1] - 该案例旨在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保险工具 [1] - 保险机制有助于营造"创新更安心、发展更稳健"的区域营商环境 [1]
南方医科大学发表最新Nature Cancer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05 04:00
肿瘤细胞外囊泡(TEV)研究 - 癌细胞通过TEV介导的细胞间和组织间通讯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 但有效且有选择性地抑制TEV仍具有挑战性 [2] - 南方医科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脂化纳米光敏剂 能够追踪并破坏TEV 实现同时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3][4] 脂化纳米光敏剂技术 - 研究团队采用邻近亲水性分子工程策略开发了棕榈酸表面展示纳米颗粒 这些纳米颗粒能被肿瘤细胞高效摄取并在细胞内分布 还与TEV生成相结合 实现对TEV的主动追踪 [6] - 利用其在肿瘤内的双重空间分布(肿瘤细胞内和TEV内) 构建了脂化纳米光敏剂用于肿瘤转移治疗 [6] - 在近红外光照射原发肿瘤部位时 肿瘤细胞内和TEV内均同步产生活性氧(ROS) 导致对原发肿瘤的光动力抑制 并通过抑制TEV阻断细胞间和组织间通讯 [6] 治疗效果 - 该技术有效抑制了雌性小鼠多种肿瘤模型中的肿瘤生长和转移 [6] - 研究报道了一种同时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治疗范例 [8]
研究揭示DNA编码环肽库中不同环化方法对筛选结果的影响
经济观察网· 2025-07-02 07:51
环肽分子筛选技术进展 - 环肽因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在口服药物、多肽偶联药物、诊断试剂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但高效筛选新型环肽分子仍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挑战[1] - 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DELT)通过核酸标签与多肽分子连接,可实现大规模化合物库的快速构建和筛选,在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和成环方法上具有先天优势[1] - 传统DELT研究多采用单一环化策略,存在假阳性风险且可能遗漏高活性分子,限制了筛选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1] 多策略环肽库构建与筛选 - 研究团队设计了八个采用不同环化方法的环肽子库,共同组成包含约1亿种不同环肽分子的超大规模环肽库[2] - 以MDM2和GIT1为靶点的筛选显示,MDM2筛选中多个子库展现出高度一致的富集模式,跨子库结构富集可提升筛选可靠性[2] - 部分在单一子库中富集度较低的环肽经off-DNA合成后展现出良好活性,表明单一子库筛选可能低估部分高活性分子潜力[2] 不同靶点的筛选验证方法 - 针对GIT1筛选未观察到一致的富集模式,通过标准化流程筛选出两个环肽化合物,其中一个能特异性结合GIT1并阻断其相互作用[3] - 研究采用热转移、等温滴定量热等多种生物物理方法结合突变体分析,明确了关键结合位点[3] - 面对单一富集结果,可结合竞争性筛选、体外实验等多种手段综合验证筛选命中分子的真实性和特异性[3]
荃信生物裘霁宛:“高效研发+生态合作”破局行业定律
上海证券报· 2025-06-29 19:13
核心观点 - 荃信生物通过精准研发和高效资金利用打破生物医药行业"双十定律",以13亿元研发投入催生5款临床阶段创新产品[2][3] - 公司构建产业链"朋友圈"加速商业化进程,2025年通过5.55亿美元海外授权实现国际化突破[3][7] - 聚焦自免领域四大细分市场(皮肤、风湿、呼吸、消化),形成差异化竞争策略[4][8] 研发效率突破 - 行业"双十定律"下平均需10年+10亿美元,公司仅用13亿元(约1.9亿美元)研发投入产出5款临床产品(1款上市+2款临床三期)[2][4] - 技术型团队主导,资金使用效率显著高于同业,临床阶段产品数量与融资规模(10亿余元)不成正比[4] - 首款产品QX001S(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2024年10月上市,实现研发-商业化闭环[4] 商业化合作生态 - 与华东医药合作推动赛乐信覆盖超800家医院,借助成熟销售网络规避自建渠道风险[5][6] - 联合翰森制药、健康元加速QX004N(皮肤)、QX008N(呼吸)等产品开发,研发进度国内领先[6] - 自免药品下沉市场特性要求广覆盖,通过合作方医保准入资源提升渗透率[5] 国际化战略 - 2025年4月与美国Caldera Therapeutics达成QX030N授权协议,获1000万美元预付款+24.88%股权,潜在里程碑付款最高5.45亿美元[7] - 双路径出海:同类首创/最佳产品采用"NewCo"模式合作,成熟产品拓展"一带一路"市场[7] - 重点布局呼吸领域(慢阻肺抗体药物替代)和消化领域(炎症性肠病),瞄准国际成熟市场缺口[8] 细分领域布局 - 皮肤领域已完成治疗变革,呼吸领域未来两年将复制相同路径,市场规模可观[8] - 消化领域存在疗效提升空间,炎症性肠病药物国际市场成熟但需求未满足[8] - 聚焦高成功率靶点与真实临床需求,风湿领域QX002N、皮肤领域QX005N等多管线并行[6][8]
两只A股,公告涉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证券时报· 2025-06-29 10:30
德固特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 公司正在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 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不构成重组上市 也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2] - 公司股票自2025年6月30日开市起停牌 预计在不超过10个交易日的时间内披露交易方案 最晚将于2025年7月14日开市起复牌 [4] - 标的公司为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国际化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 主要业务包括电信软件开发及服务 云管软件开发及服务和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 [5] - 公司已与浩鲸科技的主要股东签署意向性协议 初步达成购买资产意向 交易方案待进一步协商确定 [6] - 截至6月27日收盘 公司股价报22.27元/股 上涨4.36% 总市值近34亿元 [7] 成都先导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 公司终止收购南京海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约65%的股权 原因是未能就交易方案 交易价格 交易对方范围 业绩承诺等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9] - 本次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 交易各方均未签署正式的交易协议 终止不会对公司业务开展 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9] - 公司表示将继续围绕既定的战略目标有序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在合适的时机与条件下积极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10] - 公司聚焦小分子及核酸新药的发现与优化 拥有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平台等核心技术平台 与全球数百家机构建立了合作 [10][11] - 截至6月27日 公司股价报16.24元/股 上涨4.24% 总市值超65亿元 [12]
两只A股,公告涉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证券时报· 2025-06-29 10:20
德固特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 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构成重组上市或导致实际控制人变更 [1][5] - 交易标的浩鲸科技为国际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业务涵盖电信软件开发、云管软件开发和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三大领域 [5] - 已与浩鲸科技五家主要股东签署意向性协议,交易方案尚需进一步协商确定 [5] - 公司股票自2025年6月30日起停牌,预计在10个交易日内(最晚7月14日)披露交易方案 [3][4] - 若未按期披露方案将复牌并终止筹划,且承诺1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4] - 公司为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商,产品覆盖化工、能源等领域,拥有全球销售网络 [4] - 停牌前股价报22.27元/股,单日上涨4.36%,总市值34亿元 [6] 成都先导终止收购事项 - 公司决定终止收购南京海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5%股权,因未能就交易方案、价格等核心条款达成一致 [9][11] - 原计划以现金受让股权方式实施,已进行尽调但最终终止 [9] - 终止不会对公司业务、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各方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11] - 公司聚焦小分子及核酸新药研发,拥有DEL等核心技术平台,多个项目处于临床及临床前阶段 [12] - 终止公告发布前股价报16.24元/股,单日上涨4.24%,总市值65亿元 [13]
中国科研团队研发新型肝纤维化靶向干预策略
环球网资讯· 2025-06-23 14:12
新型肝纤维化靶向干预策略LIVTAC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何永捍团队联合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翾团队研发出新型肝脏靶向蛋白降解剂LIVTAC 可有效控制早期肝纤维化和抑制晚期肿瘤进展 [1][3] - 肝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肝病向终末期发展的必经病理阶段 目前治疗药物匮乏 临床主要停留在病因控制阶段 [1] LIVTAC技术原理 - LIVTAC通过偶联PROTAC分子与肝脏特异高表达的ASGPR受体配体 实现肝脏靶向摄取和释放 精准降解肝内靶蛋白并特异杀伤肝癌细胞 [3] - 实验证实LIVTAC分子XZ1606可结合肝星状细胞表面ASGPR 通过内吞-溶酶体剪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BRD4蛋白 [5] 实验模型与效果 - 研究团队利用TGF-β诱导HSC建立体外纤维化模型 并采用CCl4和CDAA-HFD构建小鼠肝纤维化模型 [5] - XZ1606在体内外模型中均能有效抑制纤维化 在CDAA-HFD模型中还可逆转肝脏脂肪变性并恢复代谢功能 [5] 学术成果发表 - 研究成果于6月23日发表在生物医药期刊《Theranostics》 标题为《Liver-targeted degradation of BRD4 reverses hepatic fibrosis and enhances metabolism in murine models》 [6]
肿瘤管线临床进展 英矽智能ISM3412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智通财经网· 2025-06-19 05:52
公司动态 - 英矽智能宣布在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评估AI赋能的MAT2A抑制剂ISM3412在局部晚期和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的效果 [1] - 该I期临床研究分为剂量递增试验和剂量选择优化两部分 受试者每日接受一次ISM3412口服治疗 [1] - 研究将评估ISM3412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性和初步抗肿瘤疗效 并确定后续研究的推荐剂量 [1] - 试验已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和第一剂量队列的剂量限制性毒性观察 [1] 药物研发 - ISM3412是高口服生物利用度、高选择性的强效MAT2A抑制剂 研发由公司自有生成化学平台Chemistry42赋能 [1] - 该药物通过抑制MAT2A降低S-腺苷甲硫氨酸水平 针对性杀伤MTAP缺失的癌细胞同时保护健康细胞 [1] - MTAP缺失突变广泛存在于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膀胱癌等多种实体瘤 ISM3412有望提供创新治疗方案 [1] 技术优势 - 与传统药物研发2.5-4年周期相比 公司自研项目从立项到提名临床前候选药物平均耗时12-18个月 [2] - 每个项目仅需合成和测试60-200个分子 从临床前候选药物到IND-enabling阶段的成功率达到100% [2]
成都先导: 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为全资子公司提供担保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18 11:19
担保交易概述 - 成都先导全资子公司Vernalis拟续租英国剑桥郡格兰塔公园GP3号楼作为研发办公场所,租赁期限为2026年9月29日至2028年3月28日,基本租金自2027年9月29日起为每年1,023,347.55英镑(不含增值税)[1][2] - 公司将为Vernalis的租赁支付义务提供无偿担保,担保协议由成都先导、Vernalis及出租方BMR签署,董事会以9票全票通过[2][4] - 截至公告日,公司对Vernalis的担保余额为0元,本次担保后累计对外担保总额为150.52万英镑(按基本租金计算),占公司最近一年经审计净资产及总资产比例分别为1.02%和0.72%[1][6] 被担保人财务情况 - Vernalis 2024年末资产总额13,122.27千英镑,负债总额12,110.57千英镑,净资产1,011.70千英镑,全年营业收入12,833.04千英镑,净利润-4.33千英镑,扣非净利润-1,695.73千英镑[4] - 2025年第一季度资产总额降至12,803.06千英镑,负债总额降至11,373.22千英镑,净资产增至1,429.84千英镑,单季度营业收入3,338.09千英镑,净利润418.31千英镑,扣非净利润-408.14千英镑[4] 担保协议核心条款 - 租赁物业位于英国剑桥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心,租金分两阶段:2026年9月29日至2027年9月28日每年993,541.30英镑,2027年9月29日起每年1,023,347.55英镑(均不含增值税)[2][5] - 担保责任终止条件包括租约正常终止或承租方依据英国《1995年房东与租户(契诺)法》免除责任[5] 交易必要性分析 - 续租现有办公场所可避免搬迁改造成本,维持研发运营连续性,租赁定价遵循市场原则且不影响公司主营业务及资产状况[5] - Vernalis作为全资子公司经营稳定,信用良好,公司对其有充分控制权,担保风险可控[5][6] 董事会审议结果 - 董事会认为担保符合经营发展需求,风险可控,且符合《公司法》《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等法规及《公司章程》要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