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模式

搜索文档
港股上市公司“囤币潮”来袭:DAT模式能否复制上涨神话?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4:56
核心观点 - 港股上市公司正积极采用数字资产金库(DAT)策略 通过传统融资购买并持有加密货币作为储备资产 推动股价显著上涨并吸引市场关注 [1][3][5] - DAT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便捷性 合规性和流动性 为传统投资者提供间接投资加密货币的途径 同时通过主动管理形成价值溢价 [2][3][4] - 港股DAT发展仍落后于美股 主要受限于ATM融资机制效率 但市场参与者对前景保持乐观 预计更多公司将参与并拓展至业务层面 [7][11][12] DAT模式定义与特点 - 数字资产金库(DAT)指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 购买并持有比特币 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作为公司储备资产 [1] - 市场以mNAV(公司持有加密货币实时总市值/流通总股数)评价DAT公司内在价值 部分公司可获得溢价 如mNAV为2.0x代表每股含虚拟币值的两倍 [3] - DAT模式相比加密货币ETF具有显著流动性优势 ETF申购赎回需1-2天且涉及多中介机构 而基于分布式账本的交易仅需数分钟 [4] 港股DAT案例与市场反应 - 云锋金融斥资4400万美元购入1万枚以太坊 消息公布后股价较9月2日收市价一度上涨超过40% 最高报5.95港元/股 [1] - 博雅互动自2023年8月首次购买加密货币后多次增加预算 股价从0.56港元/股涨至7.85港元/股(截至9月10日) 累计涨超13倍 [4][5] - 华检医疗启动8.8亿港元"以太坊金库"战略 与HashKey Group合作探索医疗创新药知识产权RWA代币化生态 [5][6] DAT模式的核心优势 - 投资者无需开设加密货币账户 通过购买股票即可配置数字资产 在传统金融框架内运作且监管相对清晰 [2] - DAT公司是主动管理型实体 管理层需决策资本配置 融资时机和资产购买策略 形成"股价上涨→增发融资→购买更多资产"的正向循环 [3] - 2025年上市公司和私营企业已通过DAT策略增发筹集超过150亿美元资金 而全球加密ETF管理资产规模达1683亿美元 DAT仍处初级阶段 [4] 港股与美股DAT发展对比 - 港股DAT发展相对缓慢的核心原因在于ATM机制效率差异 美股允许公司灵活发行股票降低发行折价 而港股周转效率远低 [7] - MicroStrategy通过ATM和发行可转债投入176.9亿美元(占总投资63.8%) 其中146.9亿美元来自ATM融资 并宣布新一轮210亿美元ATM计划 [7] - DAT模式核心在于持续融资能力 同时具备交易与资金管理等功能 [8] 市场参与者和机构观点 - 传统金融机构对DAT模式兴趣快速升温 包括区域性券商 资产管理人 大型家族办公室和跨国金融机构 [5] - 机构关注合规架构稳固性和资产流动性可控性 DAT模式提供易于理解且具备良好进入退出机制的途径 [5] - DAT模式可分为纯囤币模式(如MicroStrategy)和业务结合模式(如华检医疗的RWA业务结合) [5] 监管环境与挑战 - 纳斯达克将出台新规要求公司先获股东批准才能筹资购买加密货币 强化托管透明度 资产隔离和独立审计要求 [11] - 香港监管机构可能参考纳斯达克精神但不会照搬 或在VASP牌照基础上细化规则 强调机构级托管方案与独立审计 [12] - DAT模式本质是监管套利 为无法直接投资加密资产的传统机构提供合规间接渠道 若未来监管放开则存在价值疑问 [10] 未来展望 - 预计更多香港上市公司将参与DAT 初期优化自有资金配置结构 后期拓展至技术及业务层面 [11] - 香港对Web3创新持"审慎观望"态度 一方面鼓励创新吸引资金 另一方面防范风险抑制投机 [12] - 香港监管可能通过沙盒机制试点创新产品 逐步完善框架 并配合稳定币新规增加灵活性 [12]
港股上市公司"囤币潮"来袭:DAT模式能否复制上涨神话?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4:56
文章核心观点 - 港股上市公司正积极采用数字资产金库(DAT)策略 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购买并持有加密货币作为公司储备资产 形成一种创新的金融模式[1][2][4] - DAT模式为传统投资者提供了便捷且合规的加密资产配置渠道 其核心优势在于流动性高、融资能力强 并可能通过主动管理获得溢价[2][3][6] - 尽管港股DAT发展迅速 但相比美国市场仍存在效率差距 主要受限于ATM融资机制 且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及监管适应性仍面临考验[6][8][9] DAT模式定义与特点 - 数字资产金库(DAT)指上市公司通过传统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用于购买并持有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作为公司储备资产[1] - DAT模式的核心优势包括便捷性、合规性及高流动性 投资者无需直接持有加密资产 通过股票即可配置 且在传统金融框架内运作[2][3] - 市场以mNAV(净资产价值倍数)评估DAT公司价值 部分公司存在溢价 原因在于投资者买入的是未来管理能力而非现有资产[2] 港股市场案例表现 - 云锋金融斥资4400万美元购买1万枚以太坊 消息公布后股价较9月2日收市价一度上涨超过40% 最高报5.95港元/股[1] - 博雅互动自2023年8月启动加密货币购买计划 股价从0.56港元/股涨至7.85港元/股(截至9月10日) 累计涨幅超13倍[3][4] - 华检医疗启动8.8亿港元"以太坊金库"战略 并与HashKey Group合作探索医疗创新药知识产权RWA代币化生态[4][5] DAT与ETF模式对比 - DAT模式基于分布式账本交易 转换仅需数分钟 而ETF涉及多中介机构 交割需1至2天 流动性显著更高[3] - 2025年上市公司通过DAT策略增发筹资超150亿美元 而全球加密ETF管理资产规模达1683亿美元 DAT仍处于初级阶段[3] 市场参与与机构观点 - 传统金融机构对DAT兴趣升温 包括区域性券商、资产管理人及家族办公室 关注点集中于合规架构和资产流动性[4] - DAT模式分为两类:纯囤币模式(如MicroStrategy)和业务结合模式(如华检医疗的RWA业务结合)[4] 挑战与监管动态 - 港股DAT发展受限于ATM机制效率低 MicroStrategy通过ATM融资146.9亿美元(占2024年总投资的63.8%) 而港股缺乏类似高效融资渠道[6] - 纳斯达克拟出台新规 要求公司筹资购买加密货币前须获股东批准 并强化托管透明度、资产隔离及独立审计要求[10] - 香港监管可能参考纳斯达克精神 在VASP牌照基础上细化规则 但保留灵活性 并通过沙盒机制试点创新产品[11] 行业前景与风险关注 - 专家认为DAT的黄金时期可能较短 后来者最佳入场时机或已错过 且模式可持续性取决于长期波动中的战略维持能力[9] - DAT本质是监管套利 若未来监管放开直接投资加密资产 其存在价值将受质疑 同时需警惕托管风险及价格偏差风险[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