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细胞疗法

搜索文档
科济药业-B(02171)于2025年第22届IMS年会上呈列的赛恺泽?的研究成果更新
智通财经· 2025-09-18 00:18
产品研发进展 - 赛恺泽(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CT053)长期随访更新结果在第22届国际骨髓瘤学会年会进行壁报展示 标题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zevor-cel治疗的长期随访" [1] - 该产品为靶向BCMA的自体CAR-T细胞疗法 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具有全人抗自体特性 [1] 监管审批状态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4年2月23日批准赛恺泽新药上市申请 适应症为既往经过至少3线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1] - 2019年获得美国FDA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及孤儿药称号 [1] 临床试验特征 - 赛恺泽I期临床试验更新结果于多伦多时间2025年9月17日在IMS年会上展示 聚焦长期随访数据 [1] - 适用患者群体需至少使用过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 [1]
云顶新耀20250829
2025-08-31 16:21
**云顶新耀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think>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 公司为云顶新耀 专注于创新药研发与商业化[1] * 采用双轮驱动战略 通过商业化大单品提供现金流支持自主研发平台[19] * 核心商业化产品为耐赋康(IgA肾病治疗药物)和艾曲莫德(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19] 核心产品耐赋康(Nefecon)的市场表现与预期 * 2025年1-8月收入达8.2亿元人民币 其中8月单月收入5.2亿元[1][8] * 预计2025年全年销售额12-14亿元人民币 2026年销售额预计24-26亿元人民币[1][10][12] * 有望成为首个纳入医保后首年销售额破10亿元的非肿瘤药物[1][4] * 已在中国29个省份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并获大中华区、新加坡和韩国完全批准[2] * 中国约有500万IgA肾病患者 其中100万已确诊 公司产品覆盖约1000家医院 占市场潜力80%以上[10][11] * 拥有两年的医保独占期 治疗范围已扩大至所有具有进展风险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10] 核心产品艾曲莫德(Etrasimod,维施平)的进展与预期 * 被视为公司第二个重磅产品 销售峰值预计达50亿元人民币[1][15] *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 中国患病人群约45万人 预计五年后翻倍至150万人[15] * 展现出强效的深度黏膜愈合能力(深度黏膜愈合率51.9%)和良好的安全性(无黑框警告)[17][18] * 已被美国权威胃肠病学会推荐为一线用药[18] * 预计2026年上半年获批[2][18] * 本地化生产项目已经启动 预计2027年由中国嘉善工厂供应[18] 自主研发平台进展 * **MRNA自体生成CAR-T平台(EVM18)**:已在非人类动物模型中获得优秀数据 预计2025年底启动临床开发[5][38] * **MRNA肿瘤疫苗平台**:共有三款在研产品[5] * 个性化肿瘤疫苗EVM16:已完成低剂量和中剂量爬坡[5][28] * 肿瘤相关抗原疫苗TAAEV M14(EVM14):已获美国IND批准 计划9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中国IND申请已被受理[5][28][29] * 免疫调节肿瘤疫苗EVN15(EVM15):已完成临床前概念验证并确定临床候选分子[5][28][31] * **小分子药物西布替尼(F001)**:共价可逆BTK抑制剂 在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抗PLA2R自身抗体下降效果(第24周降幅93%以上)和蛋白尿缓解[2][20] * 计划将其扩展到IgA肾病等其他自身免疫性肾脏疾病 全球峰值销售额预计达100亿人民币[2][22] * 计划2026年启动注册临床研究和针对其他肾病的二期试验[2][20][43] 财务状况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现金余额为16亿元人民币[6] * 2025年8月1日完成16亿港币配股融资[1][6]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8%[6] * 剔除无形资产摊销等非现金项目后的毛利率上半年达76.4%[4] * 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现经营性盈利 第四季度可能提前达成[1][4][12] * 预计2026年实现整体盈利[12][44] 抗感染业务与其他管线 * 抗感染产品亿佳(Yijia,依拉环素)2025年上半年收入1.4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6% 院单纯销增长37%[14] * 预计亿佳全年收入达3.2亿元人民币[36] * 正在推进其本地化生产并计划参加2026年医保谈判[2][14] * 正在构建抗感染产品组合 相关产品具备10-15亿人民币销售峰值潜力[14] 商业化和未来战略 * 建立了高效、精干的商业化模式 计划将医院覆盖范围扩大至1000家[11] * 计划在海外市场(韩国、中国台湾、香港等)开始商业化[11] * 战略投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IMAX 投资3090万美元 持股16.1%成最大股东 为自主研发产品出海做准备[1][6][32] * 未来12个月的重要计划包括参与医保谈判和加快新产品上市[33] * 公司具备独立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的条件 但对潜在合作持开放态度[47] 行业竞争与市场定位 * 认为竞品荣昌泰它西普等目前均无两年的临床数据 也未显示出改善肾功能的数据 仍处于附条件上市阶段[49] * 强调自身产品耐赋康拥有两年临床数据(延缓66%肾功能衰退)、口服给药便利性、医保准入领先和先发优势[49] * 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市场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需求 艾曲莫德有望大大拓展这一市场[40] 其他重要信息 * 正在研发一种名为gdig万的IgA肾病无创检测试剂 特异性高达95% 预计2026年上半年获批[13] * 研发费用2025年上半年减少至1.95亿元 销售和分销费用增加1.14亿元至3.15亿元 主要用于市场推广[7] * MRNA药物平台具有模块化、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和应用潜力广等优势[23] * 已有合作方就F001提出约1亿美元首付款意向 但公司认为尚未完全体现产品价值[38]
沪指“八连阳”,突破“9·24”高位
国际金融报· 2025-08-13 14:57
市场表现 - 沪指突破3674 4点前期高点 收涨0 48%报3683 46点 创业板指大涨3 62%报2496 5点 深证成指涨1 76% 科创50 沪深300 上证50 北证50涨幅均不超1% [1][2] - 日成交额放大至2 18万亿元 但个股分化明显 仅2733只收涨(100只涨停) 2458只收跌(5只跌停) [1][2] - 申万一级行业中22个板块收涨 通信板块以4 91%涨幅领跑 有色金属(2 37%) 电子(2 01%)紧随其后 银行板块下跌1 06% [4][5][6] 领涨板块及个股 - 通信板块中光库科技 北纬科技 特发信息 恒宝股份涨停 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达32 79% [4][5] - 有色金属板块华锡有色 东方钽业等8股涨停 年初至今涨幅35 08% 电子板块沪电股份 工业富联等7股涨停 [4][5] - 细分概念中光通信模块单日涨7 15% 英伟达概念涨6 42% 第四代半导体涨4 9% 新型工业化涨4 73% [7] - 机械设备板块16股涨停 包括罗博特科 东方精工 汽车板块11股涨停 如腾龙股份 中马传动 [4] 市场驱动因素 - 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 流动性宽松 北向资金持续流入 经济数据边际改善 [9] - 中美关税延期90天缓解外部压力 周期行业在"反内卷"政策下走强 基金申购与两融规模增加带来增量资金 [9][10] - AI产业链 创新药 黄金被机构列为重点看好领域 [10] 结构性机会 - TMT 国防军工 机械 医药等行业存在弹性机会 低位个股呈现轮动特征 [11] - 金融等顺周期板块受益经济复苏 科技消费成长板块受政策扶持 [12] - 数据中心 电力设备 储能行业景气度抬升且估值合理 [11]
阳普医疗股价下跌3.34% 盘中快速反弹成交4.56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08 18:55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8日15时22分,阳普医疗股价为8 98元,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下跌0 31元,跌幅为3 34% [1] - 当日开盘价为9 12元,最高触及9 57元,最低下探至8 84元 [1] - 成交量为500453手,成交金额达4 56亿元 [1] - 盘中曾出现快速反弹走势,在10点03分时股价报9 08元,5分钟内涨幅超过2%,当时成交金额为1 85亿元 [1] 资金流向 - 8月8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711 50万元,占流通市值比例为1 59% [1] -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主力资金净流出6030 20万元,占流通市值比例为2 58% [1] 公司业务 - 阳普医疗属于医疗器械行业,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体外诊断、医疗设备等领域 [1] - 公司注册地位于广东省,涉及CAR-T细胞疗法、互联医疗等业务方向 [1]
阳普医疗股价回调3.49% 医疗器械企业研发管线引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8-06 14:14
股价表现 - 8月6日收盘价8.56元 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31元 跌幅3.49% [1] - 盘中最高价9.06元 最低价8.52元 全天振幅6.09% [1] - 成交金额2.62亿元 [1]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出1240.07万元 [1] -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1156.12万元 [1] - 开盘后五分钟内跌幅超过2% [1] 公司业务 - 属于医疗器械行业 主营业务涵盖真空采血系统及体外诊断领域 [1] - 广东地区医疗企业 在CAR-T细胞疗法等创新医疗技术方面有所布局 [1]
Nature子刊:中山大学黄曦团队开发原位CAR-M细胞疗法,对抗癌症肺转移和复发
生物世界· 2025-08-05 08:00
癌症治疗现状与挑战 - 癌症转移和复发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比超过90% [2] - 乳腺癌、黑色素瘤和肝癌等实体瘤易向肺部转移 [2] -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成功,但在实体瘤中面临细胞毒性高和肿瘤浸润不足等挑战 [2] CAR-M疗法的潜力与局限 - 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CAR-M)疗法具有卓越的肿瘤浸润能力、抗原特异性吞噬能力以及抗原呈递特性 [5] - CAR-M疗法面临生产制造工艺复杂、静脉给药后主要在肝脏蓄积等挑战 [6] 创新性治疗方法 - 研究团队开发了可吸入的工程化小细胞外囊泡(sEV),内含间皮素特异性CAR mRNA,用于体内原位生成CAR-M细胞 [7] - sEV表面整合了抗CD206单链可变片段(scFv),以靶向表达CD206的免疫抑制性巨噬细胞(M2表型巨噬细胞) [7] 实验结果与效果 - 吸入的CAR mRNA@aCD206 sEV能在肺部积聚,并将CAR mRNA特异性递送至巨噬细胞,促进体内原位生成CAR-M细胞 [9] - 在癌症肺转移模型中,该疗法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并激发长期记忆免疫以防止肿瘤复发 [9] 研究意义与前景 - 工程化sEV递送平台为对抗癌症肺转移和复发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免疫治疗新策略 [11]
Nature重磅:CAR-T治疗实体瘤新突破,利用内源启动子重编程CAR-T细胞,增强实体瘤治疗效果并减少全身毒性
生物世界· 2025-07-08 03:35
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挑战与突破 - 过继T细胞疗法(ACT)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成效显著,但在实体瘤中因免疫抑制微环境、抗原异质性和迁移受限等因素疗效不足[2] - 装甲T细胞(Armoured T Cell)通过表达IL-2、IL-12等免疫调节因子增强抗肿瘤反应,但外周表达可能导致毒性[5] - 现有合成启动子系统(如NFAT)无法完全限制转基因表达于肿瘤部位,临床试验曾因严重毒性终止[6] 内源性基因启动子技术的创新应用 - 研究团队利用CRISPR基因敲入技术,将IL-12和IL-2分别插入NR4A2和RGS16内源性启动子位点,实现肿瘤局部化表达[8][9] - NR4A2启动子相比合成NFAT启动子展现更优的肿瘤特异性表达,显著提高小鼠长期存活率且无毒性[9][11] - 该方法激活内源性抗肿瘤免疫并改善CAR-T细胞多效性,适用于患者来源的CAR-T细胞[11] 临床潜力与长期免疫效应 - 治愈后小鼠对继发性肿瘤产生持久免疫力,表明该技术可预防肿瘤复发[12] - 内源性基因调控机制的应用有望扩大装甲T细胞的安全表达范围,突破实体瘤治疗中的免疫抑制和异质性挑战[15]
Cancer Cell:靶向新抗原的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实体瘤
生物世界· 2025-06-08 03:18
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中的应用挑战 -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效果显著但在实体瘤中临床应用效果有限主要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或剂量限制性毒性[2] - 开发能够引发强大且可控的免疫反应以消除高度异质性和免疫抑制性的实体肿瘤细胞群的CAR-T细胞疗法仍是一个关键挑战[3] 新型CAR-T细胞疗法的开发 - 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CAR-T细胞疗法靶向突变KRAS新抗原并在转移性肺癌、胰腺癌和肾细胞癌的异种移植模型中证明了其有效性[4][5] - 研究团队筛选了针对由肽-MHC复合物呈递的致癌性KRAS G12V突变(癌症新抗原)的结合剂并将这些新抗原结合剂整合到CAR-T细胞中构建了mKRAS-NeoCAR-T细胞[5] - 通过诱导分泌IL-12和基因敲除T细胞受体(TCR)增强了mKRAS NeoCAR-T细胞在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5] 研究的核心发现 - 工程化scFv在体外以高亲和力和特异性靶向突变型KRAS[6] - 靶向致癌KRAS突变的NeoCAR在体外和体内均表现出抗肿瘤反应[6] - 装备有可诱导IL-12(iIL-12)的NeoCAR能够提高抗原的可用性并增强杀伤作用[6] - TCR基因敲除提高了体内iIL-12 NeoCAR的安全性[6] 研究总结 -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靶向突变KRAS新抗原的CAR-T细胞疗法通过装备可诱导的IL-12(iIL-12)和敲除T细胞受体(TCR)提高了该疗法在多种实体瘤中的抗肿瘤疗效和安全性[8]
斯丹赛生物实体瘤CAR-T技术被评价为"新一代"癌症疗法,将重塑肿瘤治疗格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13 03:14
肿瘤治疗领域进展 - 《JAMA Oncology》创刊十周年社论总结过去十年肿瘤治疗重大进展 并将斯丹赛生物的GCC19CART技术评为"真正有潜力成功的新一代癌症疗法" [1] - GCC19CART在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治疗中展现出57%的客观缓解率(ORR)和26.1个月的中位总生存期(mOS) 应答患者两年存活率达75% [3] - 美国I期临床试验显示 在每公斤体重2X10^6CAR-T细胞剂量下 5名患者中4名达到部分缓解(PR) ORR达80% [3] 斯丹赛生物技术突破 - 公司自主研发的CoupledCAR平台技术通过多基因协同调控模块 解决CAR-T细胞在实体瘤中浸润困难等问题 显著提升活性和持久性 [4] - GCC19CART作为单一治疗手段未联合其他药物 在治疗接受多线标准治疗的mCRC患者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3] - 该技术已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和快速通道资格 当前美国临床试验CARAPIA-1正在进行中(编号NCT05319314) [6][7] 行业影响与未来布局 - 斯丹赛生物的技术被国际顶级期刊认可 彰显中国原创创新在全球肿瘤治疗前沿的影响力 [5] - 公司持续拓展CoupledCAR平台在前列腺癌 胰腺癌等多种实体瘤中的应用 [5][7] - 除结直肠癌外 公司已布局针对前列腺癌 胰腺癌等实体瘤的丰富CAR-T候选药物管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