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LED技术

搜索文档
联得装备中标2.01亿元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
智通财经· 2025-09-12 08:38
公司中标情况 - 公司中标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 中标总金额2.01亿元 [1] - 中标通知书由中电商务(北京)有限公司发出 [1] 项目技术规格 - 项目为第8.6代AMOLED生产线 属于高端显示面板制造领域 [1]
维信诺(002387) - 2025年8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01 08:38
公司业务与市场定位 - 维信诺是全球领先的新型显示整体解决方案创新型供应商,聚焦AMOLED小尺寸、中尺寸显示器件及Micro-LED显示屏业务,应用领域涵盖智能手机、智能穿戴、平板、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等 [2] - 公司与荣耀、小米、OPPO、vivo、华米、中兴、努比亚、摩托罗拉、谷歌等全球头部智能终端厂商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2] 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规模 - 2025年智能手机AMOLED面板出货量预计超过7.5亿片,渗透率突破60% [2] - 2030年IT产品AMOLED面板出货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26.5% [3] - 2030年车载显示AMOLED面板出货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30.6% [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21亿元,同比增长4.79% [3] 折叠屏手机市场布局 - 公司已供货多个品牌客户的多款折叠产品,包括内折、外折、横向折叠、竖向折叠等多种形态 [4] - 公司将折叠屏幕的轻薄化、低功耗、改善折叠和降本增效作为重点研发方向 [4] 产业链国产化进展 - 2025年上半年上游本地化率同比大幅提升 [5] - 公司与设备厂商联合发布固态激光退火技术(SLA),成功攻克工艺瓶颈,改善屏幕色差问题并降低生产成本 [5] - SLA技术已在量产线验证成功 [6] ViP技术优势 - ViP技术具有无精密金属掩模版、独立像素、高精度特点 [6] - 通过69%高开口率设计和Tandem叠层架构,可实现面板亮度提升4倍或使用寿命延长6倍 [6] - 实现1700ppi超高分辨率和更好色彩表现 [6] - 水氧阻隔能力提升3倍,成功解锁异形切割和透明显示等创新应用形态 [6] - 可在单一厂房生产1英寸到80英寸的多种类应用 [6] - 目前已推出手表、手机及中尺寸全系列展品 [6] 高世代产线进展 - 参股公司合肥国显建设的全球首条搭载ViP技术的高世代AMOLED生产线于2024年9月开工,近日已实现主厂房封顶 [6] - 产品为AMOLED屏体,面向平板、笔电、车载、显示器等中大尺寸市场 [6]
维信诺2025年中报简析:营收上升亏损收窄,短期债务压力上升
证券之星· 2025-08-22 23:1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41.21亿元,同比增长4.79% [1] - 归母净利润亏损10.62亿元,亏损同比收窄9.74% [1] - 第二季度营收23.06亿元,同比增长7.96%,单季亏损5.32亿元,亏损同比收窄2.67% [1] - 毛利率大幅改善至-0.21%,同比提升97.96个百分点,净利率-30.55%,同比提升17.01个百分点 [1] - 三费占营收比16.63%,同比下降9.97%,费用总额6.86亿元 [1] - 扣非净利润亏损11.18亿元,亏损同比收窄14.63% [1] 资产负债结构 - 货币资金65.05亿元,同比减少24.24% [1] - 应收账款33.81亿元,同比增长35.48% [1] - 有息负债208.06亿元,同比增长3.46% [1] - 短期借款大幅增加52.99% [1] - 流动比率0.52,显示短期债务压力上升 [1] - 每股净资产3.21元,同比下降34.25% [1] 现金流状况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1.09元,同比增长20.49% [1]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改善207.26%,因处置固定资产收回现金增加 [11]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下降846.39%,因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减少 [11]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下降225.65% [11] 业务运营 - 营业成本下降4.97%,因产品结构优化、供应链本土化和技术创新提升效率 [11] - 开发支出增长66.08%,因资本化研发支出增加 [6] - 应付票据增长95.68%,反映票据结算变动 [8] - 应收款项融资大幅增长292.69%,同样因票据结算变动 [4] 行业前景 - AMOLED技术在中尺寸市场应用前景广阔,预计2023-2028年IT产品面板出货年复合增长率达56%,车载显示面板达49% [13] - 多家国内外头部IT和汽车厂商已推出搭载AMOLED面板的产品 [13] 市场预期 - 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全年业绩亏损17.64亿元,每股收益-1.26元 [12]
Doo Financial新股观察|83亿深圳独角兽赴港IPO 高通小米入股
搜狐财经· 2025-08-20 12:43
公司上市背景与概况 - 云英谷科技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1] - 公司曾于2023年1月签署A股上市辅导协议 后计划流产 本次为二次备战资本市场[3] - 2025年3月与汇顶科技终止收购交易 因未能就对价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交易终止后半年内提交IPO申请[3] 公司业务与技术实力 - 公司成立于2012年 采用Fabless模式 专注于AMOLED智能手机驱动芯片与Micro-OLED VR/AR设备背板芯片[3] - 创始人顾晶为清华大学本硕、哈佛大学工程博士 团队拥有76项全球授权专利(含49项海外专利)[3] - 2017年推出全球首款5644 PPI的Micro-OLED背板芯片 2024年在该领域全球市占率达40.7% 位居全球第二[3] - AMOLED驱动芯片2024年销量5140万颗 全球市场份额4.0% 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五[3] - 客户覆盖全球25%份额的头部智能手机品牌及Meta、Pico等VR设备厂商[9] - 股东包括红杉中国、小米长江基金、华为哈勃、高通等产业资本 2024年F轮融资后估值达83.3亿元[9] 财务表现分析 - 2022-2024年营收从5.51亿元增至8.91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28.7%[10] - AMOLED芯片占收入91.6% 毛利率从32.6%暴跌至0.3%[10] - 芯片平均售价三年内暴跌38%(25.7元→15.9元/颗) 同期销量增长265%至5140万颗[10] - 净亏损从1.24亿元增至3.09亿元 亏损率从-22.4%恶化至-34.7%[11][13] - 2024年研发投入2.42亿元 占总收入27.2%[11][13] - 截至2024年末账面现金仅1.05亿元 短期借款达1.51亿元 流动负债缺口0.46亿元[14] - 前五大客户占收入90.2%(最大客户占54.1%) 台积电占采购额74.5%[14]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大陆显示面板产能全球占比从2020年50%跃升至2024年70% 预计2029年突破80%[15] - 中国大陆显示驱动芯片销售量从37.5亿颗增至44.56亿颗 全球市场份额从45.3%攀升至53.9%[15] - AMOLED面板产能占比2024年达全球55% 预计2029年突破60%[15] - 2024年智能手机AMOLED面板渗透率达60.1% 预计2029年提升至69.9%[18] - 中小尺寸AMOLED面板年销量预计突破9亿片[18] - AMOLED在大尺寸应用领域渗透率从2024年4.7%提升至2029年10.4%[22] - 全球AMOLED显示驱动芯片需求量从2024年13亿颗增至2029年21亿颗 年均增幅10.3%[22] - 中国大陆企业市场份额从2023年初2%猛增至2024年8% 两年内实现四倍增长[22] 技术优势与市场地位 - 掌握LTPO动态刷新、Real-RGB算法及RAM-less架构等核心专利[23] - 研发投入连续三年占比超25%[23] - 中国大陆首家通过品牌客户认证的AMOLED驱动芯片设计企业[23] 未来发展关键变量 - AMOLED TDDI芯片商用进度 需在2025年完成客户认证 可降低模组厚度30%并减少功耗15%[24] - 车载显示市场开拓 该领域芯片毛利率超35% 但需通过车规级认证[24] - 国资股东耐心阈值 广东半导体基金等机构对财务回报的要求与产业长周期特性存在冲突[24] 港股市场环境 - 2025年香港新股集资额预计达1600亿至2500亿港元 有望重夺IPO集资额全球第一[26] - 过去十年香港新股市场累计融资额超过3000亿美元 位居全球首位[26] - 2025年前五个月香港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423亿港元 同比上升超过一倍[26]
和辉光电: 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5 16:24
行业概况 - 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行业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约3503亿元,预计2030年达627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0.2%[5] - 平板/笔记本电脑领域AMOLED渗透率将从2024年5.5%提升至2030年23.9%,市场规模从279亿元增至1538亿元,复合增长率32.9%[5] - 车载显示领域AMOLED渗透率从2024年1.3%升至2030年6.0%,市场规模从65亿元增至585亿元,复合增长率44.2%[6] - 智能手机领域AMOLED渗透率从2024年54.3%升至2030年67.6%,市场规模从2965亿元增至3922亿元,复合增长率4.8%[7] - 智能穿戴领域AMOLED渗透率从2024年70.5%升至2030年88.7%,市场规模从178亿元增至214亿元,复合增长率3.1%[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6.70亿元,同比增长11.51%[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0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收窄44.31亿元[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33亿元,同比激增855.77%[2] - 研发投入2.47亿元,占营收比例9.24%,同比下降0.86个百分点[2]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4.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59亿元[2] 业务发展 - 平板/笔记本电脑领域营收同比增长83.18%,笔记本电脑领域出货量和营收同比增幅超100%[12] - 智能穿戴产品出货量和营收同比增长超20%,出货量全球第四、国内第三[13] - 智能手机领域调整产品结构,提升部分产品售价改善毛利率[13] - 车载显示产品供货上汽智己、吉利路特斯、极氪等知名车企[12] - 原材料国产化比例约80%,关键材料实现全面突破[15] 技术创新 - Hybrid显示新形态、Tandem叠层显示技术、EAGLE驱动电路设计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14] - 在CES 2025展出14英寸2.8K Hybrid Tandem等创新产品[14] - 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249项,其中发明专利872项[19] - 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商标1项[27] - 研发人员854人,占员工总数25.64%,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26.82%[28] 市场地位 - 平板/笔记本电脑AMOLED出货量全球第二、中国第一,本土市场份额近80%[9] - 车载显示出货量全球第四、中国第二[9] - 被列入"2024年上海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11] - 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创新奖"等荣誉[14] - 通过ISO9001、IATF16949等国际权威认证[25]
CINNO Research:上半年全球市场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4.2亿片 同比微增0.2%
智通财经网· 2025-08-12 23:45
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4.2亿片,同比微增0.2%,增幅不及预期但凸显技术替代趋势[1] - AMOLED技术凭借高对比度、低功耗、轻薄化等优势成为市场发展核心动力[1] - 中国厂商出货量份额占比51.7%,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韩国地区份额占比48.3%,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1] 厂商竞争格局 - 三星显示(SDC)出货量同比下滑6.3%,市场份额由43.8%降至40.9%,主力刚性AMOLED面板需求萎缩[3] - 京东方(BOE)出货量同比增长6.7%,市场份额17.1%,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采取"高端突破+中端放量"策略[3] - 天马(Tianma)出货量同比增长16.6%,市场份额10.8%,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增速国内厂商最快[3] - 华星(CSOT)出货量同比增长4.9%,市场份额10.2%,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3] 季度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2.1亿片,同比下滑6.3%,环比下滑1.4%[5] - 出货量双降主要源于终端品牌采购节奏调整和国补政策提前释放需求[5] - 韩国地区份额占比47.4%,同比下滑4.3个百分点,环比下滑1.9个百分点[6] - 中国厂商出货份额占比52.6%,份额持续上扬[6] 厂商季度表现 - 三星显示(SDC)出货量同比下滑17.4%,环比下滑2.3%,市场份额40.8%,同比下滑5.4个百分点[6] - 京东方(BOE)逆势同比增长9.6%,环比增长1.0%,市场份额17.3%,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6] - 维信诺(Visionox)同比下滑4.9%但环比增长28.9%,市场份额11.2%,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6] - 天马(Tianma)出货量同比增长13.3%,环比增长4.5%,市场份额11.1%,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6]
2025年上半年全球AMOLED手机面板出货量同比微增0.2%
CINNO Research· 2025-08-12 23:34
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4.2亿片,同比微增0.2%,但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下滑6.3%,环比下滑1.4% [1][2] - AMOLED技术凭借高对比度、低功耗、轻薄化等优势,成为市场发展韧性的核心动力,替代趋势不可逆 [2] 市场份额与地区分布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厂商出货量份额占比51.7%,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韩国地区份额占比48.3%,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产业格局加速向中国倾斜 [5] - 第二季度中国厂商出货份额占比52.6%,韩国地区份额占比47.4%,同比下滑4.3个百分点,环比下滑1.9个百分点 [9] 主要厂商表现 - 三星显示(SDC)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下滑6.3%,市场份额由43.8%降至40.9%,同比下滑2.8个百分点,刚性AMOLED面板需求萎缩,中低端柔性屏市场竞争力减弱 [6] - 京东方(BOE)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6.7%,市场份额17.1%,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通过“高端突破+中端放量”策略稳定市场份额 [6] - 天马(Tianma)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16.6%,市场份额10.8%,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国内厂商中出货量及份额同比上升最大 [6] - 华星(CSOT)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4.9%,市场份额10.2%,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与小米等国内品牌深度合作推动增长 [6] 第二季度厂商动态 - 三星显示(SDC)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下滑17.4%,环比下滑2.3%,市场份额40.8%,同比下滑5.4个百分点,领先地位持续受挑战 [10] - 京东方(BOE)第二季度逆势同比增长9.6%,环比增长1.0%,市场份额17.3%,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 [10] - 维信诺(Visionox)第二季度同比下滑4.9%,但环比增长28.9%,市场份额11.2%,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10] - 天马(Tianma)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3.3%,环比增长4.5%,市场份额11.1%,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厦门G6产线产能释放推动增长 [10] 市场波动原因 - 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环比双降,主要源于终端品牌采购节奏调整,部分订单延后至第三季度,同时国补政策提前释放需求导致阶段性回落 [9]
和辉光电港股IPO:四年前募资80亿元募投项目一拖再拖 163亿元有息负债压顶偿债能力大幅下滑
新浪证券· 2025-04-27 03:45
文章核心观点 和辉光电计划港股IPO,目的是解决巨额债务和营运资金缺口问题,公司常年亏损、造血能力弱,A股募投项目延期且进度缓慢,需尽快跨越周期实现盈利以在行业竞争中“活下来” [1][2][20] 公司概况 - 公司是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制造商,产品用于消费电子、车载显示等领域,2022 - 2024年累计销售量居全球中大尺寸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制造商第二、中国第一,2024年刚性面板产能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 [3] 港股IPO情况 - 4月25日公司发布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并刊发申请资料的公告 [1] - 聆讯资料未披露具体募资额,用途为第6代AMOLED生产线技术升级、新型AMOLED显示面板产品研发、偿还有息借款、补充营运资金 [4] 债务情况 - 截至2025年2月末,公司有息负债高达163亿元,每年利息费用数亿元;2024年末有息负债173亿元,占总资产比例58.59%,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03.95亿元,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38亿元,资金缺口66亿元 [1][4] - 2022 - 2024年有息负债分别为130.78亿元、142亿元、173.4亿元,占总资产比例分别为42.33%、49.93%、58.59%,2024年利息费用6.47亿元 [9] - 2021 - 2024年流动比率分别为3.99、2.3、1.03、0.46,速动比率分别为3.59、1.68、0.76、0.39,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大幅下滑,从优于同行变为垫底 [6][8] A股募投项目情况 - 2021年5月公司在A股科创板上市,募资81.7亿元,65亿元用于第六代AMOLED扩建项目 [1][11] - 项目原计划2022年12月建设完成、2023年达预定使用状态,后两次延期至2025年12月 [11] - 2023年延期原因是国外设备调试人员入境延迟、行业需求低迷及设备性能提升;2024年延期是为适应行业技术趋势对产线技术升级 [11][1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项目累计投入47.26亿元,占投资总额72.69%,2024年仅投入3.18亿元,进度不足5% [12][15] 盈利情况 - 2017 - 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121.98亿元,上市后2021 - 2024年合计亏损83.09亿元,是上市前2017 - 2020年亏损总额38.89亿元的两倍 [2][16] - 2021 - 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0.21亿元、41.91亿元、30.38亿元、49.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69%、4.24%、 - 27.5%、63.19% [16] - 亏损原因是行业技术和资本密集,需持续投入研发和固定资产,投产前期固定成本分摊大 [17] 行业对比情况 - 2022 - 2024年,京东方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75.51亿元、25.47亿元、53.23亿元;TCL科技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61亿元、22.15亿元、15.3亿元 - 17.6亿元(2024年业绩预告),和辉光电分别为 - 16.02亿元、 - 32.44亿元、 - 25.18亿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