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金融中介

搜索文档
虚假材料“包装”骗贷款 25万贷款中介费15万
中国经营报· 2025-09-23 21:15
中经记者杨井鑫北京报道 9月2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监管局发布了防范非法金融中介典型案例,以帮助广大金融消费 者精准识别非法金融中介风险、筑牢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防线。 2025年7月,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一起利用中介伪装身份骗取银行贷款的贷款诈骗案件。经查,赵某夫妻 两人原本系普通农民,想通过做生意改变生活条件,但苦于手头没有存款,遂产生向银行贷款的想法。 但因赵某夫妻自身条件并不具备银行信贷的贷款资格,且没有还款能力,经多方努力仍无法取得贷款。 赵某夫妻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所谓的"贷款中介"邱某等3人。邱某等3人为赵某夫妻伪造了任职收入证 明、工资流水、公积金缴纳证明、房产证等虚假资料,并让赵某夫妻在与银行面谈时声称自己是某粮食 和储备局工作人员。在"贷款中介"的操作下,赵某夫妻申请到了25万元的银行贷款。贷款资金发放 后,"贷款中介"以收取中介费为名瓜分了15万元,然后便销声匿迹。赵某夫妻只拿到了10万元。 银行开展贷后例行风控检查时,发现赵某夫妇的贷款申请资料涉嫌伪造,且该笔贷款已出现逾期未还情 况,遂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警方已经对赵某、邱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文章来源:中 ...
金融教育宣传周系列之“防范非法金融中介”: 火眼金睛识黑产 专业耐心保权益 太平人寿揭穿“全额退保”陷阱 守护百姓钱袋子
中金在线· 2025-09-19 01:05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及时发现,我不但钱没了,身份信息还有可能被泄露!"近期,各地 打着"代理退保"幌子的非法金融中介活动屡见不鲜,严重损害着消费者财产、信息安全。太平人寿服务 人员凭借专业经验和真诚服务,成功帮助客户识破了多起由黑产中介参与的"全额退保"骗局,及时保护 了消费者切身权益。 今年5月,辽宁客户Z女士也因非法金融中介误导,坚持要求全额退掉已缴费五年的重疾险,并拒绝告 知退保原因。太平人寿工作人员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多次联系客户,耐心解释退保会产生的如保障 中断、现金价值损失、重新投保成本增加上升等一系列后果,使客户想起了购买保险的初衷。Z女士坦 言,因为生意失败,一时轻信了网上"全额退保"短视频的诱导,与对方签署了《代办业务委托合同》, 同意其使用身份证、银行卡等证件信息,还承诺退保后将给予对方50%即5万元左右的退保费用。意识 到巨大隐患后,Z女士果断终止了与黑产人员的联系,向工作人员表达感谢:"谢谢你们,帮我保住了 我家的'安全网'!" "代理退保"黑产中介常利用消费者急迫心理和对保险知识不熟悉的弱点,以"全额退保"为诱饵,教唆消 费者虚构事实、伪造证据、恶意投诉保险公司,从中牟 ...
民生保险山东分公司消保课堂|警惕并远离非法金融中介
齐鲁晚报· 2025-09-16 03:5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领域的非法中介乱象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稍不留意就可能让消费者陷入经 济困境,严重影响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下面民生保险山东分公司带大家逐一 拆解这些金融 "陷阱" 的真面目,教您一眼识破风险,守住钱袋子与信用底线。 1."职业背债人"陷阱: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会掉陷阱 具体表现形式:非法中介会宣称 "帮你套取大额贷款,到手分成,不用你还款",但实际情况是让你冒 用他人身份、伪造收入证明办贷款,事后让你独自承担债务。 产生后果:贷款记录会记在你名下,更严重的,若被发现骗贷,还会涉嫌刑事犯罪,留下案底。 2.不正当反催收与恶意逃废债务:看似帮你"增信",实则帮你"减信" 具体表现形式:非法中介会声称"帮你停掉催收、免除债务",但实则让你失信。 产生后果:不仅无法真正解决债务,还会错过合法协商还款的机会,严重的还会被列入失信名单,影响 房贷、车贷,甚至面临法律追责。 3.非法代理退保、理赔:退保爽一时,保障却泡汤 4.非法存贷款中介:"高息存钱""低息贷款" 都是骗局 具体表现形式:非法存贷款中介会以"高息揽储""低息快贷"为噱头,暗中把钱投向非法渠道或者收取高 额利息, ...
关乎你的钱包!多地金融监管局密集提示
金融时报· 2025-06-15 23:08
非法金融中介活动现状 - 近年来非法金融中介以"代办无抵押贷款""征信修复"等名义进行诈骗,通过虚假宣传收取高额服务费并非法收集个人信息 [1] - 此类活动扰乱金融秩序,加剧消费者财务困境,6月起全国开展防范非法金融宣传月活动,多地金融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 [1] 常见非法金融骗局类型 - 贷款中介骗局:以"低利率""快速放款"诱骗消费者支付手续费,伪造流水后拖延放款或消失 [2] - 代理退保黑产:虚假宣传"代理维权",阻碍正常维权流程并盗用个人信息 [2] - 信用修复谎言:宣称可"征信洗白",收取费用后无法兑现承诺 [2] - 恶意逃废债务:冒充专家教唆消费者拒绝协商,从中牟利 [2] 非法中介主要操作手法 - 话术陷阱:利用信息差编造专业术语诱导消费者 [3] - 合同迷宫:设置阴阳合同、模糊利息计算及隐藏高额违约金条款 [3] - 黑产链条:倒卖消费者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用于电信诈骗 [3] 消费者防范措施 - 需通过金融机构官网等官方渠道核实中介资质,警惕推销电话中的非正规要求 [4] - 银行等正规机构不会在放贷前收费,提前收取"手续费"极可能是诈骗 [5] - 遭遇诈骗应保存证据并通过12378等合法投诉途径维权 [5] - 避免将消费贷用于投资、购房等非消费领域,防止以贷养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