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村

搜索文档
浙江万千乡村铺展“共富共美”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8-24 00:09
核心观点 - 浙江省通过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经济转型 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和村集体收入增长 [1][2][3][4][5][6][7][8] 生态改善与产业转型 - 衢州市常山县路里坑村从石灰产业转型乡村旅游 废弃石灰窑改造为面包窑后带动150多名村民就业 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 [2] - 金华市武义县坛胡村通过环境治理吸引年游客20余万人次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铁矿区植被覆盖率从30%提升至85% 矿洞景观群累计营收超1.6亿元 [3] -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关闭矿山发展茶产业 茶园面积达3000余亩 明前茶售价达每斤7000-8000元 [4]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 径山村开发竹林碳汇项目测算年净碳汇量7938.79吨 通过光伏车站和有机肥种植实现产业降碳 2024年村集体可分配收入887万元 村民人均收入超6.1万元 [4] - 台州市仙居县林坑村发展生态种养模式 蜂蜜售价达每斤100元 丽水山耕和安吉白茶等产业通过绿色金融实现商标质押贷款授信35亿元 [5][6] - 青田县下庄村开发山茶油衍生品 共富工坊2023年产值约1000万元 带动百余名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 [7] 区域协同与规模效应 - 浙江省计划3年内打造1万家共富工坊 青田县已建成107家工坊吸纳近8000人就业 [7] - 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联合周边4村组建发展联合体 嘉兴市嘉善县缪家村等7村整合文旅资源增强产业竞争力 [8]
石矿墟变“零碳村” 一个浙江小山村的“生态经”
中国青年报· 2025-08-11 00:07
核心观点 - 径山村通过生态修复和文化创新实现从贫困村向零碳旅游乡村的转型 开发茶产业衍生品并联动周边村庄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1][2] 生态资源 - 森林覆盖率达96% 负氧离子浓度30000个/cm³ 形成天然碳汇库 [1] - 拥有3000亩茶园和万余亩毛竹林 发现192种野生动物和386种野生植物 [1] - 现存130株古树名木 柳杉群落平均树龄超300年 [1] 生态修复历程 - 2000年关闭里洪石矿 结束1996年开产的石矿对山体的破坏 [1] - 实施封山育林行动 2003年获评杭州市级生态村 [2] - 2024年入选全球环境基金首批"中国零碳村镇"试点 成为全国29个示范村镇之一 [2] 产业创新 - 开发径山红茶 福佑茶 抹茶 团茶等系列产品 延伸近百种茶科技衍生品包括牙膏和面膜 [2] - 创建旅游IP"径灵子" 推出点茶套装 抱枕等文创产品 [2] - 布局智慧路灯和光伏长椅等低碳设施 发展茶园碳汇经济 [2] 区域协同发展 - 2021年起联动周边4个村庄共同打造禅意旅游线路 [2] - 2024年累计接待1500余批次考察团 游客量超30万人次 [2] - 以1200年径山文化为核心开展研学旅游等精品业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