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城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走进中国乡村)雁门关下文旅兴 长城古隘焕新机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01:56
中新社山西忻州9月14日电 题:雁门关下文旅兴长城古隘焕新机 中新社记者 杨静 初秋时节,走进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雁门关景区,青砖古墙镌刻着千年风霜,明月楼前杨家将雕像 英姿凛然。漫步新修的关隘古道,两侧商铺林立,古城楼下合影的游客络绎不绝……昔日"天下九塞, 雁门为首"的边塞风情正逐渐重现。 "震撼、雄伟。"来自北京的游客王茹带着孙子登临雁门关,感触颇深:书上读杨家将,不如实地走一 趟。 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是长城重要关隘,有"中华第一关"之誉。雁门关南控中原,北扼 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 村民解补宏说:"景区开门迎客后,我们全家返乡开起了饭店和民宿,一年收入10万余元(人民币)。靠 乡村旅游,我们在村里一年四季有事干、有钱赚。" 解补宏的哥哥解宏宏也于2019年回乡创办了农家乐,同时接过父亲守护长城的责任。雨天防汛查裂缝、 晴日徒步排隐患,清理乱涂乱画,巡查庙院防火情……父亲曾是文保员,妻子如今是景区导游,解宏宏 全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长城。 "祖辈留下的长城,是造福子孙的财富。"解宏宏说,景区发展也离不开这份根基。社交平台上,解宏宏 自称"守关人",常常分享雁门关 ...
长城保护员的护城“家伙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2 21:55
长城保护员制度发展 - 秦皇岛自2003年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 通过镰刀开路 无人机巡护 古砖技艺复原等方式保护长城 [6] - 首批18名长城保护员中包括张鹤珊 其40多年累计徒步巡护10万公里 穿坏400余双胶鞋 [7][8] - 志愿服务队队长张鹏运用无人机 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巡护效率 曾协助抓获文物盗挖嫌疑人 [10] 长城保护技术创新 - 传统巡护方式依赖镰刀和树枝开路 每日需步行6公里 查看23座敌楼 耗时4小时以上 [7][8] - 无人机技术应用于险要地段巡查 如三道关长城 解决徒步难以覆盖的区域 并有效劝阻危险行为 [8][10] - 定位软件与团队协作机制实现快速响应 几分钟内可集结保护员处理突发情况 [10] 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承 - 板厂峪长城发现217座明长城砖窑及配套遗址 证实其为古代军事重地 鼎盛时期屯兵1.5万人 [11] - 许国华团队通过复原古砖烧制技艺 揭示选土 控温等关键技术 推动长城文化符号传播 [11] - 长城砖窑遗址带动旅游发展 吸引大量游客 促进技艺传承与精神弘扬 [11] 保护员个人贡献 - 张鹤珊坚持每日清除杂草 清理垃圾 劝阻不文明行为 并讲解长城文化知识 [8] - 张鹏受张鹤珊事迹感召 2014年参与公益保护 2017年组建科技化志愿服务队 [9][10] - 许国华带领村民修复损毁长城 发掘砖窑遗址 系统性研究建筑工艺 [11]
大暑时节来到长城脚下
北京晚报· 2025-07-22 06:03
历史与地理特征 - 沿河城村曾是长城要塞和京西军事指挥枢纽 明清时期最多驻守千余名将士[2] - 该地位于北京门头沟区 永定河畔 现存200年历史大槐树和清代古戏台[2] - 民居与城墙世代相依 由守城人后代延续居住形成村落格局[2] 季节气候特征 - 北方夏季降雨伴随雷电 具有来去迅速、雨势滂沱且雨后易现彩虹的特点[2] - 当前高温达40摄氏度 多地气温创历史极值 中伏阶段为一年最热期[3] - 陕北等干旱地区将降雨视为"喜雨" 反映地域性气候差异[2] 人文习俗与传统 - 中国古代从夏商周至民国延续采冰习俗 冬至采冰储存于凌室 盛夏启用消暑[3] - 古代用"骄阳似火""地热如炉""挥汗如雨"描述高温 现代网友以幽默比喻表述酷热[3] - 荷花作为夏季象征广泛出现于文化艺术及生活场景 包括诗文、绘画、服饰和饮食[2] 时间与节气关系 - 三伏与三九通过储冰用冰习俗实现跨季节互动 体现古人时令智慧[3] - 大暑节气标志进入中伏 高温极端性显著 但立秋节气即将接续[3]
打造长城文化新IP
人民日报· 2025-07-13 23:01
九门口长城文旅发展概况 - 九门口长城是万里长城中唯一水上长城段 全长1980米 明代军事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京东首关"和东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 [1] - 辽宁省葫芦岛市境内长城文化带包含265.2公里长城遗迹 321座敌台 151座烽火台 23座城堡 近年通过打造长城文化IP转化600余年文化积淀为文旅资源 [1] 建筑特色与历史价值 - 采用8个梭形桥墩横跨百米宽九江河 使用1.2万块巨型条石铺设7000平方米过水条石 铁水浇注银锭扣形成"一片石"奇观 设有9座泄水城门 [2] - 军事防御体系包含南北走向城墙 20座敌楼 兼具城桥关功能 明代徐达主持修建 旱季为陆上要塞 汛期变水上堡垒 [2] 景区运营与游客数据 - 景区年游客量达数十万人次 旅游收入连续实现超15%年增长 2024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绥中段)建成后 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 [3] - 夜游项目与水幕电影提升体验 上半年推出"五维课程矩阵"研学模式 包含军事探索 非遗工坊 生态课堂等沉浸式教育内容 [4] - 年接待约5万名外国游客 文化IP获国际认可 留学生自发制作纪录片进行海外传播 [5] 文旅产业带动效应 - 周边村民通过手工编织桲椤叶帽年增收超百万元 景区带动新堡子村等村庄发展近百家农家院 年销售山野菜20吨 [6] - 近十年吸引800余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典型案例包括吕楠家庭农场带动百余农户种植水果 电商品牌覆盖全国20多省 村果业收入达5000万元 [7] - 娄家沟村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超万人 计划盘活传统村落闲置房屋扩大民宿规模 目标让半数村民参与旅游产业 [7] 未来发展规划 - 全面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 确立"讲好长城故事 建设精品景区"发展目标 [3] - 推进"长城+"模式 包括非遗展演常态化 文化数字化 文创产品开发等多元化文旅开发策略 [5]
两岸学子走进河北体验长城文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9 01:02
活动概况 - 第七届两岸未来媒体人河北长城文化采风暨台湾传媒学子河北实习营活动于7月6日在张家口怀来启动,为期10天 [1] - 活动由长城新媒体集团、河北师范大学、台湾联合报系等单位共同主办,吸引冀台两地11所院校40余名新闻影视类专业师生参与 [1] - 参访团将到访承德、张家口、唐山三市,重点考察大境门长城、金山岭长城、喜峰口长城等地点 [2] 活动内容 - 活动围绕长城文化主线,对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旅游、风土人情进行采访拍摄 [2] - 特别安排两岸新闻学子到各地机构实习,并邀请专业老师全程指导,旨在启发学习思路、提高专业素养 [2] - 活动结束前将举办微视频创作评比,学生需将河北沿途经历编成故事并制作成视频作品 [2] 活动意义 -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和中华文明集中体现,是连接两岸同胞血脉与情感的纽带 [1][2] - 活动为两岸青年搭建专业交流平台和文化对话机会,深化对长城文化的理解并激发文化自信与创新思维 [1][2] - 通过实地考察和创意碰撞,两岸学生共同挖掘长城文化内涵,用镜头和故事传递长城精神 [1][2] 活动历史 - 两岸未来媒体人河北长城文化采风活动已连续举办6届,累计吸引两岸近30所高校、200余名师生参与 [2]
发掘文化价值 弘扬民族精神——走进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
新华社· 2025-06-23 16:40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正式开放,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3][6] - 博物馆选址山海关这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万里长城精华段落,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10] - 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打破"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10] 博物馆设计与展陈 - 博物馆整体造型取意长城"方城"与"城台",巧妙融入长城历史肌理,与苍翠山峦浑然一体 [6] - 馆内设有"世界遗产 民族脊梁""天下第一关""精神永驻 守正创新""长城两边是故乡"等常设展览 [6] - 由"文字砖"排列而成的展墙展示了烧造长城砖的营队番号、州县名称,是我国古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实证 [7] 长城文化遗产保护 - 长城砖窑遗址群被精心保护,已挖掘出的2号和4号砖窑进行了保护和展示 [7] - 长城保护不再局限于抢险加固,更重视文化价值挖掘,让长城遗产可观、可感、可用 [12] - 北京市发布400余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整合交通线路与长城景区打造全域旅游新体验 [12] 长城文化价值挖掘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7000多公里长城墙体的数字化 [12] - 长城展示给世人的不仅是"建筑奇迹",也是"文化纽带"和"文明长廊",与丝绸之路存在诸多耦合与互动 [12] - 八达岭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优秀代表,成为海内外游人感知长城的重要窗口 [12] 社会参与与捐赠 - 发起于1984年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开启了社会集资修复国家重点文物的先例 [16] -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1.1万余件(套),其中民间捐赠文物3000余件 [19] - 大量珍贵文物通过捐赠入藏,极大丰富了展陈体系,征集工作凝聚着社会各界的"众志成城" [19]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6月15日开馆
新华网· 2025-06-15 08:34
博物馆概况 -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于6月15日正式开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 [1] - 博物馆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角山山麓,总占地面积106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1] - 展陈面积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1000余件(套) [1] 功能布局 - 设有5个常设展厅、3个临时展厅、1个影视厅和1个数字化体验厅等陈列展览空间 [1] - 配备国际学术报告厅、科研实验室、社会教育中心、志愿者活动室、信息资料中心等业务功能空间 [1] - 包含文创商店、长城邮局、咖啡厅等公共服务空间 [1] 展览内容 - 常设展览包括"世界遗产民族脊梁——中国长城历史文化陈列展"、"天下第一关——万里长城山海关专题展"等 [2] - 对外开放"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国历代甲胄兵器展" [2] - 设有"精神永驻 守正创新——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专题展"和"长城两边是故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 [2] 发展定位 - 旨在全方位展示中国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成果,全景式呈现长城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1] - 集文物保护、收藏展示、教育科研、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1] - 将通过长城文化公益活动、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推动长城文化走向世界 [2]
2025北京长城文化节开幕,中国长城博物馆2026年底具备开馆条件
北京商报· 2025-05-13 08:21
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项目 - 中国长城博物馆预计2027年初正式对外开放 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景区内[1] - 博物馆改造工程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空间特点 融合博物馆建筑与自然景观 不影响长城文化特性和自然属性[3] - 改造团队正在撰写总体大纲 结合内装与建筑造型设计展览风格 全面展示长城文化[3] 长城文化节活动体系 - 文化节采用"1+4+N"活动体系 包含开幕式 四场京津冀重点活动及全年持续的主题文化活动[1][4] - 四场重点活动包括:5月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含主论坛与青年论坛) 6月天津黄崖关长城文物主题邮鉴活动 9月河北山海关长城保护国际传播活动 9-10月北京怀柔黄花城水长城文旅专场[4] - 各区推出特色文商旅活动 涵盖戏曲展演 庙会 音乐会 文物保护对话 摄影展 文创大赛及越野挑战赛等多元领域[5] 长城文旅资源开发 - 北京市文旅局发布10条"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自驾线路 辐射门头沟 昌平 延庆 怀柔 密云 平谷六区[7] - 线路串联八达岭 居庸关 慕田峪 黄花城水长城 司马台长城等优质景区 覆盖超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7] - 通过高速公路 国道 省道等主干道连接 提供便捷的长城文化深度体验[7]
“最美长城守护人”百姓宣讲团将在全市宣讲
新京报· 2025-05-06 22:53
长城文化保护与弘扬 - 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色宣讲报告会,通过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文艺工作者演节目的形式阐释长城文化内涵 [1] - 石峡村主路墙壁挂满长城美景照片和传说故事,形成浓厚的长城文化氛围 [1] -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石峡村乡亲40年自发保护长城的成绩,强调要"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 [1] - 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表示回信为长城保护和文化传承指明方向,将在全市开展宣传宣讲活动 [1] -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从长城精神图腾、党的领导人传承、新时代弘扬等角度开展宣讲 [1] - 活动穿插曲艺表演和"最美长城守护人"宣讲团成员讲述守护长城、对外传播长城文化的经历 [1] 宣讲活动组织与推广 - 市社会科学院为"最美长城守护人"百姓宣讲团授旗,延庆区委宣传部颁发证书,市委宣传部颁发徽章 [2] - 宣讲团代表发起倡议号召全市各界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 [2] - 石峡村党支部书记表示长城守护队伍壮大,专门培养宣讲人讲述长城故事,计划依托长城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 [2] - 市特色宣讲团组建6支队伍,包括文化中心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长城文化等方向,由高校教师、专家、宣讲员和演员组成 [2] 活动影响与后续计划 - 特色宣讲团已在基层宣讲16场,线上线下受众达37.7万人次,微博话题阅读量6500万次 [3] - "最美长城守护人"宣讲团已在延庆区多个单位开展宣讲,后期将联合相关区打造市级示范团开展系列宣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