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搜索文档
从银行视角看国债买卖重启
天风证券· 2025-09-23 06:41
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 维持评级 [7]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国债买卖工具重启对增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稳健性有较大助益 从银行视角看重启具有较高迫切性 [3][58] - 仅以四季度看 重启国债买卖工具有一定必要性但未达非常紧迫状态 该工具重启与不重启在两可之间 [2][57] - 市场对工具期待较高主因财政部与央行会议提及研讨及市场大跌引发的负反馈担忧 [2][57] 国债买卖工具背景与操作 - 国债买卖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 于2024年8月推出但2025年1月起暂停 [14][15] - 央行长期考量包括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及配合中央加杠杆趋势下财政政策发力 [16][19] - 操作采用买入+借券卖出方式 2024年8月首次操作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 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1000亿元 [15][22] - 国债净买入规模与央行资产负债表对政府债权增量不完全对应 2024年8月对政府债权增量5071亿元为买入短债规模 卖出长债规模4071亿元 [24][27] - 操作暂停主因导致广谱利率过快下行 2024年12月1Y国债收益率跌破1% 与DR007深度倒挂 [30][32] 传统重启逻辑框架 - 重启需满足三大条件 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 关注国债收益率变化 视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操作 [37][38] - 农商行利率风险是核心约束 2025H1上市农商行AC账户增量久期较2022H2提升3.6年至8.3年 OCI账户增量久期提升0.6年至2.4年 [41] - 控制发债成本需求升温 三季度30Y国债频现发飞 4只国债一二级利差倒挂2bp以上 全场倍数较二季度低0.92倍 [47][48] - 四季度政府债供给压力可控 净供给规模约2.5万亿元 低于三季度3.7万亿元和去年同期3.9万亿元 [52][53] 银行视角分析 - 银行负债端久期显著下降 存款增量平均久期从2023H1的1.8年降至2025H1的1.1年 2025-2026年为高息存款到期集中时点 久期有进一步下行趋势 [3][58][60] - 市场类负债端主动降久期 2025年1-8月中小银行卖出回购合计1.27万亿元 显著高于历史同期 [62][64] - MLF与买断式逆回购余额接近11万亿元 可能出现每月央行中期资金常态化到期2万亿元以上情况 [4][65][73] - 国有大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达标压力凸显 测算显示六大行△EVE均高于15%监管要求 农行和邮储银行较高 [75][79] - 银行金市自营FTP利差观察显示 配置1Y以内国债利率盈亏平衡点约1.35% 利差倒挂时若大行仍净买入或预示工具重启 [5][83][85] 操作模式调整可能性 - 若重启可能调整操作模式 包括买入大行存量债券避免利率过快下行 或期限结构不限于买短卖长而净买入3-5Y甚至5-10Y国债 [6][86]
低利率时代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 资本市场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05 10:35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挑战与积极变化 - 政策利率多次下调带动LPR大幅下降 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降105个基点和120个基点 同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屡创新低 市场普遍认为我国正在向低利率时代过渡[4] - 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19年的2.20%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历史低位1.43% 多数银行利息净收入转为负增长 2024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2.27% 2025年一季度降幅扩大至2.32%[4] - 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同比增长5.69% 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93个百分点 创有统计记录以来新低 资本内生增长承压[4] 存款市场定价行为规范化进展 -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后银行常态化下调存款利率上限 但2022-2023年国有大行公司存款付息率均值反而上升14个基点和13个基点 与贷款收益率反向变动[6] - 2024年4月后部分银行通过高息吸收同业存款推升负债成本 自律机制实施禁止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建立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等规范措施[6] - 2024年国有大行公司存款付息率均值较上年下降14个基点至1.68% 随着省级自律机制管理职能强化 地方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限下调节奏加快[6] 贷款市场竞争态势变化 - 2019年12月到2025年3月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幅达200个基点 显著高于LPR调整幅度 利率低于LPR的贷款占比上升25.30个百分点至47.17%[7] - 政策部门强化贷款利率自律管理 要求不发放税后利率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贷款 对个人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利率设定自律底线[7] - 综合整治非理性竞争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银行贷款竞争行为预计更趋理性有序 贷款利率陡峭下行态势可能缓和[7]
光大银行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0.5%至247.4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8-29 11:5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9.2亿元 [2] - 净利润247.4亿元 同比增长0.5% [2] - 净息差1.40% 与一季度持平 [2] 资产负债规模 - 资产总额72386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0% [2] - 贷款总额40841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3.8% [2] - 基础贷款(不含贴现)39911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5.6% 在资产中占比提升0.8个百分点至55.1% [2] - 负债总额66414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3% [2] - 存款余额42532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5.4% 在负债中占比提升0.7个百分点至64.0% [2] 负债成本管理 - 存款成本同比改善34BP [2] - 对公存款成本改善36BP [2] - 零售存款成本改善32BP [2] - 其他负债成本改善明显 [2]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1.25% 与上年末持平 [3] - 拨备覆盖率172.47% [3] - 贷款拨备率2.15% [3] - 关注率1.80% 较上年末改善0.04个百分点 [3] - 逾期率1.95% 较上年末改善0.07个百分点 [3] 资本充足率 - 资本充足率13.53% [3] - 一级资本充足率11.55% [3]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49% 持续满足监管要求 [3]
中银香港(02388) - 2024 H2 - 业绩电话会
2025-03-26 18:29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上升16.8%,达到382亿港元,股本回报率增至11.6% [2]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公司履行在中银集团全球化战略中的关键角色,加强风险控制,巩固银行基础设施,拓展盈利来源,核心业务表现优于市场 [2] - 2024年公司利用市场利率走势,积极管理资产和负债,实现稳定的净息差表现;抓住资本市场和旅游业复苏的机会,扩大手续费收入;控制运营费用,加强风险管理 [3]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展望2025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转变,主要经济体的降息路径和幅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银行业在转变增长动力和风险管理方面仍将面临挑战 [4] - 自去年9月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增量经济刺激政策,有效提振了社会信心,支撑了经济的稳健复苏 [4]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两项新的股东回报安排 - 文档未提及回答内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