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郑州都市圈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产业带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郑州与漯河共同打造“舌尖双城”
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 郑州与漯河通过高铁实现40分钟通勤 高速路网持续加密 许信高速临颍段已通车 国道107京港线临颍段预计2024年底完工[2] - 漯河港建成9个500吨级泊位 覆盖中西部五省及长三角地区货物集散 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支撑郑州都市圈南部出海口[2] - 贾鲁河复航工程推进中 未来将与沙颍河航道联通 形成郑州"公铁空水"四路协同超级枢纽[2] 食品产业协同布局 - 郑州速冻食品产量占全国超60% 方便面市占率超20% 拥有三全、思念、千味央厨、蜜雪冰城等品牌[4] - 漯河食品产业规模超2500亿元 聚集7000多家企业 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全国第一 培育双汇、卫龙等企业[4] - 临颍县休闲食品年产值占河南省1/20 形成百亿产业集群 吸引六个核桃、嘉美、盼盼、海底捞、亲亲等企业投资建厂[4] 重点项目与投资进展 - 中优大健康产业园总投资100亿元 一期已入驻9家企业 推出6大类健康产品 2025年前两季度实现产值5.8亿元及税收6960万元[5] - 中原食品实验室联合郑州多所高校 攻克30多项食品关键技术 在重点企业设立成果转化基地[6] - 临颍规划建设现代食品产业园 探索"研发中枢+生产基地"模式 承接郑州产业转移 打造郑漯食品产业带后端基地[7] 区域战略定位 - 郑漯现代食品产业带被列为郑州都市圈8条核心产业带之一 以京广线为主轴串联新乡、许昌等城市[1][4] - 临颍县作为漯河唯一纳入郑州都市圈的县区 定位为区域物流枢纽节点 重点服务食品冷链 与郑州国际物流枢纽功能互补[3][7] - 漯河计划打造3000亿级食品全产业链和5000亿级绿色食品产业生态 凭借冷链物流优势辐射全国[7]
庄建球带队赴漯河市开展对接交流活动
郑州日报· 2025-08-14 08:22
政府合作与区域发展 - 郑州与漯河两市开展对接交流活动 聚焦"两高四着力"深化合作 协同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1] - 加快郑州都市圈建设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 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2] 产业带与产业集群建设 - 郑漯现代食品产业带是郑州都市圈8条重要产业带之一 [1] - 漯河市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着力打造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和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1] - 两市将加强产业合作 做强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建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都市圈 [1] 科技创新与企业调研 - 考察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 中原食品实验室及河南安迈康生物科技公司 详细了解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 产品研发和人才引进情况 [1] - 漯河市是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产业特色鲜明 创新氛围浓郁 发展态势强劲 [2] 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 - 聚焦"五个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深化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 [2] - 促进交通同网 产业同链 文化同兴 生态同建 服务同享 创新联动 打造组团式网络化现代化都市圈 [2] - 提升郑州都市圈综合实力 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 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2]
深化对接合作 促进优势互补 协同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郑州日报· 2025-08-14 00:52
郑州都市圈建设 - 加快郑州都市圈建设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 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高效能治理的强引领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强支撑[2] - 聚焦"两高四着力"深化对接合作 促进优势互补 协同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提速提质提效[1] - 促进交通同网 产业同链 文化同兴 生态同建 服务同享 创新联动 打造组团式 网络化的现代化都市圈[2] 现代食品产业合作 - 郑漯现代食品产业带是郑州都市圈8条重要产业带之一[1] - 加强两市产业合作 做强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分工协作 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都市圈[1] - 漯河市是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不断建链补链强链 持续延伸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 着力打造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和优势特色主导产业[1] 区域协同发展 - 漯河市产业特色鲜明 创新氛围浓郁 发展态势强劲 是郑州都市圈重要枢纽城市[2] - 希望两地聚焦"五个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进一步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持续深化全方位 多领域 深层次交流合作[2] - 不断提升郑州都市圈的综合实力 区域影响力 辐射带动力 为全省高质量发展 高效能治理提供有力支撑[2]
中共郑州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郑州日报· 2025-08-13 01:01
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 - 中共郑州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通报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听取意见建议 [1] - 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充分肯定郑州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 [1] - 下半年工作考虑包括发展先进制造业、会展经济、跨境电商和韧性城市建设等领域 [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郑州市将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在该领域奋勇争先 [2] - 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提升枢纽能级和开放优势 [2] - 郑州都市圈建设将高水平推进并提速提质 [2] 城市规划与发展 - 郑州市计划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方面扩大成效 [2] - 各民主党派将参与"十五五"规划科学编制工作 [2] - 目标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挑大梁、走在前" [2]
深化两地协同 坚持携手并进 共同加快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建设
郑州日报· 2025-07-28 01:00
郑州都市圈建设 - 郑州与济源示范区就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工作进行对接交流 [1] - 郑州聚焦"两高四着力"目标 建设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2] - 郑州持续完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一委一办一平台"体系 深化数字赋能 [2] - 郑州加快打造先进制造强市 科创强市 数智强市 交通强市 文旅强市 商贸物流强市 现代农业强市 [2] - 郑州与济源将推进全方位 多领域 深层次合作 共同打造组团式 网络化现代化都市圈 [2] 产业协同发展 - 郑州展现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蓬勃态势 [3] - 双方将聚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文旅合作共融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交通互联互通 [3] - 代表团考察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 关注新质生产力培育 [3] 城市治理与文旅融合 - 郑州在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强劲动能 [3] - 代表团考察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 管城区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 [3] - 代表团调研商都阜民里文化街区 关注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3] - 郑州在城市更新 文旅融合等领域的经验获代表团高度评价 [3]
深化合作同题共答 加力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
郑州日报· 2025-07-11 01:00
郑州都市圈建设调研 - 郑州市党政考察团赴新乡市、开封市调研郑州都市圈建设 聚焦规划建设、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等领域 [1] - 考察地点包括中原农谷展厅、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万岁山武侠城、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等代表性项目 [1] - 新乡市和开封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为郑州都市圈提供有力支撑 [1] 都市圈发展战略 - 郑州都市圈建设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 [2] - 重点推进"五个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涵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文化同兴、生态同建、服务同享五大领域 [2] - 强化郑新一体化和郑开同城化发展 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和产业协调共融 [2] 产业与创新布局 -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重点发展生物育种产业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展示科技创新成果 [1] - 开封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万岁山武侠城和艺术品保税仓体现文化IP开发与对外开放成果 [1] 工作机制 - 建立跨区域工作推进机制 通过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协调 [2] - 三市领导层共同参与 形成政府间协同推进格局 [1][2]
提升能级,这个国家级都市圈“划重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7 07:15
郑州都市圈建设规划 - 郑州都市圈建设以提升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为目标,突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1] - 构建"主副协同、区域统筹、圈层一体"的发展格局,强化郑洛协同、郑开同城、郑许一体 [1] - 2023年10月郑州都市圈正式获批为全国17个"国家级都市圈"之一,2024年4月河南出台一揽子规划包括都市圈发展规划及6个专项规划 [2] 都市圈发展重点领域 - 加快建设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都市圈,建强高铁"主骨架",拓展城铁覆盖面,提升公路通达率 [1] - 加快建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都市圈,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加快建设繁荣兴盛、文旅融合的现代化文化都市圈,构建现代化文旅产业体系,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1] 都市圈空间布局 - 构建"一主一副、三轴四极"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其中一主是郑(港)汴许主引擎,一副是洛济深度融合区 [2] - 以郑州市、洛阳市为引擎,融合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 [4] 都市圈发展现状与挑战 - 郑州都市圈与武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一道闯入《2024年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报告》20强 [2] - 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当务之急是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 [2][4] - 武汉都市圈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合肥都市圈打造新型显示、智能电动汽车等产业集群,长株潭都市圈打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集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