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遗产保护用上黑科技 在峨眉山解锁文旅新体验
央视新闻· 2025-09-11 12:24
核心观点 -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通过生态文旅创新、科技赋能保护及产业绿色转型 实现旅游人次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1][7][30] 生态文旅创新 - 推出"探寻峨眉的生命"生态游项目 由科研人员带队讲解珍稀动植物 吸引大量亲子游客 [2][4] - 开发20公里徒步路线覆盖生物多样性密集区 藏猕猴、珙桐等国家保护动植物资源成为核心吸引力 [6] - 2024年1-8月徒步登山游客达36万人次 同比增长40% 生态游带动冷线客流提升 [7] - 暑期文创品牌"峨眉记忆"销量增长超20% 利用自然奇观开发文创产品成效显著 [7] 科技赋能遗产保护 - 乐山大佛采用毫米级精度无人机巡检 效率较人工提升一倍以上 可识别微观裂隙 [8] - 使用红砂岩材料3D打印1:1石窟模型 还原透气性等物理特性 为修复实验提供支持 [12][14] - 通过微痕提取技术处理近4万张照片 算法矩阵叠加呈现风化文物清晰影像 [14] - 设立33个典型植被监测区 对空气温湿度、负氧离子、PM2.5及地表径流等指标实施动态监控 [16] 生态保护成果 - 完成峨眉山拟单性木兰(极度濒危植物)野外回归800余株 实施藏酋猴种群承载能力评估 [18] - 2024年1-9月峨眉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80万人次 同比增长4.9% [7] 产业绿色转型 - 水泥企业投资9000万元进行氮氧化物治理 年排放量削减约1500吨 [26]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5% 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 [26] - 高耗能产业加速退出 重点发展食品饮料、茶产业等"轻净"产业 [26] 文旅经济带动效应 - 乐山市2024年1-8月接待国内游客8580万人次(同比+20%) 入境游客21.93万人次(同比+35.25%) [30] - 下半年规划近30场赛事演艺活动 覆盖文创、赛演、美食、康养四大特色产业 [28] - 推动文旅消费从景区向城市空间延伸 形成"景区游+城市游+民俗游"多元体验模式 [28]
新华时评|唱响南方声音,展现南方担当
新华社· 2025-09-05 16:01
论坛概况 - 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滇池之滨举办 吸引110个国家及国际和地区组织约500名代表参会 其中超六成(60%)为外方代表 [1] - 论坛主题为"聚南方力量 应世界变局" 聚焦发出南方声音和体现南方担当 旨在回答和平与发展时代命题 [1] 中国定位 - 中国明确自身定位为全球南方成员和发展中国家 始终与南方国家保持共同发展立场 [1] - 中国通过和平发展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可通过自身努力与对外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转型 为全球南方提供可借鉴经验 [1] 南方国家发展态势 - 全球南方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代表实现群体性崛起 声势显著壮大 [1] - 南方国家历史上长期处于现代化进程后发位置 对现代化发展具有强烈共同追求 [1] 论坛议题与成果 - 论坛从全球视野探讨人工智能 遗产保护 青年担当等核心议题 关注文明传承纵深与人类未来可持续性 [1] - 发布系列主题智库报告等成果文件 宣布成立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合作传播伙伴网络 [2] - 通过媒体和智库桥梁推动跨文明理解与跨区域协作 以团结替代分裂 以合作替代胁迫 以包容消弭隔阂 [2] 区域战略意义 - 云南作为论坛举办地 正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以其多民族共生和多文化交融优势吸引全球关注 [2] - 论坛为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共赢的国际叙事贡献媒体智库力量 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与确定性 [2]
东西问丨中国遗产保护实践为南南合作提供新范式
中国新闻网· 2025-06-04 02:10
活动概述 - "从茶园到港口"研讨会暨建筑与茶文化双主题展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贝洛奥里藏特市举行 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承办 运用10余项数字技术展示"万里茶道"历史人文脉络 在中国、巴西、俄罗斯三国巡展 [1] 展览意义 - 展览使巴西公众接触"万里茶道"承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 充当文明间桥梁 推动文化交流与国际对话 [3] - 展览引介并深化"文化路线"概念 通过具体案例提升巴西公众及机构对这一文化遗产框架的认知 [3] - 展览契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推动跨文化理解、促进包容性遗产叙事及支持创新方式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努力 [3] 南南合作与遗产保护 - "万里茶道"展览展示南南合作推动人类遗产保护和动态传承的范例 通过全球南方国家间的知识交流、互学互鉴和协同研究 使遗产保护实践扎根于共同历史经验和文化价值 [5] - 项目通过数字平台与协同叙事增强遗产访问 激活本地叙事 在传统边界外创造新诠释空间 突出非西方遗产框架重要性 [5] - 项目提供三方面可复制经验:参与式遗产诠释让社区塑造自身叙事 跨文化治理模式基于传统知识与当代政策对话 文化路线作为连接人类共存、韧性和共同记忆的纽带 [5] - 南南合作成为促进知识多样性的催化剂 推动更公平、多元和可持续的遗产保护创新模式 [6] 技术应用与案例 - 中国将尖端技术与传统保护实践结合 故宫博物院对超过90万件文物完成数字存档 建立全面易访问的资料库 体现战略远见和坚定投入 [7] - 云技术革新有形和无形遗产的保护、传播及体验方式 支持动态保护模式 应用范围包括协作式数字档案、沉浸式叙事、人工智能保护分析及跨洲实时互动 [7] - 展览运用数字技术展示"万里茶道"历史人文脉络 [1] 并通过云技术展出沿线建筑三维动画 [9] 机构合作与未来计划 - 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与文化景观"教席 作为推动南南合作平台 汇聚推广扩展遗产观的机构 [9] - "伟大相遇"沉浸式展览作为教席首场活动 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展出 通过影像、音景和投影体验当地文化遗产 [9] - 作者将赴华中科技大学访学 重点关注推动中拉在文化景观、数字遗产与社区参与式保护等领域的对话与联合研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