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云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边缘云行业产业链、相关政策及市场规模分析:行业高速发展,5G商用、物联网激增与数转加速共推市场快速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4 01:23
行业概述 - 边缘云是一种分布式云计算架构 将计算 存储和网络资源部署在靠近数据源或终端用户的网络边缘侧 具备低延迟 本地化自治和分布式架构等核心特征 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 传输 处理和分析 [2]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边缘云市场规模为128.7亿元 同比增长19.61% [1][9] - 市场增长主要得益于5G技术商用化 物联网设备数量增加以及数字化转型加速 [1][9]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包括边缘服务器 边缘网关 AI芯片 智能网卡 GPU 存储设备等核心零件以及操作系统和中间件 [4] - 产业链中游为边缘云服务提供商与平台运营 [4] - 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车联网 智慧交通 工业互联网 智能安防 医疗健康 智能家居和金融领域 [4] 车联网应用 - 5G网络普及为车联网提供更高速 更稳定的通信支持 边缘计算技术降低数据传输延迟 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5] - 2024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为1724亿元 同比增长26.86% [5] 政策支持 -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边缘云行业发展 出台政策推动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7] - 2024年9月工信部印发《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 提出部署边缘计算节点 边缘计算网关 边缘控制器 边缘云等工业算力设备 建设工业智算中心 [7]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云厂主导 运营商筑基 垂直服务商深耕"的协同竞争态势 [10] - 云计算厂商如阿里云 华为云 腾讯云占据主导地位 提供"云-边-端"一体化解决方案 [10] - 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依托5G网络与基站资源 构建边缘节点超千个 通用算力规模达8.5 EFLOPS [10] - 垂直服务商如网宿科技 白山云聚焦CDN与边缘计算融合 通过2800+全球节点提供差异化服务 [10] 重点企业:网宿科技 - 拥有全球2800+边缘节点 覆盖主要运营商网络 提供低时延 高带宽的边缘计算服务 [11] - 核心产品包括边缘云主机 边缘计算ECP 边缘AI平台等 技术亮点包括云边协同 E5 V5高性能CPU独享资源 分钟级弹性扩缩容及内网隔离安全防护 [11] - 边缘AI平台支持模型推理 托管服务 已应用于医疗 家居 媒体等行业 [11]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3.51亿元 同比增长2.19% 归母净利润为3.73亿元 同比增长25.33% [12] 重点企业:腾讯控股 - 通过分布式架构实现毫秒级响应 产品涵盖边缘计算机器ECM 物联网边缘计算平台IECP TKE Edge边缘容器服务等 [12] - 技术优势包括云边协同 边缘自治 分布式健康检查 支持工业互联网 智慧城市 远程医疗等场景 [1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645亿元 同比增长13.69% 毛利为2055亿元 同比增长21.05% [12] 技术发展趋势 - 边缘云将深度融合5G-A/6G AI大模型 区块链等技术 构建"云-边-端"协同的智能算力网络 [13] - 5G-A的毫米波与通感一体化能力将支持车联网实现亚毫秒级时延 [13] - AI大模型与边缘计算结合将推动"模型训练-推理-反馈"的本地化闭环 [13] - 边缘安全技术将通过零信任架构 数据加密与区块链存证实现全链路防护 [13] 应用场景拓展 - 边缘云将在智能制造 智慧城市 车联网等垂直场景中持续深化应用 并拓展至元宇宙 数字孪生 工业元宇宙等新兴领域 [14] - 在智能制造中支撑"黑灯工厂"的实时质量检测与设备预测性维护 [14] - 在智慧城市中处理交通流量 环境监测等数据 实现智能信号灯控制与污染溯源 [14] - 车联网方面支持V2X通信与自动驾驶的协同决策 [14] 产业链与全球化 - 边缘云产业链将形成"硬件-平台-应用-服务"的协同生态 并加速全球化布局 [16] - 上游硬件厂商将推出更高效的边缘服务器与AI芯片 [16] - 中游云厂商将完善"边缘云+中心云"的混合架构 [16] - 下游应用开发商将聚焦垂直场景创新 [16] - 企业将通过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标准制定 提升中国技术的全球竞争力 [16]
姚欣的二十年创业长征!中国最大边缘云服务商PPIO冲刺港股
搜狐财经· 2025-07-24 08:04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姚欣从华中科技大学宿舍开发PPLive起步,后更名PPTV,开启中国互联网视频先锋时代 [1][3] - PPTV曾覆盖全球4.5亿用户,累计融资超7亿美元,最终以4.2亿美元出售给苏宁 [5] - 2018年姚欣与王闻宇联合创立派欧云(PPIO),瞄准算力供需错配痛点,姚欣夫妇控股50.61%,王闻宇持股11.41% [5] 业务模式与技术 - 公司构建分布式云计算平台,整合分散计算资源解决AI大模型远距离传输延迟问题 [6] - 边缘云计算服务占总营收98.1%,含边缘节点服务(2024年收入3.91亿)和边缘CDN(2024年收入1.57亿,占比从9.5%升至28.1%) [9] - 独创PD分离技术将模型推理效率提升10倍以上,理论运营成本降低90%,2024年日均Token消耗量达1419亿次 [1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86亿、3.58亿、5.58亿元,复合增长率39.7%,但净亏损从0.85亿扩大至2.94亿元,主因研发投入(占收入15%-19%) [6][7] - 2024年毛利率12.3%,受GPU云服务毛损拖累,现金及等价物1.14亿元 [7][8] -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89.5%,最大客户占35.2% [7] 行业前景 - 中国边缘云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32亿元增至2029年370亿元(CAGR 22.9%) [8] - 全球AI云计算市场从2024年315亿元激增至2029年4277亿元(CAGR 68.5%),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仅50%-70% [8] 资本运作 - 完成五轮融资,估值从天使轮4600万美元升至B轮后4.69亿美元,股东包括王小川、蓝驰创投等 [11] - 港股IPO拟投向技术升级、海外市场扩张及算力网络优化 [13]
弘则科技-关注SaaS自下而上的机会(25Q2)
2025-06-19 09:4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SaaS 行业、互联网行业、软件行业、数据服务行业、网络安全行业、边缘云行业 - **公司**:弘则科技、Google、Meta、多邻国、Roblox、ServiceNow、SAP、Snowflake、Palantir、MongoDB、Elasticsearch、Theta Edge、金蝶、用友、Palo Alto、Fortinet、Cisco、Cloudflare、Crosswood、Okta、CrowdStrike、Proofpoint、甲骨文、Databricks、Neo4j、Couchbase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SaaS 行业整体表现与影响因素 - **核心观点**:2025 年 SaaS 行业主要受宏观经济扰动影响,呈现估值波动而非实质性收入增长,AI 驱动效果未大面积显现,需关注公司层面独立逻辑[1][2] - **论据**:特朗普贸易政策和关税问题致估值波动,2024 年 10 - 11 月 AI 驱动上涨后,2025 年大部分软件公司收入未明显加速 AI 技术对软件公司的推动作用 - **核心观点**:AI 技术对大部分软件公司推动作用未显著显现,仅个别公司有独立走势和超额收益[3][4] - **论据**:整体软件公司在实质性收入层面未看到显著变化 AI 技术在解决用户复杂任务方面的局限性 - **核心观点**:AI 技术在解决复杂任务时思维链能力不足,依赖传统自动化方式,生成式 AI 用于理解需求,具体执行靠 RPA 等[5] - **论据**:提升思维链能力方法论不明确,处理复杂任务需人工搭建自动化流程 ToC 市场杀手级应用 - **核心观点**:ToC 市场无特别大的单点级杀手级应用,OpenAI 和 Cursor 商业化预期较好[6] - **论据**:OpenAI 预计 2025 年达 1 亿 MAU,总 ARR 约 200 亿美金;Cursor 预计 ARR 约 5 亿美金 互联网和软件公司利用 AI 增强生态循环 - **核心观点**:互联网和软件公司用 AI 增强用户或商业生态循环,而非单一 AI 产品满足所有需求[7] - **论据**:Google 和 Meta 通过增强自身生态系统,AI 作辅助工具提升业务模式和服务质量 AI 对 B 端市场的影响及产品落地优势 - **核心观点**:AI 对 B 端市场影响显著,B 端产品落地比 C 端快[10] - **论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确定,适合自动化工程化落地,C 端用户需求泛化随机 企业 IT 系统现状与数据中台价值 - **核心观点**:企业内部 IT 系统割裂,数据中台概念因 AI 发展重新受关注[11] - **论据**:各业务部门有独立系统,云厂商和 SaaS 公司快速推出数据产品 生成式 AI 时代企业数据处理需求变化 - **核心观点**:生成式 AI 提升非结构化数据价值,企业数据体系重构,大公司抢夺市场份额[13] - **论据**:SAP 与 Databricks 合作,ServiceNow 推出 RaptorDB,Salesforce 计划收购 Informatica 企业 IT 预算与市场整合 - **核心观点**:企业 IT 支出谨慎,下游客户整合资源,SaaS 等领域平台化,大公司抢夺市场份额[14] - **论据**:2022 年加息后预算紧张,与云计算时代不同 软件公司边界模糊化影响 - **核心观点**:软件公司业务边界模糊,强者恒强,有成熟用户生态或管理体系输出能力的公司更具优势[15][16] - **论据**:多邻国、Roblox、ServiceNow 和 SAP 等公司成长性好 数据服务领域公司发展趋势 - **核心观点**:Palantir 产业趋势明确但估值高;Snowflake 收入稳定增长,预计有发展拐点;单一场景解决方案公司面临风险[20] - **论据**:Snowflake 通过 Snowpark 实现数据整合,与 DataBricks 竞争缓解 美国市场公司整合趋势 - **核心观点**:美国创业公司和软件公司整合趋势明显,与 AI 技术发展相关[21] - **论据**:AI 未达 AGI 水平,应用效果差异大 国内外大模型发展差异及算力影响 - **核心观点**:中美大模型差异缩小,国产芯片能力追赶快,AI 落地用国产芯片问题不大[24] - **论据**:中国大模型迭代速度快,国产芯片性能与英伟达差距缩小 SaaS 公司估值方法 - **核心观点**:关注估值分位比绝对估值更合理[29] - **论据**:以 ServiceNow 和 SAP 为例说明 中美企业数据打通差异 - **核心观点**:中美企业数据打通面临类似挑战,但美国信息化系统覆盖度和深化程度更高[33] - **论据**:美国有更多垂直行业软件大公司,中美 AI 落地都需统一数据接口等 企业代理系统幻觉问题 - **核心观点**:企业代理系统幻觉问题已解决[34] - **论据**:2024 年通过向量数据库等技术使回答准确率达 99% Snowflake 发展趋势 - **核心观点**:Snowflake 将融合数据仓库和数据湖,形成湖仓一体化解决方案,发展前景好[36][37] - **论据**:产品调整,处理非结构化数据能力提升,与 Databricks 功能差异缩小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Google 的 AI 搜索功能有 15 亿月活跃用户,已初步商业化,未采用直接订阅收费模式,主要稳住和新增流量[7] - Meta 的 AI 在内容推荐和广告业务有显著效果,通过增强流量协同和广告效果实现商业逻辑,非直接订阅付费[8][9] - ServiceNow 凭借平台和工作流引擎在跨部门协作有优势,可能占据跨部门协作市场[19] - 网络安全领域网络端整合趋势更强,边缘侧防护复杂度提升,生成式 AI 推动人类与非人类身份协同保护需求[27] - CrowdStrike 宕机事件负面影响消退,业务恢复良好[28] - 边缘云成长空间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ISP 在边缘计算有优势[30] - 甲骨文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都处于向上周期,上调下一个财年云增长预期[31][32] - 金蝶云业务占比 80%,在战略执行和产品开发上有先发优势,未来在产业趋势中会占据一席之地[23][25][26][40]
AI推理时代 边缘云不再“边缘”
中国经营报· 2025-05-09 15:09
边缘云技术革命 - 边缘云突破传统集中式计算模式 将数据处理能力下沉至网络边缘 实现数据快速响应和处理 [1] - 在AI大模型竞争中 行业焦点从训练阶段转向AI推理 边缘云成为新竞争焦点 [1] - 边缘云靠近节点 可提升数据交互和AI推理即时性与效率 同时保障信息安全 [1][5] AI推理需求爆发 - AI推理计算需求可能是训练需求的10倍甚至更多 企业更关注"后训练"阶段部署问题 [1] - 巴克莱报告指出 AI推理计算需求预计占通用人工智能总计算需求的70%以上 达训练需求的4.5倍 [3] - 英伟达创始人预测 推理算力需求规模增长将"轻松超过去年估计的100倍" [3] 行业技术动态 - OpenAI推出O1推理模型 Anthropic上线依赖推理的Agent功能 DeepSeek R1推理模型引发全球关注 [3] - DeepSeek采用跨节点专家并行模式 通过全面开源将AI推理资源池成本降至百卡/千卡范围 [4] - DeepSeek轻量灵活的部署方式已获科技、金融、政务等多行业接入 推动端侧AI爆发 [4] 边缘云核心优势 - 边缘云地理分布广泛 缩短交互链路 降低数据传输开销和成本 [5] - 边缘云节点容量大、健壮性强 结合边缘推理可支持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5] - 边缘侧提供额外能力如边缘缓存和安全防护 增强模型部署安全性 [5] 市场竞争要素 - 未来竞争核心在于成本/性能计算 包括推理成本、延迟和吞吐量 [6] - 边缘推理靠近终端用户和数据源 可提升用户体验和效率 同时满足"数据主权"需求 [6] - AI行业投资已开始转向推理 推理效率需综合评估吞吐量、时延和成本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