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学科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跨学科研究成“香饽饽”!AI从诺奖舞台走进多领域,国产算力撑起创新底气
第一财经· 2025-09-22 09:58
对AI的应用已不限于蛋白质结构预测,多名科学家透露,AI应用已扩展到化工、医学、神经科学等领域。 去年诺贝尔奖评选对AI的偏爱激起跨学科研究的层层涟漪,近期业内奖项对跨学科研究投注了相当的关注 度。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近日在深圳颁奖,记 者了解到,50名获奖者中有多名交叉学科研究者。 多名获奖者向记者谈到跨学科特别是使用AI技术的重要性。"学科形成有历史沿革的因素,但科学不会定义某 个问题是属于物理、化学还是生物医学。"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漪向记者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领域研究者郑南峰则告诉记者,他的学术研究基本每三年经历一个坎,因为学的东西 不够用,需要寻求突破。三年前他学习了电气工程,现在则不得不用上AI技术方法。 记者了解到,对AI的使用已不限于去年诺贝尔奖结果出炉时备受关注的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多名科学家透 露,AI应用已扩展到化工、医学、神经科学等领域。还有研究者在使用国产芯片搭建AI计算平台,与海外的 研究团队展开竞争。 到一些限制。"高毅勤谈到,因此,他的团队与华为昇腾团队等合作,完全利用国产软硬件从头训练,在单体 和复合物结构 ...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
搜狐财经· 2025-09-04 08:37
作者:南方 编者按:提起网络舆情大多数人都跟网上负面信息扎堆联系在一起,其实他是民众对某一现象和问题所 表现出的一种观点、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理性 的,也有感性的。不管怎么样,他是政府了解民意、企业了解市场、个人了解大众的一种重要渠道。本 文作者是资深网络舆情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次试从理论角度分析网络舆情的本质与规律, 并分享一些看法和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 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传统 观念中存在一种明显的认知误区,即将网络舆情简单归类为危机公关的一部分或是传播学的分支领域。 这种简化视角不仅低估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无法全面把握其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实际上,网络舆 情是一个融合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 从政治学视角看,网络舆情体现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民众对公共问题和政府管理所表达的 一种社会政治态度和信念、价值观等等。这种表达往往影响着政策制定 ...
“磐石”大模型发布 助力科学家跨学科研究
快讯· 2025-07-27 10:56
人工智能行业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 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 [1] - 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自主研发的"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在大会上亮相 面向科学家用户 助力跨学科研究 [1] - "磐石"大模型具备科学文献萃取融合 科学知识表征推理和科学工具编排规划等核心能力 [1] "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 该模型可实现"假设提出-方案规划-仿真推演-实验验证-规律发现"的科研全流程 是"人工智能+科学"的跨学科辅助研究平台 [1] - 在国产开源大模型基础上进行深度定制 掌握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学科核心定理 定律与专业知识 [1] - 研发团队基于该模型开发了"文献罗盘"与"工具调度台"两个科学智能体 辅助科研工作 [1] 应用场景 - 在力学研究领域 该模型可高效计算高铁模型在多种流体环境下的表面压力场 为高铁构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1] - 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 可实现粒子物理研究任务的自动分解与高效规划 提升粒子模拟速度与重建效率 [1]
“偏专”之害与“博通”之益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9 20:45
党史研究的专业性与博通性 - 党史研究需要专业性与博通性结合 研究者需具备"门外汉"眼光才能发现新问题 培养贯通之才需避免"偏专" 强调"博通"如朝阳产业本金可一本万利 [1] "专"的弊端 - 梁启超和毛泽东均指出过度专业化导致生活单调和学术局限 建议年轻时多学自然科学 后期再侧重社会科学 [2] - 学术过度专门化导致学科细分 如中共党史分为革命史、建设史等 进一步细分为思想、组织等方向 精细化研究需避免"局隘"和"破碎" [3] - "局隘"表现为学科封闭和割裂 研究毛泽东忽略刘少奇 研究理论脱离实践 研究建设史割裂革命史 长期将导致学科僵化 [3] - "破碎"表现为繁琐考证和细节深描 放弃宏观综合 只关注零碎知识 破坏历史连续性 导致学科边缘化 [3] 研究者"偏专"的三重境界 - 第一重"自说自话":研究范围狭窄 资料收集局限 无法多方联系 发言幼稚或隔膜 [4] - 第二重"自以为是":拒绝他人意见 主观片面解释历史 产生门户之见和妒忌诽谤 [4] - 第三重"自业自得":意识到弊端但无力改变 如胡适所言成为"孤拐"式学者 影响社会有限 [4] "通"的四大维度 - "纵通":贯通古今 将具体问题置于整个党史中分析 需了解党成立前的历史 如毛泽东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 [6] - "横通":观察党内外联动 将党史置于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 分析党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联 打通党内各专史条块分割 [7] - "内通":精通党史学科理论方法 接受史料学、考据学训练 需掌握学科历史和各派学说 提升学术辨别力 [8] - "外通":借助其他学科理论方法 如研究经济问题需经济学、统计学 研究社会问题需社会学、心理学 跨学科支撑核心研究 [9] 跨学科研究实践 - 研究毛泽东需配备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多副"眼镜" 通过诗词分析其政治家与诗人的双重特质 如《卜算子·咏梅》修改体现意境差异 [11][12] - 研究现代化等议题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结合 否则讨论流于表面 党史研究者需配备多元学科工具 [12]
留汉博士后造出磁控“人工膀胱”,填补全球空白
长江日报· 2025-05-30 00:48
人工膀胱项目进展 - "人工膀胱"项目在武汉市首届博士后"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武创院等创投机构的1500万元投资,创下本届大赛单笔最高投资纪录 [1] - 该团队正在开展两项二类医疗器械相关临床研究,预计年内开展临床试验 [1] - 这是业内唯一完成大动物验证的'人工膀胱'产品,能像正常人体膀胱一样储存排空,产品价格预计比现有主流治疗方案降低三分之二 [1] 技术研发与创新 - 人工膀胱系统由同济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与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联合研发,融合磁控技术、软体机器人技术、医用高分子材料与植入技术 [4] - 系统通过软体机器人动态实时监测膀胱容量及压力,可随时在手机上查看反馈信息,实现排尿功能同步率98% [8] - 团队采用"双导师制",医学导师凌青教授与工程学导师臧剑锋教授每周主持"医工对话会",将临床参数转化成工程语言 [4] 市场前景与产业化 - 全球膀胱治疗市场规模达452亿元,产品定价5万元仅为进口产品1/3 [8] - 预计三年内占据国内30%市场份额,全球3000万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我国占1/3 [10] - 预计2026年产能突破1万套,带动本地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医用高分子材料等产业链新增产值8亿元 [11] 知识产权与未来规划 - 团队现拥有与本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 [11] - 未来计划将神经修复技术与产品相结合,形成互补效应 [11] - 已着手布局海外专利,计划在光谷建立首条量产线 [11]
数字化赋能政府会计革新 这场会议给出这些“金点子”
搜狐财经· 2025-05-25 11:30
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与核心议题 - 会议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自主政府会计知识体系构建",汇集财政部、高校及企业百余位专家研讨新时代政府会计改革方向[1] - 数字经济与科技革命背景下,政府会计需应对数据资产、自然资源等新型核算对象扩展带来的理论挑战[3] 政府会计面临的三重挑战 - 核算对象扩展冲击传统理论边界,数据资产、文物资源等新型资产纳入管理范畴[3] - 技术迭代要求学科升级,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重塑会计流程,推动智能记账与实时审计场景落地[3] - 政策环境变化驱动职能转型,政府会计从核算记账转向资源配置、绩效管理等决策支持职能[3] 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创新 - 学者提出构建绩效导向的政府成本会计体系,建议采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成本数据动态监测[4] - 研究需突破传统案例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政府财务行为规律,加强跨学科实证合作[4] - 跨国数据对比显示政府补助政策在产业升级与风险对冲中发挥关键作用[4] 数字化转型与治理效能提升 - 会议专题研讨公共数据资产会计核算、数字政府建设等议题,推动审计从合规监督向治理效能赋能转型[5] - 财政部强调需总结中国改革经验,提炼原创性政府会计理论与方法以适应数字化治理需求[3][5]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10:34
艺术实践核心特征 - 将科技与生物学融合进行先锋性艺术创作 打破传统视觉艺术边界 纳入触觉 味觉与嗅觉等多感官表达维度 [1] - 探索多元智能形态 剖析生物圈与技术圈关联 引导观众重新审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1] - 融入机械装置 真菌 藻类等非人类实体 质疑人类中心主义 反思创作主体性与掌控力 [1] 创作方法论与主题 - 扎根跨学科研究 跨越科技 生物学与哲学领域 通过与科学 建筑 香氛专家合作实现作品呈现 [1] - 触及机器智能快速发展引发的集体焦虑 将人类存在本质思考与生态学 宇宙学关注交织 [1] - 从细菌繁殖与病原体侵袭过程挖掘社会变迁隐喻 暗示人工智能技术对瓦解与重塑关系的影响 [2] 展览呈现与作品特质 - 展厅设计模拟实验室 宇宙飞船或企业环境 营造冷峻隔离的无菌未来感氛围 [2] - 近40件作品展现"失去与分离的法证学"概念 突出腐朽衰败意象与易逝脆弱特质 [2] - 探讨社会对洁净与污染的执念 通过脆弱性增强观众心理张力 艺术化解读人类社会进化进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