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类中心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一块钱的AI,开始审判人类
虎嗅· 2025-08-07 05:19
AI对社会结构的冲击 - AI在所有需要智能活动的领域能以比人类高几千倍的效率工作 这构成了对社会结构冲击的数学基础[3][18] - AI处理token的效率达每秒100万个 成本仅需1元 而人类每分钟仅产生200个token 每日上限20万个[16] - AI在质量上已达到博士水准 能替代99%的人类 而人类博士占比不超过1%[17] 智能涌现原理 - 人类智能和AI智能本质上都来自涌现现象 即超大规模加简单规则产生跃迁[14] - 大语言模型遵循规模法则(Scaling Law) 参数规模越大智能水平越高[14] - 图灵测试回避智能本质讨论 通过能否区分机器与人类回应来判定智能[15] 算法审判与分配机制 - AI将使虚拟世界代码生产效率提升100倍 娱乐内容供给能力激增[23] - 法律服务、金融服务、政府服务成本可能降低100倍[24] - 推荐算法可能替代市场分配机制 避免垄断并实现更均衡的流量分配[30][31] - 算法治理本质是"算法审判" 遵循"你得到的是你应得"原则[34][35] 社会鸿沟与治理架构 - 掌握算法和算力的1%人群与99%人群之间的鸿沟可能拉大到"物种级"[25][26] - 需要三层治理架构:全民基本收入(UBI)解决生存 全民基本工作(UBG)提供价值感 推荐算法平衡分配[27][28][31] - 超级平台可能无限供应治理服务 最终甚至"吞噬"国家管理职能[32] 文明契约与审判机制 - AI将重现"无偏私的第三方审判者"角色 复活传统正义论[39] - 时间序列上的文明契约基于生存概率威慑 高级智能为增加自身生存概率会变得更道德[45][46] - 1%人群如何对待99%人群 将成为超级智能对待人类的"语料"基础[47] 教育体系变革 - 学校教授的所有技能都能被AI很好地替代 教育性价比已显著降低[55][57] - 建议放弃传统教育竞争路径 转而追求小众爱好并在细分赛道做到前1%[58][60] - 未来竞争将围绕个性化需求展开 多元化消费市场将涌现[59]
为什么人们喜欢鉴定AI?
虎嗅· 2025-05-29 05:16
AI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的融合 - AI生成内容在文字生产速度上已与短视频相当,80%的文章内容可由AI生成[2][3] - AI能够精准模仿创作者风格,甚至比创作者本人更符合其历史风格特征[8][9] - 创作者手工修改部分反而被误判为"AI味重",显示人类创作与AI生成界限模糊[7] 内容价值评判标准转变 - 内容价值取决于信息可靠性而非生产方式,AI辅助生成的新闻稿可能比人工编造的更真实[19][20] - 学术论文价值核心在于实验可重复性和理论创新性,AI撰写工具不影响研究成果实质价值[22][23] - 文科研究价值体现在观点新颖性和启发性,AI工具使用与否不改变内容质量[24] AI内容的社会接受度矛盾 - 用户对AI生成内容存在系统性偏见,相同内容标注AI来源后评价显著降低[31][32] - 实验显示人们实际偏好AI画作,但公开场合会表演性否定AI作品[34][36] - "AI鉴定"行为演变为社交攀比手段,通过展示辨别能力获取社交认同[38][39] AI鉴定技术的发展悖论 - AI鉴定技术依赖AI自身,导致"以AI对抗AI"的循环将随技术发展失效[42][43] - 未来内容评判将回归信息质量、情感共鸣等本质维度,而非生产方式[44] - 实质性AI鉴定可能消失,但作为社交表演的鉴定行为将持续存在[45][47] AIGC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 - "外国山海经"类AI怪物短视频在抖音/TikTok获数百亿播放量,验证娱乐性内容无需完美拟真[27][28] - 用户审美迁移可能导致更偏好AI生成内容,尤其在满足"图一乐"需求的场景[29]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10:34
艺术实践核心特征 - 将科技与生物学融合进行先锋性艺术创作 打破传统视觉艺术边界 纳入触觉 味觉与嗅觉等多感官表达维度 [1] - 探索多元智能形态 剖析生物圈与技术圈关联 引导观众重新审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1] - 融入机械装置 真菌 藻类等非人类实体 质疑人类中心主义 反思创作主体性与掌控力 [1] 创作方法论与主题 - 扎根跨学科研究 跨越科技 生物学与哲学领域 通过与科学 建筑 香氛专家合作实现作品呈现 [1] - 触及机器智能快速发展引发的集体焦虑 将人类存在本质思考与生态学 宇宙学关注交织 [1] - 从细菌繁殖与病原体侵袭过程挖掘社会变迁隐喻 暗示人工智能技术对瓦解与重塑关系的影响 [2] 展览呈现与作品特质 - 展厅设计模拟实验室 宇宙飞船或企业环境 营造冷峻隔离的无菌未来感氛围 [2] - 近40件作品展现"失去与分离的法证学"概念 突出腐朽衰败意象与易逝脆弱特质 [2] - 探讨社会对洁净与污染的执念 通过脆弱性增强观众心理张力 艺术化解读人类社会进化进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