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金面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研究框架培训:资金面研究框架
2025-09-22 00:5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中国A股市场及其资金面研究 包括ETF市场 公募基金 保险资金 私募基金 外资 两融 社保基金等各类投资者[1][2][3] * 公司提及宽基指数(如沪深300 上证50)及其成分股(如银行股 寒武纪[12]) 行业主题ETF 以及具体上市公司如腾讯控股[22] 招商银行[27] 核心观点与论据 **ETF市场发展** * ETF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2025年8月底突破5万亿元 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ETF市场[1][5] * 股票型ETF在2024年大幅增长 净流入规模达1万亿元[1][5] * 主要驱动力从2025年下半年起由国家队托底转变为行业主题ETF 归因于监管推动快速审批 指数化投资发展及ETF费率下调[1][6] * 被动基金在A股持股市值占比持续提升 2024年四季度首次超越主动基金[1][10] * 被动基金配置集中在大金融 建筑和工业板块 低配汽车 医药等成长类板块[1][10] * 与海外相比差距显著 2024年底美国股票型ETF持股市值占比为12.8% 而中国仅为3.6%[9] **ETF市场影响** * ETF是2023-2024年存量博弈市场中的被动增量资金 显著影响市场风格 推动沪深300大盘龙头风格和红利风格 银行作为沪深300第一大权重行业显著受益[11] * 宽基指数更多由证金 汇金 险资等配置型资金中长期持有 行业主题类更多由高风险偏好者及散户持有 其换手率可衡量市场交易情绪[7][8] **主动权益基金** *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自2022年以来持续萎缩 但2025年起超额收益显现 新发情况和投资者偏好出现边际改善[1][13] * 公募基金定价权虽下降 但主动权益在机构投资者中占比达17.2% 仅次于国家队和被动指数基金[13] * 2025年7月以来新发规模明显改善 浮动管理费率产品贡献阶段性增量 投资者对权益类产品偏好有所改善[15][16] * 公募基金维持高仓位运行 更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 2025年二季度在电子板块仓位达18.75% 接近历史峰值20% 加仓通信 银行及国防军工 减仓食品饮料 汽车[21] * 2025年一季度公募对港股配置从15%大幅提升至19% 二季度小幅提升 腾讯为其港股第一大重仓股[22] * 展望未来 公募基金可能成为市场重要增量资金来源之一[1][15][24] **保险资金** * 保险资金持续流入市场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寿险与财险运用资金余额达36万亿元 每0.1个百分点变动即带来几千亿增量资金[25] * 受益于2024年新国九条政策引导和2025年一季度保费销售开门红 政策鼓励大型国有险企将新增保费30%用于股票投资[25] * 据估算 2025年下半年保险仍将带来3000-4000亿元增量资金[1][25] * 在债券收益率下行背景下 险资倾向于增配高股息红利资产 2025年二季度持有银行 公用事业 交通运输和通信运营商等红利资产占比达67.7% 并扩展到通信 汽车 有色金属等广义红利资产[25][26] * 2025年初以来险资在港股举牌速度较2024年进一步加快 持有招商银行港股与其股价表现高度相关[27] * 险资增加权益配置主要通过直接买股票和委外或购买ETF两种方式 2025年上半年明显增配TMT中的算力光模块方向以及制造业 周期行业和金融地产等ETF[28] * 国有大型险企增配权益比例明显快于行业整体 不同险企配置差异显著(如股票投资比例从6%到16%以上不等)[29] **外资** * 外资虽年度持续流出 2024年以来对A股市场参与度不高 但目前外资占比A股市值不到3% 而美国 日本等主要市场超20% 其仍是重要机构投资者[30] * 外资结构以配置型资金主导(长线资金如海外养老金和主权财富基金) 未来可能成为A股重要增量资金来源之一[1][30] * 外资流入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 MSCI指数纳入因子 PMI指数 美债利率 离岸人民币汇率和A股相对收益[31] **其他资金面** *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稳步上升 2025年7月备案数单月达8000亿元 为2022年以来最大单月规模 仓位灵活且明显提升 持仓偏向成长性 高弹性资产如电子 计算机等[3][33] * 理财产品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持续降低 从2021年6月超1.02万亿元降至2025年6月7847亿元[32] * 两融资金规模创新高 已超过2015年最高点 是推动市场上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下行风险小且利率已降至3%以下[3][35] * 社保基金体量达3万亿元 在A股配置比例约为21.4% 是A股市场相对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3][34] * 散户入市进度低迷 新增投资者数量维持低迷状态[3][36] *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力度可控 回购和分红持续增长 IPO和增发维持较低水平[3][37] 其他重要内容 * 资金面对A股市场的影响自2017-2018年起 从宏观层面(银行间量价)演变为以微观层面(外资 公募 私募 险资等)为主要驱动力[2] * 判断公司或板块涨跌可归结为资金流入和流出 需分析各类资金性质和偏好[3][4] * 各类资金(公募基金 保险资金 外资 ETF等)有望形成共振共识 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改善存量博弈环境[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