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出版

搜索文档
第十五届数博会落幕 以数智化转型推动构建出版新生态
河南日报· 2025-08-31 23:16
行业展会概况 -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以"数实相融智赢未来"为主题 设立六大展区 举办1场主论坛 4场分论坛和150余场活动 [2] - 吸引23个省区市 600多家参展企业集中展示数字出版全门类 全产业链及各种创新形态 [2] - 与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同期同地举行 推动数字技术与纸墨书香深度交融 [4] 数字技术应用创新 - 融合出版产品 XR沉浸式电影 AI阅读文库等数字出版创新成果吸引大批观众参观 [2] - 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AR立体书使《山海经》《西游记》神兽跃然纸上 [2] - 湖南展区湖湘文库AI版终端实现语音提问精准推荐典籍段落 [2] - 浙江人民出版社首发166册《中华传世藏书》有声书 [2] 传统文化数字化融合 - "了不起的甲骨文"特色展区通过学写甲骨文体验活动吸引观众参与传统文化互动 [2] -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交织推动融合出版向纵深发展 形成"场景—阅读—新场景"螺旋上升闭环 [2] - 三秦出版社签署"唐图秘境·国宝壁画"XR数字活化融合出版项目合作协议 [3] 国际合作与产业协同 - 国际合作展区成倍扩大 国际论坛活动丰富 国际嘉宾数量明显增加 [3] - 加拿大多伦多教育出版社认为数博会为国际交流搭建桥梁 创造未来合作可能性 [3]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启动数智化游戏化系列数字教材战略合作 [4] - "学习强国"平台打造中国首部英雄史诗VR大空间项目《长征·英雄》 将于9月在拉萨建设XR体验馆 [4] 全民阅读推广模式 - 全省各地组织多场惠民书展和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4] - 中原图书大厦采用"惠民书展+文化体验"模式打造可读可感可享的阅读嘉年华 [4] - 商丘通过历史文化专家直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易懂的"家常话" 实现书香"破圈"传播 [4]
中国出版: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2:04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94%至20.9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4.89%至1.33亿元,主要受图书零售市场整体承压及渠道分化影响[2][3] - 公司坚持挺拔出版主业,持续推进主题出版、重大文化工程及融合出版转型,但短期财务表现受行业周期性波动及成本结构变化影响[3][6][7]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20.98亿元,同比减少14.94%;营业成本14.20亿元,同比减少17.73%,成本降幅大于收入降幅[2] - 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降14.89%;扣非净利润0.69亿元,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自政府补助等专项收益[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50亿元,同比改善10.8%;货币资金29.01亿元,较期初增长47.89%[2][10]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37%,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0.0698元[2] 行业环境 - 2025年1-6月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微增0.73%,实洋同比下降0.31%,呈现高开低走趋势[3] - 内容电商渠道增速显著放缓(6月码洋增速降至3.71%),平台电商、垂直电商及实体店渠道码洋均为负增长[3] - 政策层面持续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与《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政策合力[3] 业务进展 - 主题出版聚焦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推出《胜利与和平》等系列重点图书[3] - 重大文化工程包括《复兴文库》第四、五编审校、《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已出版29卷)及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5] - 版权输出458项,引进470项;《习近平扶贫故事》累计出版13种文版,3家子公司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7] - 融合出版取得进展:中华书局建成《佛教文献典籍数据库》、三联书店中读项目入选出版融合发展重点项目[7] 核心竞争力 - 品牌优势:拥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7家百年品牌出版社,零售市场实洋占有率保持全国第一[7][8] - 资源与规模优势:内容资源覆盖文学、古籍、学术等领域,控股股东中国出版集团连续17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6][8] - 人才体系:通过"三个一百"人才培训、编辑训练营等机制强化专业队伍建设[9] 子公司表现 - 人民文学出版社营收3.54亿元,净利润0.60亿元;美术总社营收1.48亿元,净利润0.26亿元[11] - 商务印书馆营收2.46亿元,净亏损0.18亿元;中华书局营收1.37亿元,净亏损0.01亿元;大百科净亏损0.15亿元[11] 资产与资金状况 - 总资产160.43亿元,较期初下降0.37%;交易性金融资产16.76亿元,较期初减少34.14%[10] - 固定资产增长54.09%至11.58亿元,主要因中国出版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投入运营[10] - 募集资金使用进度100.01%,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数字化转型项目[18][19]
以“融合出版”为方向,阅读浸润城市
新浪财经· 2025-08-22 03:44
公司战略与活动 - 中信出版集团在2025上海书展期间推出"天使望故乡+"全民创作计划及MOOK试刊《100个中国人的梦境》 通过图书、Mook、视频播客等融合出版形式传播中国细节和故事 [2] - 公司以"融合出版"为方向 将阅读与多元业态结合 通过"城市艺术计划"构建"声音+阅读"、"艺术+城市"的创新形态 实现文旅商深度融合的文化新场景 [6] - 项目将持续挖掘中国细节 探索融合出版新模式 构建全民创作生态 推动中国故事广泛传播和留存 [6] 产品与内容开发 - MOOK试刊《100个中国人的梦境》收录普通人梦境故事 展现文化的人间烟火气 其中包含重症儿童家庭信件等具有治愈力的内容 [2][3] - 通过"所有人创作 所有人阅读"主题推动全民创作 被专家类比为"新五四运动" 强调普通人的创作价值 [2] - 推出《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从气象学角度解读传统文化智慧 通过跨界合作推动文化传播融入日常生活 [10] 行业趋势与技术前沿 - 《空间智能》作者分享人工智能重构城市治理、产业经济及日常生活底层逻辑 聚焦自动驾驶、城市规划等落地场景 [8] - 人形机器人领域从实验室原型发展到特斯拉擎天柱、优必选Walker等商用案例 预测2045年前在制造、医疗、养老等领域承担超过50%基础劳动 [8] - 投资领域专家强调在信息爆炸时代 理性思辨是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分享中国股市投资认知偏差与周期轮动等观点 [8] 文化与社会影响 - 通过《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图书分享活动 聚焦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现实挑战 包括理想与现实碰撞、婚恋观变迁及职场压力等社会议题 [11] - 文化活动覆盖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科技发展 形成从二十四节气到人工智能的多元内容矩阵 [8][10] - 公益领域案例显示普通人的故事具有治愈力 通过出版项目实现社会价值传递 [3]
“所有人创作,所有人阅读”,2025中信出版作家之夜重磅开麦
新浪财经· 2025-08-17 10:20
中信出版集团"天使望故乡+"项目 - 中信出版集团与"天使望故乡+"项目共同发起"作家之夜"活动 主题为"所有人创作 所有人阅读" 汇聚作家 学者 创作者和热爱故事的朋友进行开放麦分享 [1] - "天使望故乡+"项目将推动全民创作 记录中国故事 并运用融合出版手段进行全媒介开发 形成包括图书 Mook 视频播客等在内的产品矩阵 [3] - 项目秉持"所有人创作 所有人阅读"理念 旨在让普通人被忽视的声音能够穿过互联网喧嚣 让孤独灵魂在文字中找到彼此 [6] - 中信出版希望借此项目长期记录时代变迁 探索融合出版新模式 让日常烟火气中的中国故事更广泛传播和留存 [3] 项目内容与意义 - 推出新文化项目"天使望故乡+"及衍生MOOK试刊号《100个中国人的梦境》 收录普通人创作内容 如61岁广州护工沈阿姨20字的梦境描述 [5] - 项目被视为当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从微博150字创作到文人进入互联网创作 呈现普通人鲜活故事 [14] - 中信出版从财经书头部企业转向搭建人文平台 希望与作者 媒体人一起走到人间烟火中 让文化走入千家万户 [6] - 项目不应只是少数文化人的文字殿堂 而应成为整个城市阅读的园丁 上海因市民创造的万家灯火和烟火气成为可阅读的城市 [9] 参与者观点 - 邱兵作为发起人认为写作不再是专业作家专属 普通人写普通人故事让文学性价比更高 [4] - 陈炜表示要让阅读走到人间烟火中 把最优秀作品奉献给大众并共同创作优秀内容 [7] - 王帅分享写作让生命更完整 通过记录弥补记忆衰退 认为《100个中国人的梦境》能丰富生命 [10][12] - 李泓冰将项目比作当代五四新文化运动 指出当下人人都在表达创作 但真正关注他人内容的很少 [14] - 倪闽景提出创作需要懂欣赏的观众 否则如同人工智能批阅作文或介绍恐龙无人倾听 [15][17] - 张明扬认为在媒体衰落时代保持写作手艺很重要 如同远古巨兽灭绝而小动物存活 衰弱低调反而更易生存 [23]
将好书带给世界读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5 22:21
展会概况 -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图博会)于6月18日—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主题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交流互鉴共赢" [4][5] - 展会规模:8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家展商参展,22万种中外精品图书亮相,近30万人次观众入场参观 [4] - 主办方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承办方为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4][5] 新书发布与主题图书 - 中国作家馆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展示抗战题材作品并发布"中国文学地图"大数据成果 [6] - 人民日报出版社与晨光出版社联合出版儿童叙事诗《号角》,中译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文物图录 [7] - 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人工智能艺术设计新逻辑"丛书,探索AI创作逻辑与人机协同模式 [7] - 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春秋历史主题随笔集《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浙江摄影出版社发布鄂温克文化摄影集 [8] -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冰花瓷》,系统展示陶瓷技艺与冰雪文化 [8] - 团结出版社推出《中国古代读书故事》,挖掘古代读书精神以推动全民阅读 [9] 数字出版与融合趋势 - 番茄小说与近400家出版机构合作,上架38万册电子书(同比增长60%),包括44部茅盾文学奖作品 [9] - 数字化阅读趋势显著,近八成成年国民通过手机阅读 [9] - 行业论坛聚焦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传播,探讨数字化版权交易平台建设 [9][13] 主宾国马来西亚活动 - 马来西亚作为主宾国设立500平方米特色展区,展示多语种图书并举办"马来西亚50佳国际版权推荐图书"特别展 [10] - 新华出版社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签约输出《近镜头:温暖的瞬间》马来文版权 [11] - 马华文学作家黎紫书分享创作经验,分析马华文学特点与突破方向 [12] - 马来西亚城市书苑提出AI驱动翻译、数字化版权走廊等创新机遇 [13] 中外版权合作成果 - 展会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含意向)2826项 [14] - 长江出版社输出《长江这10年》英文版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出版集成电路技术丛书 [15]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实现多语种版权输出 [15]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动宁肯作品海外传播,英国查思出版公司强调题材独特性是"走出去"关键 [16] -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托卡尔丘克作品系列丛书(11种已出9种),中译出版社"DK英语"系列销量破百万 [16] - 中意经典著作互译项目启动,首批含史铁生《我与地坛》等4部作品 [17] - "中缅当代文学互译丛书"已出版7种图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规划 [17] 线上延续活动 - 中国出版集团举办为期6个月的全球云展销大会,构建图书全球展销生态圈 [17] - "阳光阅读计划"联合多家出版社展销4000余种产品,打造国际中文学习产品展销季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