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结构失衡
icon
搜索文档
宏观经济研究: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分析
长城证券· 2025-09-19 08:19
理论框架与模型 - 经济增长分为赶超阶段和平衡增长阶段,分别由干中学模型和定向技术增长模型主导[7] - 使用CES生产函数统一框架分析技术进步:Y_t = [a(A_k K_t)^ρ + (1-a)(A_l L_t)^ρ]^{1/ρ}[7] - 技术进步动态方程:偏资本技术进步速度˙A_k = B_k K^{∅_k} e^{-λ_k K} + φ_k R,偏劳动技术进步速度˙A_l = B_l K^{∅_l} e^{-λ_l K} + φ_l R[8] - 平衡增长路径要求偏资本技术增速趋近零,技术进步表现为纯劳动增强型(哈罗德中性)[22] 政府干预分析 - 政府干预通过内部化学习外部性使资本积累达社会最优水平,但干预不足或过度会导致经济失衡[24][30] - 资本价格偏离度计算公式:u_k = (a_k ∅_k + a_l ∅_l) / (a_k (1+∅_k) + a_l ∅_l),其中a_k为资本收入份额,a_l为劳动收入份额[32] - 实证显示中国在1978-1992和2012-2022年间出现干预过度(u_k实际值 < u_k合理值),导致资本过剩[42][58] - 过度干预使实际社会资本回报率低于拟合值,两个阶段分别低约5-10个百分点[42] 结构失衡表现 - 资本收入份额计算公式:a_k = a + ∅(1-a),劳动收入份额a_l = 1-a,两者之和大于1[39] - 实际资本收入份额长期低于模型值,2023年实际值约46% vs 模型值52%;劳动收入份额实际值约54% vs 模型值48%[68] - 单位有效劳动产出与私人需求缺口扩大,2023年达约4万元/人,主要由政府需求填补[74][78] - 产能过剩机制:Y_distorted^D / Y_distorted^S > 1,因消费下降和资本存量上升导致供需缺口[73] 改革措施建议 - 减少不当干预:规范招商引资、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76] - 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占比(目前约54%)、加大税收社保调节力度、促进要素自由流动[77][79] - 创新机制转变:从"干中学"转向"定向技术增长",加强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80]
美国金融资本侵蚀工业资本的教训
证券时报· 2025-07-24 18:22
美国工业产能衰退与金融资本影响 核心观点 - 美国副总统和国务卿呼吁重建工业基础,强调科技创新与制造业需互利互补 [1] - 美国工业产能下滑削弱经济基础和全球地位,历史对比显示二战时期工业能力是关键优势 [2] - 金融资本高流动性特征导致资本从制造业流向金融投机领域,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95年16.5%降至2023年10.3% [3] 经济结构失衡表现 - **创新停滞**:半导体产能全球占比从1990年37%降至2023年12% [4] - **社会与就业问题**:金融资产收益(4%-5%)长期高于GDP增速(1%-2%),财富集中导致1%家庭占33.8%社会财富,底层50%家庭仅占2.5% [4] - **金融系统性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显示虚拟经济泡沫破裂会重创实体经济 [4] - **供应链风险**:产业链转移导致本土丧失完整产业链,疫情期间医疗、电子产业依赖进口问题暴露 [5] 国际对比与警示 - 美国制造业GDP占比(10.3%)远低于日本(19.2%)、德国(15.4%)和韩国(24.3%) [3] - 其他国家需警惕金融资本过度膨胀,中国应巩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并维护产业链安全 [6][7] 历史教训与政策建议 - 工业产能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需优先恢复和提升 [2][5] - 金融资本应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长期目标 [7]
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尽快扭转市场引导的总量失衡|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26 10:27
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 经济增长过程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矛盾运动的过程 [2][3] - 经济增速偏离合理区间过高或过低会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增速过高表现为供不应求、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增速过低表现为供大于求、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2][3] -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偏离合理区间较多,供大于求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较为严重,市场引导的需求收缩力度已很大 [2] 合理经济增长区间 - 合理经济增长区间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和供给增长潜力,经济结构变化潜力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源泉 [5] -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起步资金水平远低于西方国家(1952年中国人均GDP仅61美元,而1870年美国人均GDP为726美元,1895年日本为475美元) [6] - 中国式现代化起步阶段依靠公有制和计划配置资源,快速推动工业制造业发展(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52年17.6%提升至1978年44%) [10][11] 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矛盾与潜力 - 中国式现代化初期存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重工业比重过大)和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失调(1978年城镇化率仅17.9%) [11] - 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释放了民生改善需求,带动轻工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推动经济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12] - 当前中国经济仍存在收入分配差距大(2023年基尼系数0.465)、城乡结构失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足50%)、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结构矛盾 [13] 当前经济供给增长潜力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制造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15] - 结构矛盾(如收入分配、城乡差距)蕴含巨大经济增长潜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不支持简单对标国际高收入国家增速回落结论 [14] - 中国经济仍处于起飞阶段,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结构变化能量依然显著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