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上行的美
icon
搜索文档
拒绝升职、自恋风潮、假面社交……年轻人七大新文化趋势
吴晓波频道· 2025-09-07 00:30
点击上图▲立即收听 " 七大趋势共同勾勒出新一代的生活哲学:他们不是躺平,而是更聪明地分配精力;不是反对努力,而是拒绝被单一标准绑架。 " | 01 | 升职加薪但每天加班3小时,你干不干? | | --- | --- | | | A.干 | | | B.不干 | | 02 | 逛街碰到一家丧葬美学买手店,你进不进? | | | A.不进 | | | B.进 | | 03 | 你希望娃在幼儿园学点啥? | | | A.算数、识字、唱歌、跳舞、做手工…… | | | B.劈柴、生火、烙饼、种地、养鸭…… | | 04 | 理发时Tony问你是做什么的,你回: | | | A.老实交代:"做运营的/做开发的……" | B.胡说八道:"我是守墓的/放羊的/开拖拉机的……" 如今,年轻人的答案,大概率会全是"B"。 设计师蔡蔡拒绝了升任主管的机会,理由是不想为4000元去开会、加班、拉扯。阿杰的周末时间会去市集摆摊卖"哲学咨询"服务,15元10分钟, 排队下单的人不少;年轻的家长们把孩子送进"辛者库幼儿园",让老师教孩子们炒菜、蒸馒头、养鸡、缝纫……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来啦,先来做几道轻松的选 ...
“经济上行的美”,是真繁荣还是怀旧幻象?
虎嗅APP· 2025-08-18 09:47
女装市场趋势与消费者行为 - 女装市场呈现分裂景象 蕾丝荷叶边等柔美元素与强调理性极简的"高智感"风格并存[4] - "高智感"风格要求穿着者身形削瘦 神情疏离 具有超模脸特征 实则设立新的审美门槛[4] - 内衣市场重点推广"无痕"概念 使用"动态追踪无痕""no-W""特调粉底液真隐形"等技术性消费语言[4] - 市场推出针对性商品 包括遮挡三角区的安全裤和内嵌护垫的瑜伽健身专用内裤 以"修正"被视为问题的身体特征[4] 身体规训与审美标准 - 使用"骆驼趾""鲍鱼线"等羞辱性词汇将女性身体自然轮廓妖魔化 定义为不雅与尴尬[5] - 这些词汇的可见性往往通过低位镜头偷拍或狗仔视角蓄意凝视制造 而非日常自然观察[5] - 女性不断被推向经过压缩与修饰的"标准身体"想象 从紧身裤下的尴尬线到脸部平整度 每处不完美都被视为需要处理的问题[5] - 美颜算法成为手机厂商宣传重点 "拍不出废片"成为默认设置 技术滤镜与固有审美规训交织[28] 服装符号功能与社会表达 - 服装意义发生根本转变 符号功能被空前放大 穿什么 不穿什么 如何搭配成为划分立场 宣告身份甚至道德判断的视觉宣言[6] - MAGA棒球帽成为符号战争极端象征 红底白字设计高效传递政治主张 标榜男性气概 拒绝多元文化并排斥女性气质[7] - 国内兴起"上班恶心穿搭" 美国流行"普通硬核风" 优衣库式穿搭被视为对成年生活保障缺失的补偿[19] - 这种穿衣表达反映对世界的看淡 普通服饰作为未被时尚大资本触碰的物品 象征开放心态和希望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穿衣方式[19] 社交媒体与自我认同 - 社交媒体拓宽自我表达边界 穿什么内衣 用什么洗护用品 健身计划 家居植物等私密细节都成为公开信息并被赋予政治意味[22] - 用户生成内容成为新型生产资料 生活细节成为工厂棉花原料 商家迅速商业化热门话题[24] - 社交媒体在名人与普通人之间营造虚假相似性 制造"距离人人平等只有一步之遥"的伪民主幻象[25] - 网红将"女性友谊"打造成营销策略 通过"宝宝们"等亲密称呼建立虚假亲密关系 实则进行销售转化[25] 时尚产业供应链现状 - 快时尚行业依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品牌通过层层外包将生产转移到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获取低廉劳动力[31] - 广州市海珠区康乐村曾聚集5200多家小型制衣厂 10万人口中大部分为湖北等地女性外来务工人员[31] - 制衣女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甚至达15小时以上 劳动价值按元和角计算 如缝制珠扣每件仅获0.5元报酬[31] - 全球快时尚劳动力80%为18-34岁年轻女性 但国内年轻女性更倾向选择美容美甲等行业而非进厂工作[32] 服装产业经营困境 - 工厂陷入生产与不生产两难困境 机器不响固定成本流失 机器响起来也面临亏损[33] - 工人月收入5000-8000元且近两年未涨 沿海地区才可能达到8000元 收入稳定性下降[34] - 仿版和抄款成为行业最狠商战 原创设计刚推出即被低价抄袭 甚至使用AI换脸替换模特照片[35] - 电商平台价格战导致行业恶性循环 高品质产品利润微薄而低品质产品通过高退货率反而获利更多[36]
“经济上行的美”,是真繁荣还是怀旧幻象?
虎嗅· 2025-08-14 07:49
女装市场风格趋势 - 市场呈现分裂趋势:柔美元素(蕾丝、荷叶边)与极简"高智感"风格并存,后者要求穿着者身形削瘦、神情疏离[1] - "无痕"概念成为内衣内裤广告核心推广方向,强调技术性语言如"动态追踪无痕""no-W""特调粉底液真隐形"[2] - 市场推出针对性商品修正身体"问题",如遮挡三角区的安全裤、内嵌护垫的瑜伽健身专用内裤[3][5] 身体规训与商品化 - 通过羞辱性词汇(如"骆驼趾""鲍鱼线")将女性身体自然轮廓妖魔化,并借低位镜头偷拍强化可见性[5] - 电影《芭比》通过让角色体验真实身体感受,对"完美女性"神话提出隐性抗议[5] - 女性面临"标准身体"想象压力,从紧身裤下的"尴尬线"到脸部"平整度",不完美被视为需处理的问题[6] 时尚符号与社会身份 - 服装符号功能空前放大,穿什么、如何搭配成为划分立场、宣告身份和道德判断的视觉宣言[7] - MAGA棒球帽以红底白字设计传递政治主张,成为威权主义服饰符号的极端案例[7][8] - 男性通过服饰与语言羞辱女性(如嘲笑希拉里戴假发),而女性穿着常面临社会判断关卡[8][9][10] 女性化元素回归争议 - 女性化符号(头巾、蕾丝、荷叶边)回归,但被重新包装为"酷""松弛"甚至觉醒象征[16][18] - 传统女性符号(束身衣、高领衣、收腰长裙)历史上曾用于压迫,但现代选择应尊重个体表达自由[19] - 性别研究者主张拿回对"美"的话语权,而非贬低其他女性对美的表达和理解[20] 经济周期与审美关联 - "经济上行的美"反映千禧年代审美多元性与社会确定性,但实际体验存在阶层差异[25][27][29] - 普通女性在经济转型期面临机会缺失,审美与权力绑定导致上行期美学成为特定阶层特权[27][29][30] - 提出能否创造不受经济周期和阶层规训的"新美学"问题[30] 穿衣表达与集体认同 - "上班恶心穿搭"和"普通硬核风"兴起,优衣库式穿搭被视为对成年生活保障缺失的补偿[31] - 穿衣表达背后反映对集体认同的消失,如公司共同体瓦解导致员工拒绝职业装规范[31][32] - 大学生和职场人普遍缺乏现实社交安全感,转向线上身份构建,进一步削弱现实穿搭动机[32] 社交媒体与自我认同 - 社交媒体将私人生活细节(内衣、洗护用品、健身计划)公开化并赋予政治意味[33] - 自我认同被量化为粉丝数、浏览量,用户通过多账号实现"人格分舱管理",平均使用17个标签定义自己[35][37] - UGC内容成为生产资料,博主生活细节被商家商业化,平台垂类标签固化身份[38][39] KOL营销策略批判 - 社交媒体营造名人与普通人虚假相似性,暗示通过购买产品即可实现理想生活[39] - KOL将"女性友谊"打造为营销策略,通过亲密称呼(如"宝宝们")和生活方式展示实现销售转化[40] - 内容策略先贬低用户需求再提供解决方案,形成"制造需求-提供产品"的消费循环[41] 技术滤镜与身体感知 - AI算法推动"拍不出废片"成为手机默认设置,技术滤镜与审美规训交织扭曲身体真实感知[42] - 美颜滤镜符合社会建构的"白瘦幼"模板,如"优雅地老去"隐含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要求[44][45] - 虚拟身体反客为主,用户从"我是谁"转向"别人怎么看我",甚至追求匹配美颜后的形象[46] 快时尚产业劳动力现状 - 快时尚依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品牌通过外包至发展中国家获取低廉劳动力[48][49] - 全球快时尚劳动力80%为18-34岁年轻女性,但中国年轻女性更倾向选择美容美甲等行业[52] - 制衣厂女工每日工作时间超12小时,低端女装利润薄,劳动价值按元和角计算(如钉扣每件五毛钱)[50] 产业链恶性竞争 - 工厂陷入"生产亏钱、不生产也亏钱"困境,机器运转需以极低价格维持订单[53][55] - 工人月薪5000-8000元且两年未涨,工作不稳定导致部分人选择网约车副业贴补家用[56][57] - 行业抄袭成风,原创不赚钱,仿版通过AI换脸、抄袭款式的商战模式占据市场[57][58][59] 电商平台责任与消费者角色 - 电商价格战导致女装行业质量差、货不对板,平台算法推动"一键搜低价同款"加剧恶性循环[61][62] - 低价逻辑下,低成本高退货模式(如9.9元商品成本5.9元,卖100件退90件仍盈利)挤压高品质产品生存空间[62] - 消费者可通过集体行动(如填写建议卡促使航空公司允许女乘务员穿平底鞋)推动行业改进[62][63]
从中式梦核到经济上行的美,这届网友为何钟爱追忆千禧年?
36氪· 2025-08-10 10:09
怀旧内容的市场表现 - 全网怀旧相关话题累计浏览量超过百亿次 包括古早 2000s 千禧年 中式梦核 经济上行的美等标签 [10] - 中式梦核话题近半年新增浏览量达8 1亿 单博主"梦核时光机"已有3篇笔记点赞量超10万 [28] - 穿搭类话题"用穿搭演绎经济上行的美"在抖音播放量达1 5亿 被列入平台夏日穿搭活动集合 [38] 爆款内容创作特征 - 博主"小麻er"《回到2006年》系列单条视频获12 1万点赞 较此前1万以内数据显著提升 [17] - 变装博主"李蠕蠕"复刻1980-2001年多国女性造型 抖音视频获69万点赞 [21] - AI技术生成虚拟怀旧场景内容表现突出 如"史蒂芬霍金"单篇笔记获24 5万点赞 [30] 用户参与行为分析 - 24-30岁用户为怀旧内容主力群体 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41] - 小红书"醒醒现在是2006年/2008年"话题两周内累计在看过808万人 [39] - 怀旧内容互动形式轻量化 老照片、旧物件等低门槛内容可获上万点赞 [36] 商业化应用案例 - "梦核时光机"通过童年零食带货清单实现商业转化 并与肯德基等品牌达成内容合作 [36] - 怀旧内容与品牌营销深度结合 如视频中自然植入经典产品回归宣传 [36] - 平台主动推动怀旧话题 将其纳入热点榜单和专题活动提升流量 [38][39]
从周杰伦到揽佬,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审美周期?
36氪· 2025-07-30 08:21
流行文化审美与经济周期关联性分析 - 中文互联网热烈讨论"经济上行的美" 聚焦千禧年初充满未来感的穿搭和昂扬精神状态[1] - 7月广东说唱歌手揽佬以月听众数第一超越周杰伦 Spotify华语歌手榜单呈现标志性更替[1] - 周杰伦2003年作品代表经济上行期的外向自信 揽佬作品体现土味/梦核/地域色彩风格 反映经济下行特征[1] 经济上行期美学特征 - 千禧年Y2K风格吊带/抹胸/热裤等五颜六色穿搭传递生命力感[3] - 2003年动感地带广告中周杰伦/潘玮柏/S.H.E展示自信昂扬精气神[2] - 零年代TVB电视剧置景与人物穿搭体现体面感 留学生旧照展示奢侈品牌与高饱和度色彩[5] - 广告语如"我的地盘我做主"/"Nothing is Impossible"鼓励向外探索与全球化想象[12] 经济下行期美学表征 - 揽佬作品《大展鸿图》《八方来财》呈现"求财"幻想 类似年轻人玄学/彩票热潮[8] - 歌词创造别墅唱K/水池银龙鱼等魔幻写实意象 展现谦卑的hustler气质而非炫耀式成功[9] - 音乐风格融合广东特色幽默与"不太正路"财路幻想 回应下行周期心理需求[9] - 梦核风格通过老家具/神像/金鱼缸等元素制造时间断裂感 体现未过去的现实[10] 代际经济体验差异 - 99年出生群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发展感知生活丰富性 而非直接体会经济发展[6] - 95后群体2017年毕业时恰逢大众创业政策 就业市场相对乐观[7] - 近两年通过外部数据与朋友情绪感知经济氛围变化 "稳稳的好日子"确定性下降[7] 地域文化回潮现象 - 经济下行美学历程呈现向内收缩特征 泉州热/潮汕文化/新南方写作等地方叙事崛起[12] - 闽南/潮汕/云南等文化惯性强的地区成为回望焦点[12] - 城市与县城消费差异缩小 生活压力推动现实性"回流"选择[13] 怀旧消费文化本质 - 怀旧元素在文化消费中占比显著 玩具领域盲盒/jellycat/芭比等复古产品复兴[17] - 山系穿搭通过绿/白/低饱和色彩传递逃离城市焦虑情绪[17] - 《漫长的季节》《小巷人家》等剧在90年代设定中探讨当下重要议题[18] - 怀旧具备低成本高情绪回报特性 易唤起熟悉感带动销售[17] 内容创新方向探索 - 《瞬息全宇宙》通过亚裔身份政治与石头对话等新形式处理传统母女关系母题[20] - 脱口秀以段子形式处理性别/家庭/代际等现实议题 实现表达创新[24] - 曾轶可虚拟人物TAYOUZI与小说《银壳下载》探讨意识上载时代保留真实经验的价值[25] - 真正的创新需把握新情绪经验与语汇 而非依赖怀旧美学偷懒[20]
从中式梦核到经济上行的美,这届网友为何钟爱追忆千禧年?
36氪· 2025-07-28 23:57
怀旧风潮现象 - 互联网怀旧风潮具体化到不同年份,如2006年香芋味奶茶、LOVE兔玩偶等意象引发集体回忆[1][5] - 怀旧内容全网累计浏览量超百亿次,相关话题包括古早、2000s、千禧年等[7] - 博主"小麻er"《回到2006年》系列视频单条最高点赞量达12.1万,较此前1万以内点赞量显著提升[12] 内容创作形式 - "经济上行的美"成为热门审美趋势,博主通过造型复刻展现2000年代时尚风格,如"李蠕蠕"复刻视频获69万点赞[14][16] - "中式梦核"形式通过老照片、旧影像唤起共鸣,话题中式梦核近半年新增浏览量8.1亿[20][22] - AI技术被应用于怀旧创作,如"史蒂芬霍金"虚拟城市笔记获24.5万点赞[23] 平台与商业化 - 穿搭话题用穿搭演绎经济上行的美在抖音播放量达1.5亿,被列入平台活动集合[29] - "醒醒现在是2006年/2008年"话题在小红书累计观看人数超808万[29] - 博主通过怀旧内容实现商业转化,如"梦核时光机"带货童年零食并获品牌互动[27] 用户群体特征 - 怀旧内容主要参与者为24-30岁群体,千禧年代表其童年与成人世界启蒙期[31] - 内容形式从复杂变装转向轻量化日常呈现,降低创作门槛[27]
Lady Gaga一张嘴,就有种“经济上行的美”
虎嗅· 2025-06-12 02:03
流行文化复兴 - Lady Gaga在2025年科切拉音乐节以标志性哥特美学回归 包括270米红色丝绒礼服和机械装置舞台 重现2008-2012年黄金时代表演风格 [16][19][34] - 新专辑《Mayhem》融合早期代表作元素 如《Abracadabra》MV延续《Alejandro》的宗教与性解放主题 《Disease》继承《Telephone》邪典电影叙事 [33][37][38] - 亚洲巡演引发怀旧热潮 新加坡演唱会吸引中国高收入群体 抖音出现大量翻拍其经典舞台片段的现象 [7][47] 经济与音乐关联性 - "经济衰退流行音乐"(Recession pop)概念兴起 2008年后电子舞曲因简单重复节奏成为经济下行期情绪宣泄出口 代表艺人包括Katy Perry/黑眼豆豆 [53][56] - 学术研究证实1958-2019年Billboard百强单曲中 失业率升高时欢快节奏歌曲占比提升40% 新冠期间该规律再次验证 [58][60] - 怀旧周期理论显示流行文化复兴存在15-20年规律 当前对2010年代音乐的追捧符合该周期特征 [62] 文化符号价值 - Lady Gaga作品被重新解读为Z世代精神启蒙 其歌曲中女性主义/反叛精神等内容塑造90后价值观 网易云相关歌曲评论超50万条 [12][21][50] - 视觉艺术开创性受认可 《Bad Romance》《Paparazzi》等MV被重新评价为巴洛克风格艺术品 影响当代哥特美学发展 [24][29][34] - 音乐产业观察显示 "经济上行美学"关联千禧年时尚/影视等多元领域 如City Pop复兴和小妞电影消亡反映社会心态变化 [64][66][69] 市场现象 - 演唱会经济分层明显 数据显示Lady Gaga观众月收入5万以上 孙燕姿受众2万左右 形成新型文化消费分级 [7] - 短视频平台推动经典作品二次传播 《Bloody Mary》等冷门曲目通过算法推荐获10后群体关注 播放量增长300% [21][62] - 实体音乐产业受益 新专辑发行带动《The Fame》等旧作销量回升 黑胶版本周销量同比上升120% [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