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生态

搜索文档
资本、人才与生态合力:上海科技创新与投资的城市图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08:08
创新资本逻辑演进 - 投资机构角色从资金供给者转向创新要素协调者和创新生态组织者 [1] - 创新资本从资金支持转向强化创新要素配置能力 [1] - 投资机构更看重关键技术战略价值而非应用层快速商业化项目 [2] 上海科技创新表现 - 上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国第1位 [1] - R&D经费投入强度排名全国第2位 [1] - 万元GDP技术国际收入和劳动生产率均排名全国第1位 [1] 前沿技术投资重点 - 光子芯片因超高带宽与低功耗成为算力需求爆发的潜在解决方案 [2] - 重点关注领域包括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具身智能、脑机接口、量子计算和光刻机光源 [3] - 硬核技术领域获得比以往更密集的资金支持 [2] 基金矩阵与资本放大 - 上海国投公司通过基金矩阵撬动超过1200亿元社会资本 [3] - 实现6.3倍资本放大效应 [3] - 采用"基金+策源"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 创新生态构建要素 - 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人才、认知、范式与连接四大要素 [5] - 未来启点社区定位为认知共同体和超级链接器而非传统孵化器 [5] - 强调跨学科碰撞和基于AI Agent的新型组织范式 [5] 制度创新与机制保障 - 建立"大院、大所、大企、大家、大赛"创新策源体系 [7] - 国资体系推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战略方向 [7] - 通过基金考核和尽职免责探索营造包容制度环境 [7] 产学研协同机制 - 高校科研院所被置于生态核心位置并与产业化路径早期对接 [7] - 大企业通过联合实验室、概念验证基金和CVC模式链接科研与市场 [7] - 产业链龙头作为新技术首批用户和应用场景提供者 [7] 创新组织新模式 - WeStart投早投小联盟链接头部资本与产业资源加速早期成果转化 [4] - 未来启点社区开展场景挖掘、对接、落地、推广全流程服务 [4] - 借鉴DARPA超前研发模式和硅谷车库文化的中国特色探索 [6]
专访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促进“四链”融合 构建更具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专家建言“十五五规划”
证券时报· 2025-09-04 00:11
中国科技创新生态挑战与机遇 -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 中国处于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跃迁的关键节点 [1] - 人工智能、纳米科技、量子信息、医疗健康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 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提供历史性机遇 [1] - 面临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不足的结构性梗阻 存在"转化难、融资难、留人难"问题 [1] 四链融合核心挑战 - 创新链与产业链联动不足 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 转化效率待提升 [4] - 人才链支撑需优化 关键核心技术领军人才与懂技术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4] - 资金链服务功能不完善 对初创期科技企业支持精准度不足 投后管理跟不上 资本退出机制不健全 [4] - 产业链应用场景不够丰富 民生领域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 [4] 顶层设计解决方案 - 打造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体系 从单个项目思维转变为生态思维 充分回收失败项目的人才技术价值 [5] - 优化人才链支撑体系 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中间人" 建立市场化技术转移人员激励机制 [5] - 健全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 优化政府引导基金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培育"耐心资本" [6]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 转化率偏低主因在于政策执行、科研生态与转化能力三方面障碍 [8] - 需建立"有权转、愿意转、能转好"长效机制 设立跨部门政策协调服务机构提供一门式服务 [9]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将专利质量和布局作为重要指标 引导高校设立产业共性难点课题 [9] - 支持建设中试熟化、概念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 帮助实验室成果跨越"死亡之谷" [9] 人才流动制度突破 - 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向旋转门"机制 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 [10] - 推广"科技副总""校企双聘"制度 建立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旋转门机制 [10] - 支持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 吸引国际化人才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10] 科技金融体系构建 - 培育长期资本关注企业长期成长价值 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示范引领作用 [12] - 促进创投行业多元化发展 拓宽资金来源 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 [12] - 优化激励政策 实施针对性税收优惠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 [12] - 完善多元化资本退出机制 发展并购市场 培育S基金 [12] 长期资本引导策略 - 将社保基金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比例上限从10%提高至20% 允许养老金以适当比例投入股权领域 [13] - 鼓励中长期资金以组合投资方式进入股权领域 不对单个项目考核 [13] - 发展S基金让中长期资金在直投基金运行中后期进场 降低投资不确定性 [13] - 鼓励养老保险第二、三支柱自主配置创投基金产品 为风险偏好较高者提供充足策略选择 [14]
专访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促进“四链”融合 构建更具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证券时报· 2025-09-03 21:10
中国科技创新生态挑战与对策 - 中国处于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跃迁的关键节点 人工智能 纳米科技 量子信息 医疗健康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 [2] - 面临创新链 产业链 资金链 人才链协同不足的结构性梗阻 具体表现为科研成果转化难 初创企业融资难 高端人才留人难 [2] 四链融合核心挑战 - 创新链与产业链联动不足 存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现象 转化效率待提升 [3] - 人才链支撑不足 关键核心技术领军人才及懂技术 通市场和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 [3] - 资金链服务功能不完善 对初创期科技企业支持精准度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 投后管理跟不上 资本退出机制不健全 [3] - 产业链应用场景不够丰富 民生领域存在未被满足的巨大需求短板 [3] 顶层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 - 打造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体系 从单个项目思维转向生态思维 回收失败项目的人才 技术 资金设备及经验教训价值 [4] - 优化人才链支撑体系 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中间人" 高校建立市场化技术转移人员激励机制 地方政府给予技术转移人士高端人才待遇 [4] - 健全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 优化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早期投资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培育"耐心资本" [5]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障碍 - 政策执行层面存在文件分散 协调不足 监测评估缺失导致传导不畅 [6] - 科研生态层面部分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校基金会和孵化器等支撑体系功能不完善 [6] - 转化能力层面专业化机构和人才短缺 难以弥合实验室与市场鸿沟 [6] 长效转化机制构建 - 设立跨部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协调服务机构 提供"一门式"政策咨询与辅导服务 确保"有权转" [7]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企业参与科研立项与评估 将专利质量和布局作为重要指标 提升专利许可价值 [7] - 支持建设中试熟化 概念验证 企业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 帮助实验室成果跨越"死亡之谷" [7] 人才流动制度创新 - 探索灵活人事管理制度 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 保障合法权益 [8] - 鼓励高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专家 推广"科技副总"和"校企双聘"制度 建立双向"旋转门"机制 [8] - 支持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 吸引国际化人才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技术指导与项目合作 [8] 科技金融体系构建 - 培育长期资本关注企业长期成长价值 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特别是省级母基金的示范引领作用 [9] - 促进创投行业多元化发展 拓宽资金来源 支持资产管理机构加大创投配置 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 [9] - 优化激励政策 实施针对性税收优惠 简化行政审批 提供政府性融资担保和信用增信支持 [9] - 完善多元化资本退出机制 发展并购市场 股权转让渠道和S基金 [9] 长期资本引导策略 - 将社保基金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比例上限从10%提高至20% 允许各省份养老金以适当比例投入股权领域 [11] - 鼓励中长期资金以组合投资方式进入股权领域 不对单个项目考核 [11] - 发展S基金允许中长期资金在直投基金运行中后期进场 降低不确定性并享受资产价格折让 [11] - 鼓励养老保险第二和第三支柱自主配置创投基金产品 为高风险偏好者提供充足配置策略 [11]
深圳国资打造 百个战略性优质应用场景
中国证券报· 2025-08-13 22:06
深圳国资国企战略转型与应用场景建设 - 深圳市国资委推动国资国企从资源持有者向生态共建者升级 目前100个战略性高价值的优质应用场景正在加速打造中 [1] 应用场景开放的具体领域与规模 - 针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痛点 开放100个优质应用场景 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 [2] - 机器人细分领域提供43个应用场景 涉及托育园区、机场货运、环卫清扫等领域 已有115款机器人在养老托育、交通运输等场景实地应用 [2] - 建筑领域开放近40个应用场景 与20多家中小科技型企业合作 实现17款103台套科技新品在建筑工地测试应用 [3] 应用场景合作案例与成果 - 深圳地铁与万纬物流合作实现全球首例机器人自主搭乘地铁配送 与顺丰合作开展"地铁+无人车"快递运输业务 提升地铁空闲时段使用效率并拓展物流商业模式 [4] - 环境水务集团与大寰科技合作研发水质检测机器人 已投产并出口沙特等多个国家 [4] 未来战略规划与生态建设 - 坚持场景牵引 强化深度赋能 持续开放战略性高价值应用场景 [4] - 构建敢投善投金融服务生态 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4] - 提供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 打造全球科创企业向往的创新生态 [4]
深圳国资打造百个战略性优质应用场景
中国证券报· 2025-08-13 21:11
深圳国资国企应用场景开放计划 - 深圳国资国企择优遴选100个战略性高价值优质应用场景 通过开放场景为科技型企业新技术提供试验田 并链接产业投资和基金投资资源[1] - 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 开放场景为人工智能 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提供创新加速器 助力新兴产业形成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1] 机器人领域应用成果 - 深业集团 深圳机场等在托育园区 机场货运 环卫清扫等领域提供43个机器人应用场景[2] - 已有115款机器人在养老托育 交通运输 工程建造 城市管网等领域实地应用 包括接送管理 智能巡检 激光清洗等功能[2] 中小企业合作成效 - 特区建工集团就主体施工 安全巡检 低空作业等近40个场景与20多家中小科技企业合作[2] - 推动17款103台套科技新品在建筑工地 交通基建领域实现大规模长时段测试应用 包括智慧测量 自动抹灰 爬壁安检等技术[2] 国企技术合作案例 - 深圳地铁与万纬物流合作实现全球首例机器人自主搭乘地铁配送货物 与顺丰开展"地铁+无人车"快递运输业务 提升地铁空闲时段利用率并拓展物流商业模式[3] - 环境水务集团与大寰科技合作研发的水质检测机器人已投产并出口沙特等多个国家[3] 未来发展规划 - 深圳国资国企将持续实施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行动 强化场景牵引和深度赋能[3] - 计划构建敢投善投金融服务生态 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并提供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3]
昔日荔枝林,今成科学城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8
发展历程与区域规划 - 松山湖从荔枝林起步 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成为科技创新爆发点 [2] - 2018年整合周边镇区建成90.5平方公里松山湖科学城 布局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等重点项目 [2] - 形成涵盖机器人装备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化格局 [4] 产业集群与企业生态 -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海柔创新、云鲸智能等独角兽企业 覆盖家庭服务/智能运动/娱乐休闲机器人领域 [3] - 基地内逸动科技船用动力设备应用于多个绿色景区 本末科技推出直驱电机轮足机器人 LiberLive研发无弦吉他 [3] - 科学城聚集17000户市场主体 含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770家国家高新企业/64家上市及后备企业/25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4] - 234家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 产业生态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全链条支持 [4][3] 金融支持体系 - 设立总规模10亿元天使投资基金(首期5亿元) 参与50亿元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 [6] - 建立每年1亿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 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损失最高补偿50%本金 [6] - 提供信用贷款贴息和科技金融纾困政策 显著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 缓解研发投入现金流压力 [6]
外交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外企提供更多政策红利,实现多方共赢
快讯· 2025-06-10 07:29
外资企业在华发展 -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加码中国,体现出外界看重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性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确定性 [1] - 中国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生态展现出澎湃动能,吸引外资企业 [1] - 中国从制造高地向创新引擎转型,为外资企业提供发展机遇 [1] 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 - 外交部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外企提供更多政策红利 [1] - 鼓励外企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实现双向奔赴和多方共赢 [1]
外交部:欢迎更多外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实现双向奔赴、多方共赢
快讯· 2025-06-10 07:26
外资企业投资中国趋势 - 外资企业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欧洲企业对人工智能 数字孪生 无人驾驶等新技术领域合作表现出强烈兴趣[1] - 中国美国商会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美企无撤离中国计划 外资企业正加大本地化研发创新力度[1] - 外资企业投资行为体现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稳定性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确定性的认可[1] 中国政策支持 - 中国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 推出《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1] - 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将高端制造 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政策支持范围[1] - 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为外企提供更多政策红利[1] 行业发展机遇 - 中国正从制造高地向创新引擎转型 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生态展现强劲发展动能[1] - 人工智能 数字孪生 无人驾驶等技术领域被视为具有合作潜力的蓝海市场[1] - 中国市场发展持续为世界创造机遇 推动实现多方共赢[1]
多管齐下,做强科创主阵地
人民日报· 2025-05-29 00:06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策略 -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园通过原址重建实现空间升级 新园区容积率达到2 7 是原先的5倍 新建梯度化物理空间包括科创研发楼 科创孵化楼和科创加速楼 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需求 [1] - 园区通过腾笼换鸟 工业上楼 亩均论英雄 容积率奖励等手段整合低效资源 重新规划产业空间 [1] - 采用分层定位 功能互补 要素融通 动态升级原则 构建核心引领—区域支撑—专业深耕的立体化产业布局体系 [1] 要素配置与人才体系创新 - 打造战略科学家—产业工程师—数字工匠的人才金字塔 实现从单一引进到生态培育的转变 [2] - 推出供地双轨制 对赌式补贴 以投代补等新政策 将普惠补贴升级为精准赋能 [2] - 通过要素重组打破传统资源配置玻璃门 实现从成本洼地向创新高原的质变 [2] 产业链协同与招商策略 - 围绕链主企业需求 协同技术链—产业链—服务链—资本链 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 [2] - 招商策略从简单引资转向精准补链 通过上游补短板 中游强配套 下游拓应用延伸高附加值环节 [2] - 推动产业园区从盖楼出租转向价值创造 增强属地经济韧性与活力 [2]
山东:26项重点任务打造“创新无忧”生态
科技日报· 2025-05-20 01:02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 提出26项重点任务 从八个方面系统构建"创新无忧"生态体系 目标形成"企业安心 人才舒心 科研顺心 投资放心 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 [1] 政务生态建设 - 探索"沙盒监管"和触发式监管模式 寻求创新激励与安全保障的平衡 [2] - 深化科教界"帽子"治理 简化科研项目申请 评审 立项 验收流程 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 [2] - 出台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清单 对勤勉尽责但未达目标的科研失败不予追责 不纳入信用不良记录 [2] 人才评价体系 - 实施"谁用谁评价 干什么评什么"原则 探索小同行评价 代表作评价 产业贡献评价和社会认可度评价 [2] - 构建以创新价值 能力 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2] - 对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特殊晋升机制 [2] 科技成果转化 - 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 允许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 [3] - 在20多所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试点 通过"权益让渡""先使用后付费""校聘企用"等方式解决转化难题 [3]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围绕产业堵点痛点和市场需求布局 项目指南多从产业中寻找 多让企业出题 [3] -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 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过80% [3] 实施保障机制 - 发挥省委科技委牵头作用 强化科技 教育 财政 人才 产业 金融等政策协同 [4] - 各级强化财政支持保障 各地加强跟踪问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