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10万场活动,首个全国科普月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04 12:25

政策背景与法律框架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1] - 政策体系包括一部法律(科普法)、一个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一份指导性文件(《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及若干配套措施 [2] -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地方科普条例或具体实施方案,形成协同推进的制度体系 [2] 活动规模与组织架构 - 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包含六大版块活动:系列主场活动、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 [1][4] - 全国科普月平台网站已汇聚活动超10万场 [6] - 由中国科协联合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共同部署开展 [4] 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成效 - 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5.37%,较2020年增长4.81个百分点,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 [2] - 东中西部区域差距、性别差距、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不均衡状况明显改善 [2] 科研资源科普化成果 - 中国科学院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建立16个国家科研科普基地 [3] -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28年累计开展46000余场科普讲座,面对面听众超1560万人次 [3] - 第21届"公众科学日"吸引135个院属单位开展400余场活动,50万人现场参与,超3500万人次观看线上直播 [3] 活动特色与创新举措 - 聚焦科技前沿:开放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打造专题展览与科普报告 [5] - 多元主体参与: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大科普格局,涵盖国际交流、地方特色活动及各类机构科普服务 [6] - 突出惠民属性:通过科普剧、游园会、科学运动会等趣味活动,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开学季等节点开展时效性活动 [7] - 创新示范:通过"典赞·科普中国"展示案例,设立"科普创新实验室"推出科技成果转化展品 [8] - 线上线下融合:联合18个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科普行动,30天连续线上展播打造"云上科普嘉年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