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边境税

搜索文档
美关税压力下印欧自贸谈判提速
经济日报· 2025-09-17 22:07
谈判背景与动因 - 美国加征关税举措激发印欧加快自贸谈判意愿 美国对印度和欧盟加征关税 印度出口美国商品普遍承受税率高达50% 欧盟钢铁和铝产品被纳入加征50%关税范围[1][3] - 印欧贸易关系重要性显著提升 2024至2025财年印欧商品贸易总额达1375亿美元 超过美印1320亿美元贸易规模 服务贸易总额达514.5亿美元[2] - 欧洲公司在印度投资规模庞大 约6000家欧洲公司在印度投资经营 保障印度20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60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2] 谈判进程与安排 - 谈判历史曲折且多次搁置 2007年启动谈判 2013年因汽车及葡萄酒关税问题搁置 2022年重启谈判但进展有限[2] - 2025年确立年底前达成协定目标 印度总理莫迪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达成共识 共同推动年内缔结协定[4] - 谈判频次显著增加 计划至少举行10场会议 第十三轮谈判于9月举行 第十四轮定于10月初在布鲁塞尔举行 欧盟议会贸易委员会计划10月访印[4] 谈判内容与进展 - 协定涵盖23个章节广泛议题 包括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 原产地规则 投资保护 知识产权等[5] - 截至第十三轮谈判已就11个章节基本达成一致 涉及海关与贸易便利化 争端解决机制 数字贸易等 近60%章节达成共识[5] - 双方强调协定重大意义 欧盟称将创造重大价值 印度称将开启与欧洲及全球企业合作新通道[5] 主要分歧与挑战 - 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准入存在分歧 印度要求将米 糖 乳制品等敏感商品排除在外 态度异常谨慎[6] - 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要求冲突 印度要求欧盟降低IT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签证门槛[6] - 欧盟要求印度放宽市场准入并降低壁垒 希望扩大汽车 医疗器械 葡萄酒等产品出口[7] - 碳边境税成为核心争议 欧盟碳边境税2026年生效 涵盖印度对欧盟近100亿美元出口 主要影响钢铁和铝产品[7] - 美国外部施压影响谈判 美国以重启美印贸易磋商拉拢印度 同时施压欧盟对印度加征25%关税[8]
海外大宗化工衰退有望加速我国精细化工成长
东方证券· 2025-08-12 07:42
行业投资评级 - 基础化工行业评级为"看好(维持)" [4] 核心观点 - 海外大宗化工产能退出加速我国精细化工成长 [1] - 我国化工行业竞争力快速提升导致欧洲及东北亚地区化工衰退 [6][10] - 我国技术突破带动产业链扩张,倒逼欧洲上游大宗化工退出 [6][15] 海外大宗化工退出影响 - 我国石化化工能力快速扩张,炼油能力2023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6][10] - 2016-2024年我国对欧盟化工品出口大幅增长,欧盟对我国出口小幅下降 [10][16] - 全球化工品需求增量绝大部分被我国占据 [10] - 2025年以来欧洲与日本化工产能大量退出,涉及巴斯夫、帝人、三菱化学等企业 [19][22] 国内精细化工出口替代机遇 - 苯酚产业链中PC和环氧树脂技术突破带动产能扩张,2020-2024年苯酚直接进口减少52万吨,间接进口减少153万吨 [6][15][30] - 欧盟碳配额交易机制导致化工生产成本高企,退出趋势难以逆转 [25][38] - 欧洲大宗化工退出将导致下游精细化工供应问题,为我国企业打开出口替代机遇 [26][43] - PVP案例显示欧洲精细化工供应问题已显现,新开源PVP产品毛利率2023年提升至58% [39][41] 投资建议 - 皇马科技:特种聚醚龙头企业,现有产能22.5万吨,在建产能33万吨 [6] - 常青科技:高分子新材料特种单体龙头企业,现有产能3.5万吨,新增产能9.05万吨 [6] - 利安隆: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剂与润滑油添加剂龙头企业 [6] 数据支持 - 中国炼油能力2023年达18000千桶/天,超过美国 [12] - 我国苯酚到PC产业链产能2019-2024年大幅扩张,苯酚从200万吨增至600万吨,PC从100万吨增至400万吨 [32] - 我国己二酸和丁二醇出口占产量比例极低,2025年分别为18%和2% [36] - 欧盟基础化工原料净进口而精细化工产品大量出口 [42]
美国关税开启“机遇”以重新定位泰经济
商务部网站· 2025-08-04 16:50
核心观点 - 经济学家敦促政府采取分阶段策略缓冲美国19%关税影响 将关税视为经济重新定位以实现长期韧性的机会[1] 应对策略 - 设立紧急基金向受影响出口商提供低息贷款和流动性支持 特别针对中小企业[1] - 考虑临时减税和关税减免措施[1] - 积极向印度 非洲 中东和拉丁美洲等地区扩展多元化市场[1] 中期计划(6-18个月) - 侧重供应链重组和减少对外依赖[1] - 促进与可持续性目标相一致的行业发展[1] - 新投资激励措施必须符合ESG标准和碳边境税等全球标准[1] - 强调劳动力技能提升和整合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数字工具的必要性[1] 长期转型(1.5-5年) - 从低成本制造基地转变为高价值服务和创新的区域中心[1] - 需要大力投资研发 专利开发和上游技术[1] - 建议建立泰美经济对话平台并积极参与多边论坛以避免未来贸易摩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