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央行张蓓:数字赋能为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提供支撑
证券时报网· 2025-09-27 12:43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日前在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表示,数字赋能有助于解决生物多样 性金融标准落地所面临的难题,通过数字赋能突破数据采集、分析、信任及融资效率等瓶颈,可以为自 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张蓓指出,加强金融支持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可以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引导 资金从自然有害转向自然友好领域,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可以弥补该领域巨大的资金缺口; 可以扩大投资、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自然相关风险管理。 2024年以来,央行在广泛征求相关部委、国际机构、研究机构以及金融机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牵头制 定了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近期在有能力、有意愿的部分地区启动试用。 对于正在部分地方试用的《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据张蓓介绍,该目录充分对标国际和考虑中国实 际。在对标国际方面,广泛吸收国际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现有内容。在结合中国实际方面,目录充分体 现了生物多样性治理的中国特色。 张蓓指出,《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注重与现有绿色金融标准衔接。生物多样性金融是广义绿色金融的 子集,为加强标准衔接和降低标准落地成本,目录直接吸纳现有绿色金融标准中针对性强的生物 ...
“生物多样性金融和蓝色经济”专题研讨会在盐城举办
扬子晚报网· 2025-09-25 15:25
会议概况 - 2025全球滨海论坛生物多样性金融和蓝色经济专题研讨会于9月25日在盐城举办 旨在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蓝色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1] - 会议汇聚国内外政府部门 国际组织 金融机构 科研院所及企业代表 [1] 盐城生态与能源发展 - 盐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世界级生态名片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能源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1] - 2025年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 成为东部沿海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1] 生物多样性金融重要性 - 生物多样性金融被视为扭转生态退化 实现保护与发展协同的关键路径 以及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1] - 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巨大 亟需构建多层次多主体的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 [1] 金融与政策协同机制 - 需建立评估 政策与金融协同机制 通过战略整合重建地球系统韧性 [2] - 欧盟将水作为下一政策周期核心 主张将自然解决方案视为安全基础设施 并通过数字化方法及虚拟孪生技术整合气候与生物多样性指标 [2] 绿色金融实践案例 - 新疆光伏治沙和盐城蓝色碳汇贷等实践展现绿色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路径 [2] -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经济议题 需通过金融手段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2] 研讨会成果发布 - 发布《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信用核算与分析报告》 创新性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转化为可计量认证交易的信用单位 [3] - 发布《商业银行海上风电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指南》 为金融机构投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风险识别管理工具 [3] - 发布《滨海盐沼湿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为盐沼湿地碳汇项目开发提供国家标准技术支持 [3] - 发布《条子泥湿地盐沼碳汇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实践成果》 展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功案例 [3] 市场化签约成果 - 举行珍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信用认购签约 商业银行与风电企业贷款授信签约 条子泥湿地碳汇产品交易签约三组仪式 [3] - 签约标志盐城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化路径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参与机构包括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中国银行盐城分行 东台沿海经济区等 [3] 专家讨论与评价 - 专家认为盐城实践为全球滨海地区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应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4] - 研讨会通过政策对话 成果发布与实践案例分享 为全球生物多样性金融和蓝色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现盐城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创新活力 [4]
人行张蓓:转型金融试点贷款破600亿,精准滴灌城市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01:3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我国绿色金融已走过十年,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 支撑。 近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的"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 际研究院十周年年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重点介绍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最 新进展。 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 2025年6月,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发布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了各类金融 产品界定标准,首次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统一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标准。2021年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统一了绿色债券标 准,在此基础上升级的2025版《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适用于除股票外的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包 括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标志着我国在统一绿色金融标准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 二是新增绿色消费一级分类,重点支持绿色汽车、低碳建筑等绿色低碳产品的消费活动。 三是拓展绿色贸易一级分类,重点支持高效节能装备贸易、先进交通装备贸易、先进环保装备和原材料 贸易、资源循环利用装备贸易、新能源与清洁 ...
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规模化思考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17 08:58
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金融长期涵盖于可持续金融框架中,已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标准,但产品数量有限且面临规模化困境 [1] - 2024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出顶层设计 [2] - 人民银行等四部委2024年10月发文鼓励将生物多样性相关金融风险纳入业务审批流程管理 [2] 生物多样性信贷创新 - 境内外生物多样性信贷本质上是绿色信贷的子集,通过绿色信贷支持相关项目或企业 [5] - 境外创新案例:日本三井住友信托银行将自然资本影响评估纳入贷款标准,荷兰合作银行通过生物多样性检测器量化牧场主贡献并提供利率减免,泛美开发银行融资42亿美元支持亚马逊地区保护 [7] - 境内创新案例:云南工商银行和邮储银行以野象谷景区收费权质押发放贷款1.89亿元,临沧农商行推出"生物多样贷"系列产品,兴业银行发放全国首笔附带绿色保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贷款800万元 [8] 生物多样性债券创新 - 瑞士百达资产管理预测2024年末全球生物多样性债券市场规模近3000亿美元 [9] - 境外创新案例:国际金融公司发行首支森林绿色债券(规模1.52亿美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发行1.5亿美元"犀牛债"采用"融资+捐赠"形式 [9] - 境内创新案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首支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绿色债券,多数资金通过绿色债券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间接支持保护 [10] 生物多样性保险创新 - 主要产品包括环境污染责任险、巨灾保险与野生动物肇事保险 [11] -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责任险已成熟,北欧/美国/日本形成完善林业保险制度 [11] - 国际机构探索海洋生态保险:墨西哥海岸带管理信托基金为珊瑚礁购买保险,重大灾害时赔付用于生态恢复 [11] 地方实践与规模化挑战 - 浙江衢州市作为首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由首单走向规模化的路径 [1] - 境内创新多集中于信贷领域(如湿地碳票质押贷款、古茶树贷等),但整体规模仍较小 [8][10]
千亿资金抢滩生物多样性金融“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07:19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金融支持 -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每年数千亿美元资金缺口,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战略并出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1] - 中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或自然的经济活动产值高达9万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65%[3] - 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承担重要责任,但目前缺乏相关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多数机构未将其纳入内部风险管理体系[2][3] 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 - 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物理风险(如生态退化影响农业、林业、旅游业)和转型风险(如政策变化导致企业倒闭)[4] - 巴西银行46%贷款投向高度依赖生态系统的行业,生态退化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比例上升约9个百分点[3] - 马来西亚银行的自然相关风险敞口高达70%-95%[3]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进展 - 中国已建立5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生态修复54平方公里,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5][6] - 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实施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和商品林赎买[6] - 国家公园建设目前主要依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参与不足,金融产品覆盖范围有限[6] 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挑战 - 政策激励不足,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国家公园项目经济回报预期保守[6]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规模有限,缺乏统一交易市场(除碳交易外)[6] - 金融产品体系不完整,现有产品以绿色信贷和野生动物保险为主,资金规模有限[6] 未来金融支持方向 - 需从"单点创新"转向"体系化构建",加强投融资风险评估(项目前、中、后期全流程管理)[7] - 建议完善配套激励措施和创新产品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7]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两维度开展金融推动企业“自然受益”转型
新华财经· 2025-07-05 14:16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核心观点 - 金融推动企业"自然受益"转型是未来几年重点方向 需从风险识别管理和把握新商机两个维度切入 [1] - 全球18个被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类别中14个自197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 生物多样性丧失已影响金融系统风险 [2] - 上百家企业和金融机构采用TNFD框架进行信息披露 覆盖运营层、供应链和价值链及投资组合层面 [2] 生物多样性风险识别与管理 - TNFD发布行业指南 围绕治理、战略、风险管理和目标提出披露建议 并推出LEAP方法论指导企业评估 [3] - 国内政策加速落地 财政部2024年11月印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 三大交易所强化上市公司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要求 [3] - 乳制品行业已率先应用TNFD框架 信息披露是风险前置管理的关键抓手 [3] 转型中的商业机遇与政策支持 - 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制定中 将为金融机构支持"自然受益"项目提供明确指引 [6] - 需配套激励政策如货币工具 目前多地试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探索生态资产质押和EOD开发模式 [6] - 金融机构已开展混合融资等创新尝试 推动自然受益型商业模式财务可行性提升 [6] 国际国内政策协同 - 联合国"昆明-蒙特利尔框架"设定2030年23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为全球行动提供基准 [3] - 国内政策与国际框架接轨 形成从企业披露到金融支持的全链条机制 [3][6]
北京城市副中心力争到2027年绿色企业数量超300家
中国新闻网· 2025-06-03 13:45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 力争到2027年实现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0%左右 [1] - 计划建成北京市国际绿色技术概念验证中心 [1] - 绿色企业数量将超过300家并建成1个绿色产业集聚区 [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 行政办公区实现100%绿电供应 [2] - 建成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 [2] - 公交线路新能源车辆配备率达到100% [2] 绿色产业培育措施 - 培育碳专业服务业并支持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 [3] - 培育ESG专业服务业形成国际影响力集聚区 [3] - 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包括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 [3] 特色产业布局 - 超前布局未来能源产业细分赛道如超导材料、真空系统 [4] - 建设合成生物相关产业园区带动规模效益 [4] - 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数字产业融合创新 [4] 既有产业升级 - 巩固提升新能源产业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建设 [5] - 打造较完备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供应体系 [5] - 吸引低碳建筑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绿色建造业 [5]